猘犬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疯狗。
《宋书·张畅传》:“弟 枚 尝为猘犬所伤,医者云食虾蟇可疗。”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兽一·狗》:“瘦犬有病,猘犬发狂……并不可食。”
比喻狂暴之徒。
唐 李商隐 《赠从兄阆之》诗:“城中猘犬憎兰佩,莫损幽芳久不归。” 清 陈玉树 《乙酉春有感》诗:“ 鷄陵 关外雨萧萧,猘犬狂奔去未遥。”
引证解释
⒈ 疯狗。
引《宋书·张畅传》:“弟枚尝为猘犬所伤,医者云食虾蟇可疗。”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兽一·狗》:“瘦犬有病,猘犬发狂……并不可食。”
⒉ 比喻狂暴之徒。
引唐李商隐《赠从兄阆之》诗:“城中猘犬憎兰佩,莫损幽芳久不归。”
清陈玉树《乙酉春有感》诗:“鷄陵关外雨萧萧,猘犬狂奔去未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狂犬,猛犬。比喻暴狂之徒
唯东有猘,唯西有虺。颠覆朋邻,我余有几!——唐· 韩愈《祭马仆射文》
(2) 又如:猘子(小疯狗。喻指勇猛的少年)
形容词
(1) 疯狂
见有猘狗,啮人百节,肌肉散落,流血蔽地。——唐· 戴君孚《广异记》
(2) 又如:猘犬(猘狗。疯狗)
(3) 凶猛的样子 。如:猘狂(猖狂);猘儿(指三国吴孙策。亦喻年少勇猛的人)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zi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猘 | 居例 | 見 | 祭B開 | 去聲 | 霽 | 開口三等 | 祭B | 蟹 | kied/kyey | kĭɛi |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犬”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狗)
(2) 同本义。古时特指大狗,后来犬、狗通名
犬,狗之有县蹏者也。象形。孔子曰:视犬之字如画狗也。——《说文》
效犬者,左牵之。——《礼记·曲礼》。疏:“大者为犬,小者为狗。”
食麻与犬。——《礼记·月令》
时则有犬祸。——《洪范五行传》
犬坐于前。——《聊斋志异·狼三则》
(3) 又如:牧羊犬;猎犬;警犬;玩赏犬;挽曳犬;皮肉用犬;犬羊(狗和羊);犬马(狗和马);犬人(官名。周礼秋官之属。掌理犬牲的官员);犬服(古代车上用犬皮制成的兵器袋)
(4) 旧时常用为自谦或鄙斥他人之词 。如:犬妇(对人谦称儿媳妇);犬马之齿(谦称自己的年龄);犬儿(犹言小奴才);犬马(旧时臣子对君上的自卑之称;喻小人)
(5) 称自己的儿子(谦称)
这是第二小犬,名叫宝玉。——《红楼梦》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kien3 [梅县腔] kian3 [宝安腔] ken3 [东莞腔] ken3 [台湾四县腔] kien3 [客英字典] ken3 [沙头角腔] kien3 [客语拼音字汇] kian3 [陆丰腔] kian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犬 | 苦泫 | 溪 | 先合 | 上聲 | 銑 | 合口四等 | 先 | 山 | khuenx/queen | kʰiw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