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wáng
名词
(1) (象形字。王字的甲骨文为斧钺之形,斧钺为礼器,象征王者之权威。本义:天子、君主)
(2) 殷周时代对帝王的称呼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诗·小雅·北土》
厉王虐,国人谤王。——《国语·周语上》
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说文》
王,天子也。——《释名》
王,有天下曰王。帝与王一也。周衰,列国皆僭号自王。 秦有天下,遂自尊为皇帝。 汉有天下,因 秦制称帝,封同姓为王,名始乱矣。——《六书故》
故百王之法不同。——《荀子·王霸》
制其守宰,不制其侯王。——柳宗元《封建论》
以王命聚之。——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3) 又如:王公(天子与诸侯;泛指达官贵人);王土(天子的土地);王士(天子的士民);王宇(天子的宫殿);王志(天子的意向);王车(王之车乘)
(4) 春秋时,楚、吴、越等诸侯国国君也开始称“王”,战国时各诸侯国国君普遍称“王”
越王勾践栖于 会稽之上。——《国语·越语上》
请勾践女女于王。
王好战,请以战喻。——《孟子·梁惠王上》
(5) 又如:王人(国君);王女(古时封王者之女);王吏(天子或国君的官吏);王使(天子或王侯的使者);王政(国君的政令);王妃(侯王、太子之配偶;帝王之妾,位次于皇后)
(6) 从秦代开始,天子改称“皇帝”,“王”便成了对贵族或功臣的最高封爵,即诸侯王
赐号称王。——《汉书·李广苏建传》
王侯以下。——《后汉书·张衡传》
(7) 又如:西汉初,刘濞被封为吴王;韩信先被封为齐王,后改为楚王
(8) 朝廷 。如:王庭,王廷(朝廷);王役,王徭(朝廷的徭役);王务(朝廷的公事);王机(朝廷的政事);王体(朝廷的大政方针)
(9) 王朝 。如:王轨(王朝的秩序、制度);王制(王朝的制度);王灵(王朝的威德)
(10) 首领;同类中最突出者
王久不至。——唐· 李朝威《柳毅传》
(11) 又如:擒贼先擒王;乐器之王;拜他为王
(12) 中国古代对祖父母的尊称
父之考为王父,父之妣为王母,王父之考为曾祖王父,王父之妣为曾祖王母,曾祖王父之考,为高祖王父…。——《尔雅》
(13) 统治者,主宰者 。如:王化(以仁义治天下的教化);王官(宗藩王府的小职官)
(14) 冠军 。如:拳王
(15) 姓
(16) 另见
wàng
动词
(1) 统治、领有一国或一地
王此大邦,克顺克比。——《诗·大雅》
欲王关中。——《史记·项羽本纪》
秦地可尽王。
沛公为 汉王,王 巴、 蜀。——《史记·留侯世家》
(2) 作皇帝,称王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公孙丑上》
周不法 商, 夏不法 虞,三代异势,而皆可以王。——《商君书》
(3) 胜过
常季曰:“彼兀者也,而王先生,其与庸亦远矣。”——《庄子》
(4)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陆丰腔] wong3 [客英字典] vong2 [海陆丰腔] wong2 [宝安腔] wong2 [台湾四县腔] wong2 [梅县腔] wong2 wong5 [沙头角腔] wong2 [东莞腔] wong2 [客语拼音字汇] ong2 vong2
◎ 潮州话:uang5(uâng) <姓>hêng5(hêng)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王 | 雨方 | 云 | 陽合 | 平聲 | 陽 | 合口三等 | 宕 | 陽 | ĭwaŋ | yang/hvang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木,尌(
)声。本义:栽树)(2) 同本义
树,生植之总名。——《说文》。段注:“植,立也。假借为尌竖字。
宿敢不封殖此树。——《左传·昭公二年》
夫坚树在始。——《国语·晋语》。注:“树木也。”
地道敏树。——周礼《中庸》。注:“谓殖草木也。”
二曰树艺。——《周礼·大司徒》
树之榛栗。——《诗·鄘风·定之方中》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梁惠王上》
(3) 又如:树事(种植草木之事);树杨(种植杨树);十年之计,在于树木;树其树以荫行人
(4) 种植
树,种也。——《广雅》
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树与?——《孟子·滕文公下》
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孟子·滕文公上》
(5) 又如:树萱(种植萱草);树稼(种植农作物);树植(种植);树养(种植培养)
(6) 竖起或建起;树立
崇牙树羽。——《诗·周颂·有瞽》
犹有未树也。——《庄子·逍遥游》
如是,则人有树事之患,而有争功之祸矣。——《荀子·富国》
皆稽颡树颔,扶服蛾伏。——《汉书·扬雄传下》
树德而济同欲焉。——《左传·成公二年》
无易树子。——《公羊传·僖公三年》
筑石寨土堡于要隘,树帜曰:“谢庄团练 冯”。——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7) 又如:树炮(架炮);树建(建立,树立);树表(竖立标志);树栅(构筑栅栏);树牙(建立牙旗);树竿(竖着竹竿);树功(建立功勋);树事(建立事业);树基(建立根基);树教(建立教化);树君(立君主);树子(古代诸侯立为世子的嫡子)
(8) 培植;培养
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管子·权修》
名词
(1) 树木
树,木总名也。——《广韵》
树,木生植之总名。——《说文系传》
有嘉树焉,宣子誉之。——《左传·昭公二年》
树木方盛。——《礼记·月令》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晋· 陶渊明《归园田居》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 又如:果树;松树;树科(草丛;灌木丛);树上开花(比喻好上加好);树老招风,人老招贱(树老被风吹,人老被轻视);树末(树梢);树桠(树杈子);树杪(树梢);树株(树棵);树阙(树间空隙);树簇(树木丛生);树瘢(树木经砍伐后留下的疤痕)
(3) 树状物 。如:铅树;脉管树;肺泡树;活树,小脑活树
(4) 姓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徐忧7 思污6 , ciu7(chhiū) su6(sŭ)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耳,殸(
)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2) 同本义
声,音也。——《说文》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礼记·乐记》
声依永律和声。——《虞书》
凡声阳也。——《礼记·郊特牲》
苍蝇之声。——《诗·齐风·鸡鸣》
有闻无声。——《诗·小雅·车攻》
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柳宗元《永州八记》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孟子·梁惠王下》
(3) 又如:声叉(声音不正常);声嘶(声音破哑);声如洪钟(形容人语音响亮,有如大钟的声音);声振林木(形容歌声的高亢清远,足以使林木摇动);声动梁尘(形容歌声洪亮动人)
(4) 音乐;诗歌
不大声以色。——《诗·大雅·皇矣》
赵王窃闻 秦王善为 秦声。——《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声音不足听于耳与?——《孟子·梁惠王下》
(5) 又如:声色货利(音乐、女色、货物、财利。泛指旧时统治阶级所追求的物质享受);声诗(乐歌);声尘(音乐)。又专指古代指挥作战的钲、铙、鼓等乐器的声音
变非声章,弗能移也。——《国语》
(6) 声望,声名(名声)
文王有声。——《诗·大雅·文王有声》
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孟子·离娄下》
臣闻古人有辞天下而无恨色者,臣闻其声,于王而见其实。——《吕氏春秋·过理》
(7) 又如:声气(名声;名气);声名煊赫(名声显赫);声芳(美好的声名);声施(名声流传);声烈(显赫的名望);声名人(有名望的人);声位(声望与地位)
(8) 口信;消息;传说
界上亭长寄声谢我,何以不为致问?——《汉书·赵广汉传》
(9) 又如:声传(传闻之事);声论(犹舆论);声闻(音讯,讯息)
(10) 声威;声势
声威天下。——《战国策·齐策》。注:“势也。”
(11) 又如:声教(声威与教化);声焰(声势气焰);声振寰宇(名声威势振动天下。形容声威极盛);声乡(犹声势);声张势厉(声势煊赫);声势重灼(声威气势逼人);声势赫奕(声威气势盛大显赫);声势汹汹(形容气势盛大的样子。多含贬义)
(12) 汉字的声调 。如:声病(诗、词、曲的声调、平仄,不合于规定的律则、标准);声颡(腔调);声律(诗赋文章的声韵与格律);声比(音调相谐);声文(泛指音调);声曲(音声曲调);声度(犹声调);声客(犹言声调)
(13) 言语,口音
与人罕言,语类楚声。—— 明· 魏禧《大铁椎传》
(14) 又如:声嗽(言语)
(15) 指汉字的声母。汉字字音的一部分,指一个汉字音节开头的音 。如:声旁(分析汉字形体的术语。指形声字结构中表示读音的部分,与形旁相对而言);声纽(音韵学术语。即声母。汉字音节开头的辅音);声符(即声旁)
动词
(1) 发声 。如:不声不响;声张(作声;张扬);声哄(哄闹);声咳(咳嗽声);声唤(呻吟,因痛苦而叫喊);声屈(喊冤)
(2) 声称,宣扬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3) 又如:声云(犹声言);声兵(宣布出兵);声述(声明陈述);声叙(明白陈述)
(4) 吟咏;乐歌 。如:声伎(指歌舞等技艺)
(5) 听
目不得而色,耳不得而声,口鼻不得而臭味。——清· 谭嗣同《仁学》
量词
(1) 表示声音发出次数的单位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2) 又如:几声抽泣;几声鸟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