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律

yù lǜ [ yu lv]
注音 ㄩˋ ㄌㄩˋ

词语释义

玉制的标准定音器。相传黄帝伶伦截竹为筒,以筒之长短分别声音的清浊高下。乐器之音,则依以为准。分阴、阳各六,共十二律。古人又以配十二月,用吹灰法,以候气。

指管乐器。

庄严而不可变更的法令。

引申为楷模、榜样。

词语解释

  1. 玉制的标准定音器。相传 黄帝 时 伶伦 截竹为筒,以筒之长短分别声音的清浊高下。乐器之音,则依以为准。分阴、阳各六,共十二律。古人又以配十二月,用吹灰法,以候气。

    《后汉书·律历志上》:“候气之法……殿中候,用玉律十二。”《晋书·律历志上》:“ 武帝 太康 元年, 汲群 盗发六国时 魏襄王 冢,亦得玉律。则古者又以玉为管矣。” 前蜀 韦庄 《和薛先辈初秋寓怀》诗:“玉律初移候,清风乍远襟。”

  2. 指管乐器。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效袁淑<从驾>》:“甿謡响玉律,邑颂被丹絃。” 余怀 《板桥杂记·雅游》引 清 王士禛 《秦淮杂诗》:“ 秦淮 丝肉中宵发,玉律抛残作笛鈿。”

  3. 庄严而不可变更的法令。

    前蜀 杜光庭 《川主太师南斗大醮词》:“玉律金科,虑爽重轻之信;五申三令,慙乖训抚之宜。”《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一回:“愚人不能看深奥的书,见了一部小説,就是金科玉律。”

  4. 引申为楷模、榜样。

    宋 司马光 《枢密太傅文恭胡公挽辞》:“黄裳藴厚德,玉律儼清规。”

引证解释

⒈ 玉制的标准定音器。相传黄帝时伶伦截竹为筒,以筒之长短分别声音的清浊高下。乐器之音,则依以为准。分阴、阳各六,共十二律。古人又以配十二月,用吹灰法,以候气。

《后汉书·律历志上》:“候气之法……殿中候,用玉律十二。”
《晋书·律历志上》:“武帝太康元年, 汲群盗发六国时魏襄王冢,亦得玉律。则古者又以玉为管矣。”
前蜀韦庄《和薛先辈初秋寓怀》诗:“玉律初移候,清风乍远襟。”

⒉ 指管乐器。

南朝梁江淹《杂体诗·效袁淑<从驾>》:“甿謡响玉律,邑颂被丹絃。”
余怀《板桥杂记·雅游》引清王士禛《秦淮杂诗》:“秦淮丝肉中宵发,玉律抛残作笛鈿。”

⒊ 庄严而不可变更的法令。

前蜀杜光庭《川主太师南斗大醮词》:“玉律金科,虑爽重轻之信;五申三令,慙乖训抚之宜。”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一回:“愚人不能看深奥的书,见了一部小説,就是金科玉律。”

⒋ 引申为楷模、榜样。

宋司马光《枢密太傅文恭胡公挽辞》:“黄裳藴厚德,玉律儼清规。”

玉律的网络释义

玉律

  • 玉律有多种意思,引申为楷模、榜样。 宋 司马光 《枢密太傅文恭胡公挽辞》:“黄裳蕴厚德,玉律俨清规。”
  • 玉律造句

    我们不能把这些看成永远适用的金科玉律,因为社会是发展的,总会有些改变。
    以前皇帝说的话,就是金科玉律,他说啥是啥。
    他总是把经理的话当成金科玉律,丝毫不敢有所违背。
    难道你的话是金科玉律,每个人都非遵守不可吗?
    把一个人奉为神明,把他的话当作金科玉律,这不是唯物主义的态度。
    难道你的话就是金科玉律,不正确的我们也得服从?
    饭后一只果被奉为金科玉律,但医学家却提出了异议。
    他所说的话,句句都是金科玉律,值得我们仔细体会。
    而在体育领域,这却不是金科玉律。
    这条准则在过去是金科玉律,现在却不适用了。
    真实性是社会媒体的金科玉律。
    清朝的法典可谓封建时代的金科玉律。
    他把他家里那种种可笑规矩,看成圣贤的金科玉律。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用现代方式表达出圣经中“欲人施于己者,必先施于人”的金科玉律。卡耐基 
    安全是基础,服务是宗旨,制度是金科玉律。
    挑战假设;对我们常常假设的金科玉律提出强有力的观点。
    说实话是我恪守的金科玉律,不管便宜还是吃亏,我都要这样做,可惜的是我常常吃了亏。狄更斯 
    我们把模式库作为指南和蓝图,而不是奉为不分青红皂白的金科玉律。
    聊以余日,试推其旨,参校旧器,及古夹钟玉律,更制新尺,以证分毫,制为四器,名之为通。
    他藐视古人那些为人处事的金科玉律,最后才落得一败涂地的下场。

    汉字详情

    [yu]
    部首: 527
    笔画: 5
    五笔: GYI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MGI
    四角: 10103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根绳子,串着一些玉石。“玉”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

    (2) 同本义

    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说文》

    君无故玉不去身。——《礼记·曲记》。疏:“玉谓佩也。”

    五玉。——《虞书》。郑注:“执之曰瑞,陈列曰玉。”

    王齐则共食玉。——《周礼·王府》

    惟辟玉食。——《书·洪范》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左传》

    (3) 又如:玉情儿(玉石的质量、成色);玉墀(白玉台阶);玉阙(宝座;皇宫);玉虚(道教指玉帝的居处);玉树(指槐树);玉砚(玉石制的砚台);玉雕(玉石雕成的工艺品);玉栏(玉石制的栏杆)

    (4) 泛指玉石的制品 。如:玉尺量才(考试);玉鉴(玉镜);玉斝(玉酒器);玉辇(君后坐的车);玉笈(玉饰的书籍)

    (5) 指玉制的乐器

    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孟子》

    (6) 又如:玉徽(美玉装饰的琴);玉轸(琴上的玉制弦柱);玉振金声(演奏古乐,以钟发声,以罄收韵,集众音之大成。金指钟,玉指罄)

    (7) 比喻色泽晶莹如玉之物 。如:玉色瑗姿(色泽如玉,姿态万行);玉溜(目光);玉箸(玉筯。死后垂下的鼻涕);玉笋(美女的手指);玉竹(一种竹,颜色青黄相间)

    (8) 比喻美德、贤才

    君子比德如玉。——《礼记》

    (9) 又如:玉笋之班(人材行列。唐末朝士风貌优异有才华的人,称玉笋。得与其列者称玉笋班);玉堂金马(指翰林出身;亦指出身高贵,文武双全);玉堂(翰林院);玉音(帝王的话语)

    形容词

    (1) 敬辞。多用以尊称对方的身体言行等

    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战国策》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白居易《长恨歌》

    (2) 又如:玉文(对文字的美称);玉面(尊称人的容颜);玉札(对别人书信的敬称);玉躬(玉体);玉声(对他人言语的敬称)

    (3) 形容美好 。如:玉蕴辉山(周身包含着耀人的光彩);玉女(美女;仙女)

    (4) 形容洁白 。如:玉魄(月华);玉屑(喻洁白的雪花);玉珥(太阳两边的云气);玉羽(洁白的羽翼)

    (5) 珍贵 。如:玉苗(珍贵的幼苗);玉编(珍贵的典籍)

    英文翻译

    jade, precious stone, gem

    方言集汇

    ◎ 粤语:juk6
    ◎ 客家话:[客英字典] ngiuk8 [陆丰腔] gniuk8 [东莞腔] ngiuk8 [海陆丰腔] ngiuk8 [梅县腔] niuk8 [沙头角腔] niuk8 [客语拼音字汇] ngiug6 [台湾四县腔] ngiuk8 [宝安腔] ngiuk8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三燭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魚欲入聲開口三等ŋĭwokngyuk/ngivk
    [lv]
    部首: 303
    笔画: 9
    五笔: tvf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彳( chì),聿( )声。本义:法律;法令)

    (2) 同本义 (多指具体的规则、条文)

    律,均布也。——《说文》

    出以律。——《易师》

    律,法也。——《尔雅·释诂》

    天下既定,令萧何次律令。——《汉书·高帝纪》

    兵大律在谨,论敌察众,则胜负可知也。——《商君书·战法》

    以律非故杀。——清· 方苞《狱中杂记》

    (3) 又如:律则(律条);律贯(法律系统);律科(法令条文);律度(规矩,法度);律纪(纪律);律贯(指法律系统);律斩(依法斩决)

    (4) 律管,古代用来校正乐音标准的管状仪器。以管的长短来确定音阶。从低音算起,成奇数的六个管叫律,成偶数的六个管叫吕。统称十二律

    截竹为管谓之律。——蔡邕《月令章句》

    (5) 又如:律本(指黄钟。黄钟为十二律的开始,其他各律均由此推衍而相生,所以称为律本);律管(律琯。用竹管或金属管制成的定音器具)

    (6) 音律,乐律。古人按乐音的高低分为六律和六吕,合称十二律

    五声六律十二管。——《礼记·礼运》

    (7) 又如:律尺(古代用以制定乐律的度尺);律吕(乐律的通称);律均(古乐的十二律与五韵);律历(指乐律和历法)

    (8) 律诗的简称 。如:律切(切合格律);律手(掌握格律的能手)

    (9) 佛教的戒律 。如:律藏(佛教经典中关于戒律的著作的总称);律仪(僧侣遵守的戒律和立身的仪则);律爷(小道士对师父的敬称)

    (10) 古代爵位的等第

    有功德于民者,加地进律。——《礼记·王制》

    (11) 指季节和气候

    大地回春律,山川扫积阴。——陆游《春望》

    动词

    (1) 约束

    五伯兼并,而以桓律人。——《韩非子·难四》

    抱持多反倒,威怒不可律。——李商隐《娇儿诗》

    (2) 又如:律人(约束他人);律身(律己)

    (3) 遵循

    劳知而不律先王。——《荀子·非十二子》

    (4) 击

    闇漠感突,上击下律。——枚乘《七发》

    形容词

    (1) 高

    南山律律。——《诗·小雅·蓼莪》

    (2) 又如:律律(山高峻的样子);律魁(高大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