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隐居通议·古赋一》引宋·傅幼安《味书阁赋》:“黄帘绿幕之闭,牙签玉轴之藏,出则连车,入则充梁。”清·余杯《板桥杂记·丽品》:“绮窗绣帘,牙签玉轴,堆列几案。”
成语用法
牙签玉轴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引证解释
⒈ 卷型古书的标签和卷轴。借指书籍。牙,象牙;玉,美玉。形容书籍之精美。
引《隐居通议·古赋一》引宋傅幼安《味书阁赋》:“黄帘緑幕之闭,牙籤玉轴之藏,出则连车,入则充梁。”
清余怀《板桥杂记·丽品》:“綺窗绣帘,牙籤玉轴,堆列几案。”
亦作“牙籤锦轴”、“牙籤犀轴”。 明高明《琵琶记·孝妇题真》:“緗帙縹囊,数起看何止一万卷;牙籤犀轴,乘将来彀有三十车。”
明无名氏《赠书记·秘书赠合》:“牙籤锦轴吾良友,明窗净几共夷犹。”
牙签玉轴的国语词典
泛指书籍画卷。《宣和画谱.卷一二.山水三.宋.刘瑗》:「父有方平日性喜书画,家藏万卷,牙签玉轴,率有次第。」也作「牙签犀轴」、「牙签锦轴」。
牙签玉轴的网络释义
牙签玉轴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金文字形,象上下牙齿交错形。“牙”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槽牙)
(2) 大牙,臼齿。古时,当唇者称齿,在辅车之后者称牙
牙,牡齿也。象上下相错之形。——《说文》
皮草齿牙。——《左传·隐公五年》。疏:“颔上大齿谓之牙。”
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诗·召南·行露》
(3) 又如:牙祭(旧指东家给伙计在每月初二、十六吃肉食);牙疼咒(牙疼誓。无关紧要的咒)
(4) 形状像齿的东西
檐牙高啄。——唐· 杜牧《阿房宫赋》
(5) 又如:狼牙山
(6) 特指象牙
牙旗缤纷。——班固《东京赋》。注:“古者天子出建大牙旗,竿上以象牙饰之。”
(7) 又如:牙樯(饰有象牙的桅杆);牙牌(骨牌。用象牙、竹、木或兽骨制的赌具,也用来占卜或娱乐。共三十二张,上面刻有点数);牙色(与象牙相似的淡黄颜色);牙梳(象牙梳子);牙章(象牙的印章)
(8) 买卖介绍人;经纪人 。如:牙郎(掮客;买卖双方的中间介绍人);牙媪(牙嫂。以介绍人口买卖为业,从中渔利的妇女,官媒);牙人(旧时居于买卖人双方之间,从中撮合,以获取佣金的人。又叫牙子,牙郎,牙侩)
(9) 古称军中长官住所 。如:牙将(古代中下级军官);牙门(长官前的牙旗);牙官(牙门官。武官)
(10) 萌芽
霍氏有事萌牙。——《汉书·金日磾传》
繁愤未发,萌兆牙蘖。——《淮南子·俶真》
外之有徒,祸乃始牙。——《管子·版法》
(11) 通“伢”。孩童
唐且华颠以悟 秦, 甘罗童牙而报 赵。——《后汉书·崔駰传》
(12) 姓
形容词
(1) 形容一个人聪明,敏捷,机警,灵巧,不好对付 。如:这孩子真牙
(2) 副贰,辅佐 。如:牙将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nga2 [梅县腔] nga2 [陆丰腔] nga3 [东莞腔] nga2 [台湾四县腔] nga2 [宝安腔] nga2 [沙头角腔] nga2 [客语拼音字汇] nga2 [客英字典] nga2
◎ 潮州话:ghê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牙 | 五加 | 疑 | 麻二開 | 平聲 | 麻 | 開口二等 | 假 | 麻 | ŋa | ngra/ngea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竹,佥声。本义:署名押字)
(2) 同本义 。如:请你签个字;签合同;签押房(官员批阅公文的地方);签任(受签署任用的人;官吏)
(3) 用简单的文字拟具意见 。如:签揭(贴签写出要点);签贴(签注意见贴在正文上的字条)
(4) 粗粗地缝合起来 。如:把袖口签上
(5) 引,导引 。如:签合(导引会合);签河(为分水护堤而开筑的引河)
(6) 下令征调 。如:签军(战时征调兵员)
(7) 刺;插 。如:签钉(栽插)
名词
(1) 旧时官府交给差役拘捕犯人的片状凭证,多用竹、木做成 。如:朱签;火签;签军(金元时一遇战事,多强迫汉人壮男当兵,因非正军,只服苦役,称为“签军”);签解(持签牌押送);签票(旧时官府交给差役拘捕犯人的凭证)
(2) 公文体制的一种
(3) 签子 。一种用竹木或铁丝制成的尖细棍子。亦用作量词,犹串。如:签堤(用竹桩加固的防水堤)
名词
(1) 标识,标签
籤,验也。——《说文》
记识曰籤。与检略同。——《通俗文》
(2) 又如:书签;签题(书册的标签);签筹(古代滴水计时器中指示时刻的指针);标签;浮签;签帙(标签和书套);签轴(加有标签便于检取的卷轴);签牌(标签)
(3) 漏箭 ,古代漏壶上记时的竹签,上有刻度。如:签筹(更筹,古代计时报更的竹签);签声(古代晚间报更时,更签掷地的响声)
(4) 古代官府拘捕、惩罚犯人的凭证 。以竹片制成,上有文字等标记。如:签疏(签呈和疏奏);签票(捕人的文书);签告(经检复后发给的授职证书)
(5) 寺庙中求神占卜凶吉所用的竹片,其上写有凶吉祸福的词句(多以诗的形式) 。如:求签;神签(求神占卜吉凶所用的竹片);签诗(寺庙中供卜问吉凶所编的诗句);签诀(犹签诗);签谱(犹签诗)
(6) 背面涂有胶,用时润湿即压贴于某表面的纸片 。如:航空邮签
(7) 挖剔用的尖头用具 。如:牙签;签子(即扦子。尖锐细长的杆状物)
动词
(1) 签署意见或题写姓名于简札 。如:签记(题署签条);签题(书籍封面的标题);签补(签发补充)
(2) 刺入;插入 。如:签爪(用竹签刺手指或足趾的残酷刑罚) 注:“唐音癸籖”的“籖”不作“签”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根绳子,串着一些玉石。“玉”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
(2) 同本义
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说文》
君无故玉不去身。——《礼记·曲记》。疏:“玉谓佩也。”
五玉。——《虞书》。郑注:“执之曰瑞,陈列曰玉。”
王齐则共食玉。——《周礼·王府》
惟辟玉食。——《书·洪范》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左传》
(3) 又如:玉情儿(玉石的质量、成色);玉墀(白玉台阶);玉阙(宝座;皇宫);玉虚(道教指玉帝的居处);玉树(指槐树);玉砚(玉石制的砚台);玉雕(玉石雕成的工艺品);玉栏(玉石制的栏杆)
(4) 泛指玉石的制品 。如:玉尺量才(考试);玉鉴(玉镜);玉斝(玉酒器);玉辇(君后坐的车);玉笈(玉饰的书籍)
(5) 指玉制的乐器
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孟子》
(6) 又如:玉徽(美玉装饰的琴);玉轸(琴上的玉制弦柱);玉振金声(演奏古乐,以钟发声,以罄收韵,集众音之大成。金指钟,玉指罄)
(7) 比喻色泽晶莹如玉之物 。如:玉色瑗姿(色泽如玉,姿态万行);玉溜(目光);玉箸(玉筯。死后垂下的鼻涕);玉笋(美女的手指);玉竹(一种竹,颜色青黄相间)
(8) 比喻美德、贤才
君子比德如玉。——《礼记》
(9) 又如:玉笋之班(人材行列。唐末朝士风貌优异有才华的人,称玉笋。得与其列者称玉笋班);玉堂金马(指翰林出身;亦指出身高贵,文武双全);玉堂(翰林院);玉音(帝王的话语)
形容词
(1) 敬辞。多用以尊称对方的身体言行等
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战国策》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白居易《长恨歌》
(2) 又如:玉文(对文字的美称);玉面(尊称人的容颜);玉札(对别人书信的敬称);玉躬(玉体);玉声(对他人言语的敬称)
(3) 形容美好 。如:玉蕴辉山(周身包含着耀人的光彩);玉女(美女;仙女)
(4) 形容洁白 。如:玉魄(月华);玉屑(喻洁白的雪花);玉珥(太阳两边的云气);玉羽(洁白的羽翼)
(5) 珍贵 。如:玉苗(珍贵的幼苗);玉编(珍贵的典籍)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ngiuk8 [陆丰腔] gniuk8 [东莞腔] ngiuk8 [海陆丰腔] ngiuk8 [梅县腔] niuk8 [沙头角腔] niuk8 [客语拼音字汇] ngiug6 [台湾四县腔] ngiuk8 [宝安腔] ngiuk8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玉 | 魚欲 | 疑 | 燭 | 入聲 | 沃 | 開口三等 | 通 | 鍾 | ŋĭwok | ngyuk/ngivk |
详细解释
zhóu
名词
(1) (形声。从车,由声。本义:轮轴)
(2) 同本义
轴,持轮也。——《说文》
輑谓之轴。——《方言九》
服重任,行远道,正直而固者,轴也。——《列女传·母仪》
迁于袒,用轴。——《仪礼·既夕礼》。注:“輁轴也。状如转辚,刻两头为轵。”
天寒日短银灯续, 欲往从之车脱轴。 ——宋· 苏轼 《次韵王巩独眠》
(3) 又如:车轴;主轴;轴心(轮轴)
(4) 车子 。如:轴车(车子)
(5) 字画下端便于悬挂或卷起的圆杆 。如:轴诗(写在卷轴上的诗);线轴儿;画轴儿;卷轴;挂轴
(6) 把平面或立体分成对称部分的直线 。如:转动轴;坐标轴
(7) ∶ 用于缠在轴上的线以及装裱带轴子的字画 。如:两轴丝线;一轴山水画
(8) 织具。引申为一切机枢之称。也作“柚”
小东大东,杼柚其空。——《诗·小雅·大东》
(9) 又如:轴杼(轴和杼,纺织机上的两个部件)
(10) 中心,枢纽
柂以漕渠,轴以昆仑。—— 鲍照《芜城赋》
(11) 又如:轴辖(关键)
(12) 指重要位置
当轴处中,括囊不言,容身而去。——《汉书》
(13) 指装成卷轴形的书、画
所著书有未毕者,多芸与续之成轴也。——《唐国史补》
(14) 某些可以旋转之物
转轴拨弦。——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15) 另见
zhòu
(2) ——见“压轴子”
(3) 另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