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猜忌
(1) 猜疑忌妒
词语解释
怀疑别人对自己不利而心怀不满。
《后汉书·申屠刚传》:“ 平帝 时, 王莽 专政,朝多猜忌。”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指瑕》:“近代辞人,率多猜忌。”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青凤》:“由此如家人父子,无復猜忌矣。” 柔石 《为奴隶的母亲》:“她知道这个老妇人是猜忌多心的。”
引证解释
⒈ 怀疑别人对自己不利而心怀不满。
引《后汉书·申屠刚传》:“平帝时, 王莽专政,朝多猜忌。”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指瑕》:“近代辞人,率多猜忌。”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青凤》:“由此如家人父子,无復猜忌矣。”
柔石《为奴隶的母亲》:“她知道这个老妇人是猜忌多心的。”
猜忌的国语词典
因不信任他人,而猜想其将不利于自己。《后汉书.卷二九.申屠刚传》:「平帝时,王莽专政,朝多猜忌,遂隔绝帝外家冯、卫二族,不得交宦,刚常疾之。」《红楼梦.第二七回》:「他兄妹间多有不避嫌疑之处,嘲笑喜怒无常;况且林黛玉素昔猜忌,好弄小性儿的。」也作「猜嫌」。
猜忌的网络释义
猜忌 (汉语词汇)
猜忌的翻译
猜忌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犬,青声。本义:疑恨;忌恨)
(2) 同本义
猜,恨贼也。——《说文》。按,字从犬,如狡狯狂猛之类,本以言犬,移以言人。
耦俱无猜。——《左传·僖公九年》。注:“两无猜恨。”
猜,恨也。——《方言十二》
夫子从君,而守臣丧邑,虽吾子亦有猜焉。——《左传·昭公七年》
(3) 又如:猜忍(猜忌残忍);猜迫(疑忌而加以逼迫);猜忿(疑忌愤恨);猜刻(疑忌而刻薄);猜虐(疑忌暴虐);猜狠(疑忌而凶狠);猜贰(疑忌而有二心);猜惮(疑忌畏惧);猜谋(因疑忌而采取的计谋)
(4) 揣测;推测
当夜猜三划五,吃了半夜,把二百文都吃完了。——《儒林外史》
(5) 又如:猜谜语;猜灯谜;猜料(猜测料想);猜量(猜测估量)
(6) 起疑心
猜,疑也。——《释言》
寡君猜焉。——《左传·昭公三年》。注:“疑也。”
名词
(1) 怀疑;疑心
虽吾子亦有猜焉。——《左传·昭公七年》
(2) 又如:猜警(因疑心而警戒)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cai1 [宝安腔] cai1 [台湾四县腔] cai1 [梅县腔] cai1 [沙头角腔] cai1 [东莞腔] cai1 [客语拼音字汇] cai1 [客英字典] cai1
◎ 潮州话:cai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猜 | 倉才 | 清 | 咍 | 平聲 | 灰 | 開口一等 | 咍 | 蟹 | chai/coi | tsʰɒi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心,己声。本义:憎恨)
(2) 同本义
忌,憎恶也。——《说文》
而忌处者。——《国语·晋语》
不克不忌。——《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
子将助天为虐,不忌其不祥乎?——《国语·越语》
(3) 又如:忌恶(憎恶坏人坏事);忌愤(怨愤,嫉恨)
(4) 嫉妒
操虽称美,心甚忌之。——《三国演义》
(5) 又如:忌前(妒嫉贤才);忌妇(妒妇,善妒的妻子);忌克(忌妒他人才能而想超过他);忌才(嫉妒他人的才华或才能)
(6) 禁忌;忌讳
公室卑则忌直言。——《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忌怒,则能害己。——《韩非子·说疑》
(7) 又如:忌三房(迷信者认为生病的人忌进新房、产房和灵房);忌作(唐宋习俗谓春、秋社日停做针线);忌针(阴历正月忌动针线);忌惮儿(忌讳害怕)
(8) 顾忌
贪吏害民无所忌。——白居易《采诗官》
(9) 又如:忌畏(畏惧害怕);忌惮遮拦(顾虑遮掩);忌器(有所顾忌)
名词
先辈去世的日子,古时每逢这一天,家人忌饮酒作乐,所以叫“忌日” 。如:死忌;忌时(迷信指禁忌的时日);忌讳(先王的死日与名字);忌日;忌月(旧称父母死亡的月份)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ki6 [客英字典] ki3 ki5 [宝安腔] ki3 [梅县腔] ki3 [沙头角腔] ki3 [客语拼音字汇] gi4 ki4 [陆丰腔] ki6 [东莞腔] gi5 [台湾四县腔] ki5
◎ 潮州话:gi6(kĭ) ki7(khī)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忌 | 渠記 | 羣 | 之 | 去聲 | 寘 | 開口三等 | 之 | 止 | gih/gio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