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

bào zhú [ bao zhu]
注音 ㄅㄠˋ ㄓㄨˊ
词性 名词

词语释义

爆竹 bàozhú

(1) 古时用火烧竹,毕剥有声,火花迸裂,称为爆竹。今人用纸卷火药,点燃发响,也称爆竹,或称爆仗

firecracker

词语解释

  1. 古时在节日或喜庆日,用火烧竹,毕剥发声,以驱除山鬼瘟神,谓之“爆竹”。火药发明后以多层纸密卷火药,接以引线,燃之使爆炸发声,亦称为“爆竹”。也叫“爆仗”、“炮仗”。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於庭前爆竹、燃草,以辟山臊恶鬼。” 唐 刘禹锡 《畬田行》:“照潭出老蛟,爆竹惊山鬼。” 宋 王安石 《元旦》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清 沉复 《浮生六记·浪游记快》:“游览既毕,宴於水阁,命从者放爆竹。轰然一响,万山齐应,如闻霹靂声。” 鲁迅 《伪自由书·电的利弊》:“外国人用火药制造子弹, 中国 却用它做爆竹敬神。”

  2. 供燃爆用之竹。

    唐 元稹 《生春》诗之十三:“乱骑残爆竹,争唾小旋风。” 清 戴名世 《游吼山记》:“从者试烧爆竹取声,水激石怒,天地若裂。”

引证解释

⒈ 古时在节日或喜庆日,用火烧竹,毕剥发声,以驱除山鬼瘟神,谓之“爆竹”。火药发明后以多层纸密卷火药,接以引线,燃之使爆炸发声,亦称为“爆竹”。也叫“爆仗”、“炮仗”。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於庭前爆竹、燃草,以辟山臊恶鬼。”
唐刘禹锡《畬田行》:“照潭出老蛟,爆竹惊山鬼。”
宋王安石《元旦》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清沉复《浮生六记·浪游记快》:“游览既毕,宴於水阁,命从者放爆竹。轰然一响,万山齐应,如闻霹靂声。”
鲁迅《伪自由书·电的利弊》:“外国人用火药制造子弹, 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

⒉ 供燃爆用之竹。

唐元稹《生春》诗之十三:“乱骑残爆竹,争唾小旋风。”
清戴名世《游吼山记》:“从者试烧爆竹取声,水激石怒,天地若裂。”

爆竹的国语词典

古时以火燃竹,劈㕷作响,用以驱鬼。今则用纸卷裹火药做成,点燃引线就会炸裂,发出巨大声响,常在喜庆时燃放。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红楼梦.第五三回》:「一夜人声嘈杂,语笑喧阗,爆竹起火,络绎不绝。」也作「爆竿」、「爆仗」。

爆竹的网络释义

爆竹 (爆竹、爆竿、炮仗、鞭炮)

  • 爆竹起源至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古代没有火药和纸张时,人们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以驱逐瘟神,因竹子焚烧发出“噼噼叭叭”的响声,故称爆竹。节日或喜庆日燃放,这种习俗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
  • 在现代的传统节日、婚礼喜庆、各类庆典、庙会活动等场合几乎都会燃放爆竹,特别是在春节期间,爆竹的使用量超过全年用量的一半。
  • 爆竹 (汉语词语)

  • 爆竹,古时在节日或喜庆日,用火烧竹,毕剥发声,以驱除山鬼瘟神,谓之“爆竹”。
  • 爆竹的翻译

    英语: firecracker
    德语: Feuerwerk, Feuerwerkskörper, Schwärmer (S)​
    法语: pétard

    爆竹造句

    春节期间燃放鞭炮爆竹,一定要注意安全,否则就会乐极生悲,把欢乐变成了痛苦。
    门外突然放了个爆竹,把小毳吓得目瞪口呆。
    除夕之夜,我也叫孩子们放了两盒爆竹,这本是可有可无的事,但风俗如此,聊复尔耳!
    火机点着的爆竹打向猪屁股眼。
    烟花爆竹的意见,是否应该禁止或不从因人而异。
    声声爆竹震动思念的神经。
    在那一瞬间,整个城市都响彻爆竹的震耳欲聋的声音。
    外面万马奔腾似的爆竹声传进他的耳朵里。
    在迎新春的爆竹声中,孩子们乐得欢蹦乱跳。也作“欢迸乱跳”。
    说大话的人像爆竹,响一声就完了。鉴难明,始能照物;衡唯平,始能权物。
    说大话的人像爆竹,响一声就完了。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爆竹一声除旧岁,桃符万户迎新春。
    遥闻爆竹知更岁,偶见梅花觉已春。
    一样的泪,炸响的同样是祖宗传下来的爆竹,纪念的是同一位国姓成功!
    到了清朝,放爆竹,张灯结彩,送旧迎新的活动更加热闹了。
    你把爆竹就这样摆着,容我劝你曲突徙薪,快移到安全地方。
    在震耳欲聋的爆竹声的伴奏下一顿丰富的除夕晚宴结束了。
    燃放爆竹的风俗最早起因于驱鬼除邪,祈求一年的吉祥顺利。
    警方怀疑是烟花爆竹导致这座40层楼的文华东方酒店著火。

    汉字详情

    bào [bao]
    部首: 414
    笔画: 19
    五笔: OJAI
    五行:
    仓颉: FATE
    四角: 96899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火,暴声。本义:炸裂发声)

    (2) 同本义

    爆,灼也。——《说文》

    火爆声。——《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3) 又如:车胎爆了;爆烈(猛烈爆炸);爆响(突然而猛裂地发出声响)

    (4) 燃着

    湿薪未爆先烟。——宋· 范成大《苦雨》

    (5) 把食物放进沸油锅里炸 。如:爆肚片;爆双脆

    (6) 突出来;鼓起

    满额爆出了青筋。——茅盾《子夜》

    火烧物声

    叵堪朋娄多,沸耳作惊爆。——唐· 韩愈《答柳柳州食虾蟆》

    英文翻译

    crackle, pop, burst, explode

    方言集汇

    ◎ 粤语:baau3
    ◎ 客家话:[海陆丰腔] bau5 pau5 bok7 [东莞腔] bau5 [台湾四县腔] bau5 pau5 bok7 [梅县腔] bau5 [陆丰腔] pau5 [宝安腔] pau5 bau5 [客语拼音字汇] bau4 [客英字典] bau5 pau5
    ◎ 潮州话:bau6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三十六效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北敎去聲開口二等prauh/peawpau
    zhú [zhu]
    部首: 624
    笔画: 6
    五笔: TTG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女性
    仓颉: H
    四角: 88220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小篆字形,象竹茎与下垂的叶片。“竹”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竹”的字大部分是乐器、竹器和记载文字的东西。本义:竹子)

    (2) 同本义 。多年生常绿植物。茎杆有节,中空,可供建筑用,又可作造纸原料,还可以制成乐器

    竹,冬生草也。象形。——《说文》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柳宗元《小石潭记》

    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世说新语·政事》

    (3) 又如:竹笋汤(竹板子);竹夫人(中空、有孔的竹编床上用品);竹撞(竹编提盒);竹箨(竹笋的皮;笋衣);竹笥(竹箱);竹蓖(竹棍。一端劈开的篾条,用于打人的一种刑具);竹笆(竹篱);竹皮(笋壳);竹母(带有笋芽的竹鞭);竹工(制造竹器的工匠);竹匠(用竹子编制器具的手工业者);竹席(竹篾编成的铺垫用具);竹笪(粗竹席);竹笠(竹丝或竹蔑编成的笠帽)

    (4) 竹简

    明(抱)枯竹,守空言,不知趋舍之宜,时世之变。——《盐铁论》

    (5) 又如:竹刑(记载于竹简上的刑法条文);竹素(古人用以记载文字的竹简与白绢);竹书(古代无纸,在竹简上记事书写)

    (6) 古代八音之一,指箫笛一类竹制乐器

    金石丝竹,乐之器也。——《礼记·乐记》

    匏竹在上。——《礼记·郊特牲》

    丝木匏竹。——《周礼·春官·太师》。注:“竹,管箫也。”

    宴酣之乐,非丝竹。——欧阳修《醉翁亭记》

    (7) 又如:竹人(吹奏竹制乐器的乐工);竹肉丝(泛指器乐和声乐);竹笛(竹制管乐器);竹管(指箫笛一类的竹制管乐器)

    (8) 竹林

    公然抱茅入竹去。——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英文翻译

    bamboo; flute; KangXi radical 118

    方言集汇

    ◎ 粤语:zuk1
    ◎ 客家话:[宝安腔] zuk7 [海陆丰腔] chuk7 [客英字典] chuk7 [陆丰腔] chuk7 [梅县腔] zhuk7 [沙头角腔] zuk7 [东莞腔] zuk7 [台湾四县腔] zuk7 [客语拼音字汇] zug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一屋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張六屋三入聲開口三等ţĭuktriuk/ti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