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俘

xiàn fú [ xian fu]
繁体 獻俘
注音 ㄒ一ㄢˋ ㄈㄨˊ

词语释义

古代一种军礼。凯旋时以所获俘虏献于宗庙,显示战功。

泛指献交俘获之人。

词语解释

  1. 古代一种军礼。凯旋时以所获俘虏献于宗庙,显示战功。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晋 师﹞振旅,愷以入于 晋 。献俘、授馘,饮至、大赏。” 杜预 注:“献 楚 俘於庙。” 唐 陈子昂 《为建安王与诸将书》:“六军长驱,此月将发,恨不得与诸公等共观诸将斩馘献俘。” 清 昭槤 《啸亭杂录·西域用兵始末》:“﹝我兵﹞并获 青海 叛贼 罗卜藏丹津 ,先后槛入,行献俘礼。”

  2. 泛指献交俘获之人。

    清 陈梦雷 《解介士传》:“﹝ 伍员 ﹞选壮士伏大泽中,夜纵火, 敖 果率众譟而出,悉擒之,加束缚,献俘於王。”

引证解释

⒈ 古代一种军礼。凯旋时以所获俘虏献于宗庙,显示战功。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师﹞振旅,愷以入于晋。献俘、授馘,饮至、大赏。”
杜预注:“献楚俘於庙。”
唐陈子昂《为建安王与诸将书》:“六军长驱,此月将发,恨不得与诸公等共观诸将斩馘献俘。”
清昭槤《啸亭杂录·西域用兵始末》:“﹝我兵﹞并获青海叛贼罗卜藏丹津,先后槛入,行献俘礼。”

⒉ 泛指献交俘获之人。

清陈梦雷《解介士传》:“﹝伍员﹞选壮士伏大泽中,夜纵火, 敖果率众譟而出,悉擒之,加束缚,献俘於王。”

献俘的国语词典

古时战后凯归将俘虏献于宗庙的仪式。

献俘的网络释义

献俘

  • 献俘(xiàn fú)是一组汉语词汇,泛指献交俘获之人。
  • 汉字详情

    xiàn [xian]
    部首: 428
    笔画: 13
    五笔: FMUD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JBIK
    四角: 43284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犬,鬳( yàn)声。“犬”代表进献之物。本义:献祭)

    (2) 同本义

    献,宗庙犬,名羹献。犬肥者以献之。——《说文》

    犬曰羹献。——《礼记·曲礼》。按,礼凡荐腥谓之献。

    献禽以祭祖。——《周礼·大司马》

    献羔祭韭。——《诗·豳风·七月》

    荐晡醢,三献。(三献:陈祭品三次献酒。)——《仪礼·聘礼》

    (3) 又如:献尸(向代表死人的尸者进献祭品);献帛(祭祀礼仪之一,献上巾帕);献爵(祭祀礼仪之一,献酒);献台(祭台)

    (4) 下对上、卑对尊的进献

    献,进也。——《广雅》

    春献鳖蜃,秋献龟鱼。——《周礼·鳖人》

    有献于公。——《左传·隐公元年》

    称献于公。——《左传·隐公元年》

    称远近而等贡献。——《荀子·正论》

    献俘,授馘。——《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史记·项羽本纪》

    请献十金。——《墨子·公输》

    时而献焉。——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献之太常。——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献诸朝。

    (5) 又如:献馘(杀敌立功);献新(进奉应时的新鲜食品);献曲(进献乐曲)

    (6) 呈现;现露

    虽惠心妍状,愈献丑焉。——《后汉书·皇后纪上》

    (7) 又如:献地理图(比喻揭穿底细);献好儿(讨好);献台(比武台;赛台)

    (8) 进

    献岁发春兮,汩吾南征。——《楚辞》

    (9) 又如:献岁(一年的开始)

    (10) 古时特指主人向宾客敬酒

    为宾为客,献酬交错。——《诗·小雅·楚茨》

    主人坐取爵实之,宾之席前西北面,献宾。——《仪礼》

    (11) 又如:献酬(饮酒时相互酬劝);献酬交错(献酬)

    (12) 庆贺

    晋献 文子成室, 晋大夫发焉。——《礼记》

    (13) 又如:献寿(祝寿)

    名词

    (1) 熟知历史掌故的人

    文献不足故也。(文:典籍)——《论语·八佾》

    (2) 有价值的图书、文物等 。如:献状(字据,契约);文献

    (3) 进献的东西

    吏或多赋以为献,而诸侯王尤多,民疾之。——《汉书》

    英文翻译

    offer, present; show, display

    方言集汇

    ◎ 粤语:hin3

    宋本广韵

    [fu]
    部首: 221
    笔画: 9
    五笔: WEBG
    五行:
    仓颉: OBND
    四角: 2224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人,孚( )声。本义:俘获)

    (2) 同本义

    俘,军所获也。——《说文》

    以为俘聝。——《春秋传》。按,死者取左耳为聝,生者为俘。

    俘,取也。——《尔雅》。李注:“囚敌曰俘。”

    俘二百五十人。——《左传·宣公二年》

    (3) 又如:生俘(活捉);俘斩(俘获斩首);俘系(俘获拴缚);俘执(俘获擒捉);俘敌数千

    (4) 缴获;指用战争手段获取对方土地或物质等

    俘厥宝玉。——《书·汤誓》

    俘我王官。——《左传·成公十三年》

    (5) 又如:俘劫(侵犯掠夺);俘邑(在战争中获取,因而对其有所有权的城邑)

    名词

    (1) 俘虏

    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左传·定公十年》

    (2) 又如:伤俘(受伤的俘虏);战俘(战争中捉住的敌人)

    (3) 通“宝”。珍贵之物

    齐人来归 卫俘。——《左传·庄公六年经》

    英文翻译

    prisoner of war; take as prisoner

    方言集汇

    ◎ 粤语:fu1
    ◎ 客家话:[梅县腔] fu1 [宝安腔] fu1 [客英字典] fu1 [海陆丰腔] fu1 [客语拼音字汇] fu1 [台湾四县腔] fu1 [东莞腔] fu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虞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芳無平聲合口三等phyo/phiupʰĭ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