瓠犀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瓠瓜的子。
《诗·卫风·硕人》:“齿如瓠犀。” 朱熹 集传:“瓠犀,瓠中之子,方正洁白,而比次整齐也。”后因以喻美女的牙齿。 唐 权德舆 《杂诗》之三:“一顾授横波,千金呈瓠犀。” 元 萨都剌 《题杨妃病齿》诗:“一点春酸入瓠犀,雪色鮫綃湿香唾。”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嫦娥》:“樱唇半启,瓠犀微露。”
引证解释
⒈ 瓠瓜的子。
引《诗·卫风·硕人》:“齿如瓠犀。”
朱熹集传:“瓠犀,瓠中之子,方正洁白,而比次整齐也。”
后因以喻美女的牙齿。 唐权德舆《杂诗》之三:“一顾授横波,千金呈瓠犀。”
元萨都剌《题杨妃病齿》诗:“一点春酸入瓠犀,雪色鮫綃湿香唾。”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嫦娥》:“樱唇半启,瓠犀微露。”
瓠犀的国语词典
瓠中之子。因其排列整齐,色泽洁白,故用以比喻美人整齐的牙齿。
瓠犀的网络释义
瓠犀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形声。从瓜,夸声。本义:瓠瓜) 同本义 。一年生草本植物,爬蔓,夏开白花,果实长圆形,嫩时可吃。如:瓠齿(整齐、洁白的牙齿);瓠肥(又白又胖);瓠脯(干菜的一种。即瓠子干);瓠犀(瓠瓜的子。因排列整齐,色泽洁白,所以常用来比喻美人的牙齿。也作瓠栖)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pu2 [海陆丰腔] pu2 fu2 [梅县腔] fu2 pu2 [陆丰腔] pu3 [东莞腔] fu2 [台湾四县腔] pu2 fu2 [宝安腔] pu2 [客语拼音字汇] pu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胡 | 戸吳 | 匣 | 模 | 平聲 | 虞 | 開口一等 | 模 | 遇 | gho/hu | ɣu |
详细解释
名词
(1) 犀牛
犀,南徼外牛,一角在鼻,一角在顶,似豕,从牛,尾声。——《说文》
犀,似水牛,猪头,大腹,庳脚,脚有三蹄,黑色,三角,一顶上,一额上,一鼻上,鼻上者即食角也。小而不椭,好食棘,亦有一角者。——《尔雅》郭注
水犀之甲。——《国语·越语》。注:’今徼外所送,有山犀、有水犀。水犀之皮有珠甲,山犀则无。”
黄支国献犀牛。——《汉书·平帝纪》
正南以文献为献。——《周书·王会篇》。按,犀角搅汤解诸毒药。
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墨子·公输》
(2) 又如:犀牛望月(形容长久盼望);犀分(划分。古代传说有水兽名水犀,出入有光,水为之分开,故云)
(3) 犀牛皮
犀衣颁七校,骏骑给千屯。——张逸少《北征凯旋诗》
(4) 又如:犀帖(薄犀皮制的帷幔);犀革(犀牛皮)
(5) 犀牛角 。可入药,也可制器
饰以文犀。——《文选·曹植·七启》
(6) 又如:犀箸(用犀牛角做的筷子);犀尘(犀柄尘尾)
(7) 称人发际隆起的骨 。如:犀骨(如犀角之额骨。所谓贵者之相);犀顶龟纹(头顶骨隆起如犀角,脚掌上有龟背纹。旧时所谓贵人之相)
形容词
(1) 锋利;坚固
虽有犀舟劲楫,…,有须者也。——《后汉书》
(2) 又如:犀烛(比喻能明察事理者);犀光(锐利的目光);犀舟(坚固的船只);犀车(坚固的车子);犀兵(锋利的兵器);犀刻(观察事物锐利深刻)
(3) 强,强大 。如:犀兵(强兵);犀卒(强兵);犀弩(强劲的弓弩);犀军(强兵)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东莞腔] si1 [宝安腔] si1 [客英字典] si1 shi1 [台湾四县腔] si1 cih1 [梅县腔] si1 [陆丰腔] si1 [客语拼音字汇] xi1 [海陆丰腔] si1 chi1 [沙头角腔] si1 ci1
◎ 潮州话:sai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西 | 先稽 | 心 | 齊開 | 平聲 | 齊 | 開口四等 | 齊 | 蟹 | se/sei | sie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