瑕不掩瑜

xiá bù yǎn yú [ xia bu yan yu]
注音 ㄒ一ㄚˊ ㄅㄨˋ 一ㄢˇ ㄩˊ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瑕不掩瑜 xiábùyǎnyú

(1) 比喻缺点掩盖不了优点,优点是主要的

the defects do not outweigh the merits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西汉 戴圣《礼记 聘义》:“瑕不揜瑜,瑜不揜瑕,忠也。”

成语辨析

瑕;不能写作“暇”。

成语用法

瑕不掩瑜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引证解释

⒈ 亦作“瑕不揜瑜”。比喻缺点掩盖不了优点。

《礼记·聘义》:“昔者君子比德於玉焉……瑕不揜瑜,瑜不揜瑕,忠也。”
《晋书·周顗传论》:“顗招时论,尤其酒德,《礼经》曰‘瑕不掩瑜’,未足韜其美也。”
宋邵博《闻见后录》卷四:“惜哉仲淹,寿不永乎!非不废是,瑕不掩瑜。虽不至于圣,其圣人之徒歟!”
王闿运《湘绮楼论唐诗》:“《北征》犹不免粗獷处;如‘垢腻脚不韈’、‘数日卧呕泄’等句,亦是诗中之一病,然瑕不掩瑜耳。”

瑕不掩瑜的国语词典

瑕,玉的斑点。瑜,玉的光泽。瑕不掩瑜比喻事物虽有缺点,却无损其整体的完美。

瑕不掩瑜的网络释义

瑕不掩瑜

  • 瑕不掩瑜是一个成语,读音是xiá bù yǎn yú,比喻缺点掩盖不了优点,出自《礼记·聘义》。
  • 瑕不掩瑜的翻译

    英语: lit. a blemish does not obscure jade's luster, the pros outweigh the cons (idiom)​
    日语: 欠点(けってん)よりも長所(ちょうしょ)のほうが多(おお)い
    俄语: недостáтки не скрывáют достоинств

    瑕不掩瑜造句

    瑕不掩瑜,这画面结构虽然有些拘束,仍然不失为一幅名作。
    小明虽然很淘气,但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总算瑕不掩瑜。
    总的来说,他是一个德才兼备的领导,至于工作中有急躁情绪,那也是瑕不掩瑜。
    尽管我们的工作存在一些问题,但瑕不掩瑜,我们还是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他虽然有一些缺点,但瑕不掩瑜,总的来说他的确是个难得的人才。
    他有缺点,但瑕不掩瑜,总体来看,仍不失为一名好干部。
    瑕不掩瑜,瑜不掩瑕。黄金无足赤,白璧有微瑕。
    你总是在爱做一些瑕不掩瑜的事情。
    只要人的本质是好的,即使有点小毛病也瑕不掩瑜,无可厚非。
    我们要做一个好孩子,就算是瑕不掩瑜的事情我们也不要做。
    柳之文长于记,特惜瑕不掩瑜,恶敢与泰山北斗并驾齐驱。
    尽管如此,她的书依然瑕不掩瑜。
    尽管也有不足,但瑕不掩瑜,它仍是一本优秀的论文集。
    但瑕不掩瑜,在我看来,它仍然是中国最好的非营利性草根法律社区之一。
    她的缺点和优点相比可以说是瑕不掩瑜.
    瑕不掩瑜,盖茨先生还算好的那种。
    但瑕不掩瑜,看着一条条细致的报道,张斯与张倩依都松了口气。
    虽然更换13公斤的枪管不太方便,但瑕不掩瑜,想想就兴奋。
    瑕不掩瑜,晶莹剔透的光芒,依旧是亮人眼球。
    虽有瑕疵但是瑕不掩瑜,是本好书。

    汉字详情

    xiá [xia]
    部首: 436
    笔画: 13
    五笔: GNHC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MGRSE
    四角: 1714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玉,叚( xiá)声。本义:玉上的斑点)

    (2) 同本义

    瑕,玉小赤也。——《说文》

    赤瑕驳榮。——司马相如《子虚赋》。注:“赤玉也。”

    江珠瑕英。——左思《蜀都赋》

    深瑕而泽。——《考工记·弓人》

    璧有瑕,请指示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瑕不掩瑜。——《礼记·聘义》

    (3) 又如:瑕适(玉上的斑痕。比喻缺失)

    (4) 比喻人或事物显露出来的缺陷、缺点或小毛病

    心苟无瑕,何恤乎无家!——《左传·闵公元年》

    善言无瑕讁。——《老子》

    德音不瑕。——《诗·豳风·狼跋》

    弃瑕录用。——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5) 又如:瑕瑜(比喻人的短处和长处)

    (6) 裂缝;罅隙

    凡相胶…深瑕而泽,紾而博廉。——《周礼》

    (7) 又如:瑕缝(裂缝;裂隙)

    (8) 引申为空虚、空子

    攻坚则韧,乘瑕则神。——《管子》

    (9) 又如:瑕隙(可乘的间隙,嫌隙)?

    (10) 带红色的玉

    于近则有瑕英菌芝,玉石江珠。——扬雄《蜀都赋》

    动词

    (1) 指出缺点、毛病。引申为怪罪

    惟我知女,女专利而不厌,予取予求,不女疵瑕也。——《左传》

    (2) 又如:瑕訾

    英文翻译

    flaw in gem; fault, defect

    方言集汇

    ◎ 粤语:haa4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ha2 [客英字典] ha2 [海陆丰腔] ha2 [东莞腔] ha2 [宝安腔] ha2 [梅县腔] ha2 [陆丰腔] ha3 [客语拼音字汇] ha2
    ◎ 潮州话:hia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九麻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胡加麻二開平聲開口二等ɣaghra/hea
    [bu]
    部首: 105
    笔画: 4
    五笔: GII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MF
    四角: 10900

    详细解释

    副词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事(不好的事情)(4)两者中既非这个也非那个 。如:不男不女;不明不白;不知不觉

    (5) 无须前面的先决条件而出现后面的行为和状态 。如:不问而知;不寒而栗;不翼而飞

    (6) 作为虚词,表示缺乏或忽视某种行动 。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7) 用在叠用的相同的词之间,前面常加“什么”,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 。如:道理不道理,他一点都不往心里去

    (8)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不以累臣衅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9) 又如:不客气,不客气;不谢,不谢

    (10) 用在动词后,表示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或目的 。如:我呆不下去了;吃不了;办不到

    (11) 单用,表示否定对方的话或提问 。如:他知道吧?不,他不知道;别提那件事。不,我要提

    (12) 用在句末,构成问句 。如:不知小何在家不?;奶奶说的对不?

    古词

    同“否”(fǒu)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唐·韩愈《师说》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助词

    (1) 用来加强语气。如:好不吓人;不几(岂不是)(2) 用来调整音节

    徒御不惊,大庖不盈。——《诗·小雅》。毛传:“不惊,惊也;不盈,盈也。”

    形容词

    (1) 通“丕”()。大

    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诗·周颂·清庙》

    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管子·侈靡》

    道其本,至也。至不至无。——《管子·心术》

    (2) 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英文翻译

    no, not; un-; negative prefix

    方言集汇

    ◎ 粤语:bat1 fau2
    ◎ 客家话:[宝安腔] but7 [梅县腔] but7 [东莞腔] but7 [客英字典] but7 [陆丰腔] but7 [沙头角腔] but7 [台湾四县腔] but7 [海陆丰腔] but7 [客语拼音字汇] bud5
    ◎ 潮州话:bug4 (puk 旧时:put) houn2(hóuⁿ)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八尤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甫鳩平聲開口三等pĭəupiu/piou
    yǎn [yan]
    部首: 330
    笔画: 11
    五笔: RDJN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QKLU
    四角: 54016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手,从奄,奄亦声。本义:遮蔽)

    (2) 同本义

    掩,敛也。小上曰掩。——《说文》

    掩练帛,广终幅。——《仪礼·士丧礼》。注:“裹首也。”

    掩薄草渚。——《史记·司马相如传》

    空正掩日。——《周髀算经》

    掩口胡卢而笑。——《聊斋志异·促织》

    掩其上哉。——清· 方域《壮梅堂文集》

    手巾掩口。——《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势拔五岳掩 赤诚。—— 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 又如:掩圹(将棺木放入墓穴内,加土掩埋);掩心(护胸的铠甲);掩土(盖土埋葬);掩面(盖在尸体面部的白色的布或绢);掩著(掩盖剽窃他人文章的痕迹)

    (4) 藏

    掩贼为臧。——《左传·文公十八年》。注:“匿也。”

    处必掩身。——《礼记·月令》

    (5) 又如:掩掩缩缩(躲躲藏藏);掩敛(遮藏躲闪);掩败(掩饰失败);掩秘(隐瞒,秘而不宣)

    (6) 止

    掩,止也。——《方言》十三

    掩以绝灭。——王褒《洞箫赋》。注:“止息貌。”

    掩细柳而抚剑。——潘岳《西征赋》。注:“止也。”

    (7) 乘其不备 。如:掩取(乘其不意而夺取或捕捉);掩捕(乘其不备而逮捕)

    (8) 袭击 。如:掩攻(袭击,乘人不备而加以攻击);掩击(袭击;冲杀)

    (9) 关闭;合上

    为掩户。——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10) 又如:掩亚(关闭);掩关(关闭;关门)

    (11) 意外地被夹住 。如:小心门掩了你的手

    (12) 抹杀

    一眚掩大德。——《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英文翻译

    to cover (with the hand); shut, conceal; ambush

    方言集汇

    ◎ 粤语:am2 jim2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yam3 [海陆丰腔] ram3 am1 [梅县腔] jam3 jim5 [陆丰腔] jam3 [东莞腔] jam3 [宝安腔] jam3 [客英字典] jam3 [台湾四县腔] jam3 am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五十琰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衣儉鹽B上聲開口三等鹽Bʔĭɛmqiemx/yeem
    [yu]
    部首: 436
    笔画: 13
    五笔: GWGJ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
    仓颉: MGOMN
    四角: 18121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玉,俞声。本义:美玉)

    (2) 同本义

    瑾瑜,美玉也。——《说文》

    世子佩瑜玉。——《礼记·玉藻》

    无所用之,碧瑜粪土也。——《淮南子·缪称》

    (3) 又如:瑜玉(美玉);瑜珉(瑜,美玉;珉,似玉之石。比喻真伪、优劣);瑜珥(女子耳上的装饰品);瑜佩(玉佩。亦借指戴玉佩的人)

    (4) 玉的光彩。比喻优点。亦形容美好

    象载瑜。——《汉书·礼乐志》。注:“美貌也。”

    (5) 又如:瑜百瑕一(比喻优点多而缺点少);瑜瑕(比喻优劣好坏);瑜璟(玉的光采)

    (6) ∶瑜伽

    英文翻译

    flawless gem or jewel

    方言集汇

    ◎ 粤语:jyu4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ji2 [客英字典] ji2 [海陆丰腔] ri2 [宝安腔] ji2 [客语拼音字汇] yi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虞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羊朱平聲合口三等jyo/jujĭu

    瑕不掩瑜的同拼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