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笥

yù sì [ yu si]
注音 ㄩˋ ㄙˋ

词语释义

1.华美的盛衣食之竹箱。 2.传说中的玉筐。 3.指帝祚。 4.山名,在湖南湘阴县东北。 5.山名。在江西永新县。道家称为仙居之所。 6.山名,在浙江。

词语解释

  1. 华美的盛衣食之竹箱。

    南朝 梁 刘孝威 《拟古》诗:“青铺緑璅琉璃扉,琼筵玉笥金缕衣。”

  2. 传说中的玉筐。

    《太平广记》卷三九七引《玉笥山录》:“天感其诚,乃降白玉笥置坛上。 武帝 遣使取之,至其坛,则飘风大震,捲玉笥而去。”

  3. 指帝祚。

    北周 庾信 《周大将军司马裔神道碑》:“其后金行受命,玉笥南迁。”

  4. 山名。在 湖南 湘阴县 东北,相传 屈原 放逐于此而作《九歌》,上有 屈子祠 。

    南朝 梁 张缅 《南征赋》:“ 玉笥 登之而却老,金人植杖以尊泉。” 清 朱孝臧 《庆春宫》词:“断云 玉笥 ,感词客,依稀有灵。”

  5. 山名。在 江西 永新县 。道家称为仙居之所。

    《云笈七籤》卷二七:“三十六小洞天……第十七 玉笥山洞 ,周廻一百二十里,名曰太玄法乐天。在 吉州 永新县 ,真人 梁伯鸞 主之。” 宋 苏辙 《青词·阁皂》:“过 临江 ,近瞻 阁皁 ,遥望 玉笥 ,诚心惕然。”

  6. 山名。在 浙江 。

    唐 方干 《思越中旧游寄友》诗:“断臂青猿啼 玉笥 ,成行白鸟下 耶溪 。” 宋 陆游 《游镜湖》诗:“超然登 玉笥 ,及此烟月夕。”自注:“ 玉笥峯 在 会稽山 南。”

引证解释

⒈ 华美的盛衣食之竹箱。

南朝梁刘孝威《拟古》诗:“青铺緑璅琉璃扉,琼筵玉笥金缕衣。”

⒉ 传说中的玉筐。 《太平广记》卷三九七引《玉笥山录》:“天感其诚,乃降白玉笥置坛上。

武帝遣使取之,至其坛,则飘风大震,捲玉笥而去。”

⒊ 指帝祚。

北周庾信《周大将军司马裔神道碑》:“其后金行受命,玉笥南迁。”

⒋ 山名。在湖南湘阴县东北,相传屈原放逐于此而作《九歌》,上有屈子祠。

南朝梁张缅《南征赋》:“玉笥登之而却老,金人植杖以尊泉。”
清朱孝臧《庆春宫》词:“断云玉笥,感词客,依稀有灵。”

⒌ 山名。在江西永新县。道家称为仙居之所。

《云笈七籤》卷二七:“三十六小洞天……第十七玉笥山洞,周廻一百二十里,名曰太玄法乐天。在吉州永新县,真人梁伯鸞主之。”
宋苏辙《青词·阁皂》:“过临江,近瞻阁皁,遥望玉笥,诚心惕然。”

⒍ 山名。在浙江。

唐方干《思越中旧游寄友》诗:“断臂青猿啼玉笥,成行白鸟下耶溪。”
宋陆游《游镜湖》诗:“超然登玉笥,及此烟月夕。”
自注:“玉笥峯在会稽山南。”

玉笥的网络释义

玉笥

  • 玉笥,意思是华美的盛衣食之竹箱。
  • 玉笥造句

    玉笥飞帆抱住尚玄之涕泪交零,望着这一代奇人,难以置信。
    座落在汨罗江下游北岸玉笥山上的屈子祠始建于汉代,是华夏文明的结晶。
    还有峡江县玉笥山,原名“群玉山”。
    九时许,汨罗江岸玉笥山间红墙围绕的屈子祠迎来了这场原始古朴、庄重肃穆的“祭屈”仪式。
    于是白飞飞给玉笥飞帆留下记号,指明了方向,然后向湘江渡口如飞而去。
    玉笥飞帆托起尚玄之,见到他胸口上兀自插着那柄宝刃,脸色惨白,奄奄一息,眼见得是不能活的了。
    这几天,吉安市民纷纷携老带幼前往市郊的螺子山、青原山、玉笥山、武功山等青山绿林中,沐浴自然风光。
    我们还有道教当中洞天福地玉笥山,同时是洞天和福地的非常少见,这也是旅游开发的重要景点。
    玉笥山湿地区域的主要作用蓄洪调洪,保护附近的农田免遭水淹。
    面对这个皓首苍颜、慈祥温和的哥哥,玉笥飞帆自有一种亲切感,面对这样绝密敏感的话题也是有问必答,从不设防。
    朱温和黄奎将康承训的命令、李行素的没辙和黄巢、玉笥飞帆的吩咐细说了一遍,听得花无痕怒火中烧,恨恨不已。
    民警随即跟踪来到江西,将范围锁定到峡江县深山的玉笥山林场,最终确认在林场果园干活的,就是许某和杨某夫妻。
    独醒亭原址位于湖南省汨罗江玉笥山,是屈子祠辅亭。
    武夷山洞,玉笥山洞,华盖山洞,盖竹山洞,都峤山洞,白石山洞,岣嵝山洞,九嶷山洞,洞阳山洞,幕阜山洞,大酉山洞,金庭山洞,麻。
    玉笥飞帆焦急不已,正待跃身出声阻止,但尚未开口,只听刘云焦急万分地大声叫道“师父,师父!不可!万万不可!我有话说!”。
    这是玉笥山下,汨罗江畔的一个洄水港湾,静静地站立着的就是独醒亭。
    玉笥梦然站起来拉住玉笥飞帆说。
    “独醒亭”原址位于湖南省汨罗江玉笥山,是屈子祠的辅亭。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著名的政家、诗人屈原被流放时,曾在汨罗江畔的玉笥山上住过。
    玉笥飞帆说今盗贼并起,节度使割据,官员腐败,朝廷无力,阉宦乱政,至令百姓水深火热,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汉字详情

    [yu]
    部首: 527
    笔画: 5
    五笔: GYI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MGI
    四角: 10103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根绳子,串着一些玉石。“玉”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

    (2) 同本义

    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说文》

    君无故玉不去身。——《礼记·曲记》。疏:“玉谓佩也。”

    五玉。——《虞书》。郑注:“执之曰瑞,陈列曰玉。”

    王齐则共食玉。——《周礼·王府》

    惟辟玉食。——《书·洪范》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左传》

    (3) 又如:玉情儿(玉石的质量、成色);玉墀(白玉台阶);玉阙(宝座;皇宫);玉虚(道教指玉帝的居处);玉树(指槐树);玉砚(玉石制的砚台);玉雕(玉石雕成的工艺品);玉栏(玉石制的栏杆)

    (4) 泛指玉石的制品 。如:玉尺量才(考试);玉鉴(玉镜);玉斝(玉酒器);玉辇(君后坐的车);玉笈(玉饰的书籍)

    (5) 指玉制的乐器

    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孟子》

    (6) 又如:玉徽(美玉装饰的琴);玉轸(琴上的玉制弦柱);玉振金声(演奏古乐,以钟发声,以罄收韵,集众音之大成。金指钟,玉指罄)

    (7) 比喻色泽晶莹如玉之物 。如:玉色瑗姿(色泽如玉,姿态万行);玉溜(目光);玉箸(玉筯。死后垂下的鼻涕);玉笋(美女的手指);玉竹(一种竹,颜色青黄相间)

    (8) 比喻美德、贤才

    君子比德如玉。——《礼记》

    (9) 又如:玉笋之班(人材行列。唐末朝士风貌优异有才华的人,称玉笋。得与其列者称玉笋班);玉堂金马(指翰林出身;亦指出身高贵,文武双全);玉堂(翰林院);玉音(帝王的话语)

    形容词

    (1) 敬辞。多用以尊称对方的身体言行等

    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战国策》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白居易《长恨歌》

    (2) 又如:玉文(对文字的美称);玉面(尊称人的容颜);玉札(对别人书信的敬称);玉躬(玉体);玉声(对他人言语的敬称)

    (3) 形容美好 。如:玉蕴辉山(周身包含着耀人的光彩);玉女(美女;仙女)

    (4) 形容洁白 。如:玉魄(月华);玉屑(喻洁白的雪花);玉珥(太阳两边的云气);玉羽(洁白的羽翼)

    (5) 珍贵 。如:玉苗(珍贵的幼苗);玉编(珍贵的典籍)

    英文翻译

    jade, precious stone, gem

    方言集汇

    ◎ 粤语:juk6
    ◎ 客家话:[客英字典] ngiuk8 [陆丰腔] gniuk8 [东莞腔] ngiuk8 [海陆丰腔] ngiuk8 [梅县腔] niuk8 [沙头角腔] niuk8 [客语拼音字汇] ngiug6 [台湾四县腔] ngiuk8 [宝安腔] ngiuk8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三燭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魚欲入聲開口三等ŋĭwokngyuk/ngivk
    [si]
    部首: 624
    笔画: 11
    五笔: TNGK
    五行:
    仓颉: HSMR
    四角: 886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竹,司声。本义:一种盛饭食或衣物的竹器)

    (2) 同本义

    笥,盛食器也。——《说文》

    不见辒车,见有奉笥而与李氏语者。——《韩非子·内储说上》

    晔为市吏,馈饵一笥,帝德之不忘。——《后汉书·酷吏传》

    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庄子·秋水》

    (3) 又如:笥箧(竹制的匣子)

    (4) 铠甲一类的防护物

    材官驺发,矢道同的,则匈奴之革笥木荐弗能支也。——《汉书》

    动词

    装;藏

    今夫考居室必以闳门丰屋为美,笥衣裳必以文章遒泽为甲。——唐· 刘禹锡《论书》

    英文翻译

    a hamper, wicker basket

    方言集汇

    ◎ 粤语:zi6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sii1 sii5 sii3 [客英字典] sii5 [海陆丰腔] sii1 sii5 [梅县腔] se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七志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相吏去聲開口三等sĭəsih/sio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