瓦枕
词语释义
陶制的枕头。
词语解释
陶制的枕头。
宋 苏轼 《归宜兴留题竹西寺》诗之二:“暂借藤牀与瓦枕,莫教辜负竹风凉。” 宋 杨万里 《题西湖僧房》诗:“书画随宜遮四壁,閒欹瓦枕小藤牀。” 明 徐应秋 《玉芝堂谈荟·鸡鸣枕》:“ 偶武孟 为 武岗州 幕官,因凿渠得一瓦枕。”
引证解释
⒈ 陶制的枕头。
引宋苏轼《归宜兴留题竹西寺》诗之二:“暂借藤牀与瓦枕,莫教辜负竹风凉。”
宋杨万里《题西湖僧房》诗:“书画随宜遮四壁,閒欹瓦枕小藤牀。”
明徐应秋《玉芝堂谈荟·鸡鸣枕》:“偶武孟为武岗州幕官,因凿渠得一瓦枕。”
瓦枕的网络释义
瓦枕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wǎ
名词
(1) (象形。象屋瓦俯仰相承的样子。“瓦”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已烧土器的总称)
(2) 同本义
瓦,土器已烧之总名。——《说文》
神农作瓦器。——《周书》
夏时 昆吾作瓦。——《礼记·有虞上陶世本云》
载弄之瓦。——《诗·小雅·斯干》。传:“纺砖也。”
(3) 又如:瓦大(瓦制的酒器);瓦缶(口小腹大的瓦器);瓦器(用泥土烧制的器皿);瓦伶(陶瓦制的偶像);瓦卮(陶制的盛酒器);瓦豆(古代陶制的一种礼器);瓦兆(瓦卜。古代占卜法之一。击瓦定吉凶);瓦池(墨盆);瓦盎(瓦制的盆器);瓦窑(烧制砖瓦陶瓷器的灶。戏称生女孩较多的妇女,因为旧时生女叫“弄瓦”);瓦木作(泥瓦工和木工);瓦灶绳床(形容生活贫困);瓦楞帽子(明代平民便帽);瓦注(以瓦器为赌注。后喻贱物轻掷)
(4) 屋瓦
瓦缝参差。——唐· 杜牧《阿房宫赋》
(5) 又如:铜瓦;石绵瓦;木瓦;琉璃瓦;瓦衣(生长在屋瓦阴处的苔藓类植物);瓦沼(瓦盆般的水池);瓦沟(瓦楞之间的泄水沟);瓦甃(屋檐)
(6) 功率单位,瓦特的简称
(7) 盾脊,盾背拱起如覆瓦的部分
齐子渊捷从 泄声子,射之,中楯瓦。——《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8) 宋、元时都市中的游乐、贸易场所。也称“瓦子”、“瓦舍”、“瓦肆”或“瓦市”
临安中瓦在御街中,士大夫心游之地,天下术士皆聚焉。——《贵耳集·下》
(9) 〈方〉∶旧式车轮上的铁护板 。如:车瓦;瓦盖
(10) 古八音中“土”的别称
匏以宣之,瓦以赞之。——《国语》
(11) 地名 。春秋时卫地,在今河南省滑县南
公会 晋师于 瓦。——《春秋·定公八年》
(12) 姓
(13) 另见
wà
动词
(1) 用瓦覆盖;铺瓦
瓦屋梁。——《急就篇》
(2)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nga3 [客英字典] nga3 ngwa3 [台湾四县腔] nga3 [梅县腔] nga3 [海陆丰腔] nga3 [东莞腔] nga3 [陆丰腔] ngua3 [宝安腔] nga3 [客语拼音字汇] nga3
◎ 潮州话:hia6 hia7 ua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瓦 | 五寡 | 疑 | 麻二合 | 上聲 | 馬 | 合口二等 | 麻 | 假 | ngruax/ngoaa | ŋwa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木。本义:枕头)
(2) 同本义
枕,卧所荐首也。——《说文》
辗转伏枕。——《诗·陈风·泽陂》
险且枕。——《易·坎》。郑注:“木在首曰枕”。 陆绩注:“枕闲碍险害之貌。”
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战国策》。
(3) 又如:枕上之花(比喻女色);枕箱(可作枕头使用的长方形扁箱。出门旅行时放置零物);枕山(谓垫得很高的枕头);枕中术(藏在枕中的秘术);枕中书(珍秘之书)
(4) 枕骨
头横骨为枕。——《素问·骨空论》
动词
(1) 枕着
曲肱而枕之。——《论语》
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晋书》
尸骸枕藉。——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2) 又如:枕弓(犹枕戈);枕戈汗马(枕着武器,疾驰战马。形容时刻准备杀敌立功);枕石(枕于石头。多指隐居山林);枕甲(枕着铠甲)
(3) 靠近,临
会稽东接于海,南近 诸越,北枕大江。——《汉书·严助传》。
(4) 又如:枕江(临江);枕河(临河);枕水(靠近水边);枕流(靠近水流)
(5) 卧,睡 。如:枕月(躺在月光下);枕格(卧于床上;指受酷刑)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zhim3 [客语拼音字汇] zim3 [沙头角腔] zim3 [东莞腔] zim3 [台湾四县腔] tsiim3 [客英字典] zhim3 [陆丰腔] zhim3 [梅县腔] zhim3 [宝安腔] zim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沈 | 直深 | 澄 | 侵B | 平聲 | 侵 | 開口三等 | 深 | 侵B | ɖʰĭĕm | drim/dy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