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兕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犀牛和兕。
《左传·宣公二年》:“牛则有皮,犀兕尚多,弃甲则那?”《列子·仲尼》:“吾之力能裂犀兕之革,曳九牛之尾。” 晋 左思 《吴都赋》:“乌菟之族,犀兕之党。” 清 唐孙华 《进呈御览诗一百韵》:“犀兕齐山积,牛羊遍谷横。”
指犀兕的皮。
《荀子·议兵》:“ 楚 人鮫革犀兕以为甲,坚如金石。” 晋 葛洪 《抱朴子·用刑》:“摜犀兕之甲,以涉不测之渊。”
指以犀兕皮制的甲或盾。
《商君书·弱民》:“脇蛟犀兕,坚若金石。” 朱师辙 解诂:“胁,两旁也。蛟,借为‘鮫’。言 楚 兵披鮫鱼犀兕之甲,坚若金石。”
引证解释
⒈ 犀牛和兕。
引《左传·宣公二年》:“牛则有皮,犀兕尚多,弃甲则那?”
《列子·仲尼》:“吾之力能裂犀兕之革,曳九牛之尾。”
晋左思《吴都赋》:“乌菟之族,犀兕之党。”
清唐孙华《进呈御览诗一百韵》:“犀兕齐山积,牛羊遍谷横。”
⒉ 指犀兕的皮。
引《荀子·议兵》:“楚人鮫革犀兕以为甲,坚如金石。”
晋葛洪《抱朴子·用刑》:“摜犀兕之甲,以涉不测之渊。”
⒊ 指以犀兕皮制的甲或盾。
引《商君书·弱民》:“脇蛟犀兕,坚若金石。”
朱师辙解诂:“胁,两旁也。蛟,借为‘鮫’。言楚兵披鮫鱼犀兕之甲,坚若金石。”
犀兕的网络释义
犀兕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犀牛
犀,南徼外牛,一角在鼻,一角在顶,似豕,从牛,尾声。——《说文》
犀,似水牛,猪头,大腹,庳脚,脚有三蹄,黑色,三角,一顶上,一额上,一鼻上,鼻上者即食角也。小而不椭,好食棘,亦有一角者。——《尔雅》郭注
水犀之甲。——《国语·越语》。注:’今徼外所送,有山犀、有水犀。水犀之皮有珠甲,山犀则无。”
黄支国献犀牛。——《汉书·平帝纪》
正南以文献为献。——《周书·王会篇》。按,犀角搅汤解诸毒药。
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墨子·公输》
(2) 又如:犀牛望月(形容长久盼望);犀分(划分。古代传说有水兽名水犀,出入有光,水为之分开,故云)
(3) 犀牛皮
犀衣颁七校,骏骑给千屯。——张逸少《北征凯旋诗》
(4) 又如:犀帖(薄犀皮制的帷幔);犀革(犀牛皮)
(5) 犀牛角 。可入药,也可制器
饰以文犀。——《文选·曹植·七启》
(6) 又如:犀箸(用犀牛角做的筷子);犀尘(犀柄尘尾)
(7) 称人发际隆起的骨 。如:犀骨(如犀角之额骨。所谓贵者之相);犀顶龟纹(头顶骨隆起如犀角,脚掌上有龟背纹。旧时所谓贵人之相)
形容词
(1) 锋利;坚固
虽有犀舟劲楫,…,有须者也。——《后汉书》
(2) 又如:犀烛(比喻能明察事理者);犀光(锐利的目光);犀舟(坚固的船只);犀车(坚固的车子);犀兵(锋利的兵器);犀刻(观察事物锐利深刻)
(3) 强,强大 。如:犀兵(强兵);犀卒(强兵);犀弩(强劲的弓弩);犀军(强兵)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东莞腔] si1 [宝安腔] si1 [客英字典] si1 shi1 [台湾四县腔] si1 cih1 [梅县腔] si1 [陆丰腔] si1 [客语拼音字汇] xi1 [海陆丰腔] si1 chi1 [沙头角腔] si1 ci1
◎ 潮州话:sai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西 | 先稽 | 心 | 齊開 | 平聲 | 齊 | 開口四等 | 齊 | 蟹 | se/sei | siei |
详细解释
名词
(象形。本义:雌性犀牛) 同本义
兕,如野牛而青,象形。——《说文》
唐叔射兕于徒林。——《国语·晋语》
兕甲寿二百年。——《考工记·函人》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si1 si5 [台湾四县腔] si1 si5 [客英字典] si1 si5 [客语拼音字汇] si4 si4 [海陆丰腔] si5 si6 [宝安腔] si1
◎ 潮州话:思衣2(死)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兕 | 徐姊 | 邪 | 脂B開 | 上聲 | 紙 | 開口三等 | 止 | 脂B | zi | zsiix/szy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