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督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犹督办,催办。
《宋史·王钦若传》:“天下逋负,自 五代 迄今,理督未已,民病几不能胜矣。”
引证解释
⒈ 犹督办,催办。
引《宋史·王钦若传》:“天下逋负,自五代迄今,理督未已,民病几不能胜矣。”
理督的网络释义
理督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玉,里声。本义:加工雕琢玉石)
(2) 同本义
理,治玉也。顺玉之文而剖析之。——《说文》
理者,成物之文也。长短大小、方圆坚脆、轻重白黑之谓理。——《韩非子·解老》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 和氏之璧。”——《韩非子·和氏》
郑人谓玉未理者璞。——《战国策·秦策三》
(3) 治理;管理
不可胜理。——《战国策·秦策一》
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吕氏春秋·劝学》
夫能理三苗。——《淮南子·原道》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诸葛亮《出师表》
贫困如故时,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黄宗羲《柳敬亭传》
为天下理财。——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理事自若。——《后汉书·卓茂传》
(4) 又如:当家理事;理官(治理狱讼的官员);理民(治理人民);理国(治理国家)
(5) 整理,使有条理、有秩序
分茧理丝。——《晋书·左芬传》
当户理红妆。——《乐府诗集·木兰诗》
(6) 又
当窗理云鬓。
(7) 又如:理妆(整理妆饰);理丝(抽理蚕丝);理鬓(梳理鬓发);理顺
(8) 处理,办理 。如:料理(办理;处理);理七(旧俗人死后每七日斋供一次,凡七次,共四十九日而止);理狱(处理讼事)
(9) 温习;熟习
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古诗十九首》
(10) 又如:理书(温习功课);理乐(练习演奏乐曲);理曲(练习歌曲)
(11) 奏起 。如:理音(弹奏音乐);理丝(弹奏弦乐);理乐(奏乐)
(12) 区分;辨别
理道之远近而致贡。——《荀子·王制》
(13) 又如:理音(辨别声音)
(14) 理睬,理会
只顾玩笑,并不理他。——《红楼梦》
(15) 又如:不理(不闻不问);理值(理睬);理识(犹理睬)
(16) 申诉;辨白 。如:理诉(申诉);理说(申辨是非);理辨(申辨)
(17) 修缮 。如:理葺(修理,修补);理楫(修理船桨)
(18) 操理
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名词
(1) 纹理;条理
井井兮有其理也。——《荀子·儒效》
璧袭无理。——《淮南子·览冥》
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说文解字·叙》
圭形石质,苍色腻理。——刘禹锡《砥石赋》
(2) 又如:理比(纹理相次);理路(纹理,纹路)
(3) 法律;司法官
弦子旗为理。——
管子·小匡》
遂下于理。——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4) 又如:理刑厅(理刑官员)
(5) 道理,义理
井井兮其有理也。——《荀子·儒效》
恶积祸盈,理至焦烂。——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势不同而理同。——柳宗元《送薛存义序》
是未明天地之理,万物之情者也。——《庄子·秋水》
理实如兄言。——《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天下之理得矣。——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验之以理。——《吕氏春秋·慎行论》
理无专在。——清· 刘开《问说》
(6) 又
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7) 又如:无理(没有道理);在理(合乎道理);理致(义理情致,思想情趣);理窟(义理会聚处;道理深奥处);理顺(道理顺当;理由正当)
(8) 事理 。如:理趣(事理的旨趣)
(9) 使者
行理之命,无月不至。——《左传·昭公十三年》。注:“行理,使人通聘问者。”
(10) 媒人
吾令蹇修以为理。——《楚辞·屈原·离骚》
(11) 自然科学与物质世界和其现象有关的这种知识 。如:理工科
(12) 物理学 。如:数理化
(13) 通“吏”。狱官
孟秋之月:命理瞻伤。——《礼记·月令》
李离者, 晋文公之理也。——《史记·循吏列传》
形容词
治理得很好
本事不理。——《荀子·天论》
运极则化,理乱相承。——《后汉书·蔡邕传》
一切治理,威名流闻。——《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li1 li3 [客英字典] li1 li3 [海陆丰腔] li1 li3 [东莞腔] li3 [陆丰腔] li1 [梅县腔] li1 [沙头角腔] li1 [宝安腔] li1 [客语拼音字汇] li1
◎ 潮州话:li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里 | 良士 | 來 | 之 | 上聲 | 紙 | 開口三等 | 之 | 止 | lix/liio | lĭə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目,叔声。本义:察看督促,监督)
(2) 同本义
督,察也。——《说文》
禁督逆祀命者。——《周礼·春官·大祝》
植中枢,立督虑。——《太玄卷一周》
行督责之术。——《史记·李斯传》
离娄督绳。——《汉书·王褒传》
督责大臣。——《汉书·公孙贺传》
闻将军有意督过之。——《汉书·高帝纪》
亮使 马谡督诸军在前。——《三国志·诸葛亮传》
(3) 又如:
(4) 督邮(官员。系汉时代表太守督察下属县吏政绩优劣、宣讲教会等的佐吏);
(5) 督责(督察处罚);
(6) 督过(督察责罚);
(7) 督训(督察教育);
(8) 督参(督察参验);
(9) 督诘(督察责问);
(10) 督整(督率整顿);
(11) 督齐(督率整顿);
(12) 督导(勉励);
(13) 督治(督率治理);
(14) 督理(监督治理;督率管理);
(15) 督御(监督治理);
(16) 督统(监督统率;率领);
(17) 督压(监视压服);
(18) 督视(监视);
(19) 督趱(督催赶行。趱:加快);
(20) 督进(督促前进);
(21) 督劝(督促劝勉);
(22) 督缮(督促修缮);
(23) 督催(犹督促);
(24) 督策(督促鞭策);
(25) 督饬(督促命令);
(26) 督迫(犹督促,催迫);
(27) 督切(督促;督责);
(28) 督索(催讨);
(29) 督正(矫正;纠正);
(30) 督听(正听;不偏听)
(31) 责备;责罚 。如:督并(捆绑责打);督笞(杖罚;责打)
(32) 统率,指挥
旋见一白酋督印度卒约百人。——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名词
(1) 统帅诸军的将领
审知故松山殉难督师 洪公果死耶?—— 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遂以周瑜、 程普为左右督,将兵与 备并力逆 操。——《资治通鉴》
(2) 如:督镇(清代对省一级文武官员的统称);督臣(即总督);督署(总督衙门);督篆(总督的大印)
(3) 中医学名词。督脉 。又如:督任(人体的督脉与任脉)
(4) 姓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duk7 [沙头角腔] duk7 [梅县腔] duk7 [台湾四县腔] duk7 [宝安腔] duk7 [陆丰腔] duk7 [东莞腔] duk8 [海陆丰腔] duk7 [客语拼音字汇] dug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篤 | 冬毒 | 端 | 沃 | 入聲 | 沃 | 開口一等 | 通 | 冬 | tuok | tuuk/tv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