琐闻

suǒ wén [ suo wen]
繁体 瑣聞
注音 ㄙㄨㄛˇ ㄨㄣˊ

词语释义

琐闻 suǒwén

(1) 琐碎的传闻或新闻

scrap of information;bits of news

词语解释

  1. 琐碎的传闻或新闻。

    《四库全书总目·杂家二·近事会元》:“﹝其书﹞四卷为乐曲,为州郡沿革,惟五卷颇载琐闻。” 阿英 《关于瞿秋白的文学遗著》:“他又把在 苏联 时的个人思想情感,及琐闻逸事……写成《赤都心史》。” 丁玲 《莎菲女士日记·十二月二十四日》:“报来了便看报,顺着次序看……国内新闻,然后又看国外要闻,本埠琐闻。”

引证解释

⒈ 琐碎的传闻或新闻。

《四库全书总目·杂家二·近事会元》:“﹝其书﹞四卷为乐曲,为州郡沿革,惟五卷颇载琐闻。”
阿英《关于瞿秋白的文学遗著》:“他又把在苏联时的个人思想情感,及琐闻逸事……写成《赤都心史》。”
丁玲《莎菲女士日记·十二月二十四日》:“报来了便看报,顺着次序看……国内新闻,然后又看国外要闻,本埠琐闻。”

琐闻的国语词典

零碎的消息。

如:「报上除了刊登国内外重大消息之外,也登了不少本地琐闻。」

琐闻的网络释义

琐闻

  • 琐闻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suǒ wén,是指琐碎的传闻或新闻。
  • 琐闻造句

    这书今存,系分类记载异境、奇物以及古代琐闻杂事的。
    上海的市侩们更不需要这些,他们感到兴趣的只是今天开奖,邻右争风;眼光远大的也不过要知道名公如何游山,阔人和谁要好之类;高尚的就看什么学界琐闻,文坛消息。
    沉浸在纷杂的晚清琐闻之中,他似乎顿悟了点儿什么,可是,细想想又说不清……
    祝辞并无固定的语句,视主家的身份地位经营类别或趣事琐闻而定,全凭喝彩人的机变与急智。
    《越来草堂笔记》,普宁梁丰撰,记海上异域庙堂故事,描写委曲,叙次井然,用太史公法,而以异述,变幻之状,如在目前;偶述琐闻,亦多简洁,故读者耳目,为之一新。
    叶子飘如此洁身自爱,岂又可无动于衷乎!倘若那叶子飘偶尔琐闻,必返回此地,为民除害!此乃正合敌意!

    汉字详情

    suǒ [suo]
    部首: 436
    笔画: 11
    五笔: GIM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MGFBO
    四角: 19182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本义:玉件相击发出的细碎声音)

    (2) 同本义

    琐,玉声也。——《说文》

    (3) 也作“琐琐”

    玉珂声琐琐,锦帐梦悠悠。——唐· 杜牧《送刘三复郎中赴阙》

    (4) 镂玉为连环叫琐,后以金属为之,作“锁”。连环;锁链

    古来绕绕,委曲如琐。——《后汉书·仲长统传·述志诗》

    (5) 锁链形的纹饰

    卿卿不惜琐窗春,支作长楸走马身。——唐· 李商隐《房人不遇留别馆》

    (6) 又如:琐闱(镌刻连琐图案的宫中旁门);琐闼(镌刻连琐图案的宫中小门)

    (7) 加在门、箱等上面使人不能随便开启的器具。后作“锁”

    锁,铁锁门键也。——《说文新附》。郑珍新附考:“锁,本作琐。”

    (8) 宫禁 宫门的禁令的代称

    曲阳侯 根骄奢僭上,赤墀青琐。——《汉书》

    (9) 玉屑

    琐,玉屑。——《洪武正韵》

    (10) 古地名

    (11) 春秋郑地。约在河南省新郑县北

    (12) 春秋晋地。约在河北省大名县。又作“沙”、“沙泽”

    (13) 春秋楚地。约在安微省霍丘县东

    (14) 姓

    形容词

    (1) 细碎,细小

    成魁琐。——《太玄·成》。注:“细也。”

    琐,碎也。——《后汉书·刘梁传》注

    琐琐。——《易·旅》。郑注:“犹小小。”

    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清·袁枚《祭妹文》

    (2) 琐琐(细小的事情)。又如:琐琐(细小的样子);琐屑(烦碎细小);琐器(细小的器具);琐末(细微)

    (3) 形容人品卑劣,猥琐

    琐琐姻亚,则无膴()(膴仕,高位厚禄)。——《诗·小雅·节南山》

    (4) 又如:琐贱(地位卑微);琐劣(猥琐拙劣);琐任(卑微的职务);琐猥(庸俗卑微);琐运(卑贱的命运)

    (5) 琐碎

    王隐、何法盛之徒,所撰《晋史》,乃专访州闾细事,委巷琐言,聚而编之。——唐· 刘知几《史通·书事》

    (6) 又如:琐近(琐碎而浅近);琐言(琐碎的言谈);琐卒(零散的兵力);琐故(琐细的典故);琐记(记述琐事的一种文章体裁);琐务(琐碎的事务);琐脞(繁琐);琐说(琐细的论述)

    (7) 平庸 。如:琐才,琐材;琐姿(庸才,陋质)

    (8) 仔细

    吉善其言,召东曹案边长吏,琐科条其人。——《汉书》

    英文翻译

    trifling, petty; troublesome

    方言集汇

    ◎ 粤语:so2
    ◎ 潮州话:so2

    宋本广韵

    wén [wen]
    部首: 321
    笔画: 9
    五笔: UBD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LSSJ
    四角: 37401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耳,门声。本义:听到)

    (2) 同本义

    闻,知声也。——《说文》

    闻耳之聪也。——《墨子经上》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礼记·大学》

    闻佳人兮召予。——屈原《九歌·湘夫人》

    夜闻汉军四面皆 楚歌。——《史记·项羽本纪》

    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后汉书·列女传》

    闻屏障中。——《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3) 又如:闻声不食(听到动物的叫声就不忍心吃它的肉);闻所不闻(听到从未听过的事情。也说“闻所未闻”);闻风响应(听到风声,便起而响应);闻雷失箸(比喻假借其他不相关的事来掩饰自己的实情);闻鸡起舞(祖逖与刘琨共被同寝,夜半闻荒鸡鸣,乃与琨起身舞剑。后世比喻有志之士及时奋起)

    (4) 听说;知道

    闻君行仁政。——《孟子·滕文公上》

    其闻道也。——唐· 韩愈《师说》

    闻道有先后。

    不可得闻。——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5) 又如:闻问(通音讯,获得音讯);闻道(闻知领会道理);闻说(听说);闻得(听说);闻知(听说;知道)

    (6) 接受 。如:闻教(受教;领教);闻命(接受命令或教导);闻令(接受教诲)

    (7) 传布,传扬

    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 王维《老将行》

    (8) 又如:闻诵(传布与称道)

    (9) 报告上级。如:闻达(向皇帝报告);闻问(通消息)

    (10) 趁,乘 。如:闻早(趁早,赶早)

    (11) 闻名,出名

    名闻天下。——《史记·魏公子列传》

    闻于诸侯。——《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以义闻于东南。——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12) 嗅;嗅到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孔子家语·六本》

    罗襦襟解,微闻芗泽。——《史记·滑稽列传》

    (13) 又如:自不可闻

    (14) 通“问”。询问;问候

    丧牛之凶,终莫之闻也。——《易·旅象》

    谓他人昆,亦莫我闻。——《诗·王风·葛藟》

    群公先正,则不我闻。——《诗·大雅·云汉》

    名词

    (1) 知识;见闻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庄子·秋水》

    博闻强志。——《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2) 又如:闻见(见闻)

    (3) 传闻,听到的事情;消息

    求闻之若此。——《吕氏春秋·慎行论》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4) 又如:新闻;趣闻;要闻;旧闻;奇闻;见闻

    (5) 声望;威望

    令闻令望。——《诗·大雅·卷阿》

    前时之闻。——宋· 王安石《伤仲永》

    草野之无闻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6) 又如:闻达;闻誉之施(指身受美名);秽闻(丑恶的名声)

    英文翻译

    hear; smell; make known; news

    方言集汇

    ◎ 粤语:man4

    宋本广韵

    琐闻的同拼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