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豆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古代宴饮时盛食品的器具。形似高足盘,多用于隆重宴会。
宋 曾巩 《英宗实录院谢赐御筵表》:“此盖伏遇皇帝陛下永怀先烈,务广孝思,故因始於信书,俾特丰於燕豆。” 宋 王安石 《送郓州知府宋谏议》诗:“海谷移文省,谿堂燕豆添。” 宋 苏轼 《集英殿春宴教坊词·小儿致语》:“方迟日之无事,矧嗣岁之有年,大启壁门,肃陈燕豆。”
引证解释
⒈ 古代宴饮时盛食品的器具。形似高足盘,多用于隆重宴会。
引宋曾巩《英宗实录院谢赐御筵表》:“此盖伏遇皇帝陛下永怀先烈,务广孝思,故因始於信书,俾特丰於燕豆。”
宋王安石《送郓州知府宋谏议》诗:“海谷移文省,谿堂燕豆添。”
宋苏轼《集英殿春宴教坊词·小儿致语》:“方迟日之无事,矧嗣岁之有年,大启壁门,肃陈燕豆。”
燕豆的网络释义
燕豆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yān
名词
(1) 古国名
(2) 周代诸侯国名。本作:匽、郾。姬姓;周召公之后,世称北燕,拥有今河北省北部和辽宁省西端,建都蓟(今北京)。战国时成为七雄之一。后灭于秦
燕赵韩魏。——《战国策·齐策》
欲亡赵走 燕。——《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燕畏 赵。
燕赵之君。—— 宋· 苏洵《六国论》
燕赵之收藏, 韩魏之经营, 齐楚之精英。(互文,收藏、经营、精英均指金玉珍宝。)—— 唐· 杜牧《阿房宫赋》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燕,古代燕国,这里指北京地区。)—— 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3) 周代诸侯国名。姞姓;开国君主伯倏。在今河南省延津县东北
(4) 五代初,刘守光据幽州(今河北省北部)所建国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
燕王,吾所立。(燕王,指燕王刘守光的父亲刘仁恭。)—— 宋· 欧阳修《伶官传序》
(5) 河北省的别称 。周时为北燕旧地。也指河北省北部
(6) 山名,燕山 ,在河北省和北京市
(7) 姓
(8) 另见
yàn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像燕子形。小篆字形。上像头、嘴,“口”像身体,“北”像两翅,“火”像尾巴。本义:燕子)
(2) 同本义
燕燕于飞。——《诗·邶风·燕燕》
来降燕乃睇。——《夏小正》
燕雁代飞。——《淮南子·地形》
燕巢于飞。——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谁家新燕啄春泥。——唐·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归燕略无三月事。——宋· 洪迈《容斋续笔》
(3) 又如:燕侣莺俦(比喻夫妻和美);燕贺(燕雀相贺。用作新屋落成及升官等喜事的贺词);燕子(家燕的通称);燕户(燕巢);燕儿(雏燕;燕子);燕尾(燕子的尾羽);燕雨(有燕子绕飞其间的小雨);燕泥(燕子筑巢所衔的泥;燕巢上的泥;燕子衔泥筑巢);燕室(燕巢。比喻家国);燕处焚巢(燕子处在焚烧着的窝里。比喻处境非常危险)
(4) 白颈鸦
燕,白颈鸟。——《尔雅》
白项而群飞者谓之燕鸟。——《小尔雅》。按,大于雅鸟而小于慈鸟。
形容词
(1) 假借为“安”。安逸;安乐
虞吉有它不燕。——《易·中孚》
燕笑语兮。——《诗·小雅·蓼萧》
吉甫燕喜。——《诗·小雅·六月》
燕坐于华堂之上。——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2) 又如:燕户(闲君之室);燕休(闲居;休息);燕令(帝王退朝闲居时所发的命令);燕宇(供休息用的屋宇);燕安(安宁太平;心神安定);燕安鸩毒(沉溺于安逸享乐,犹如饮毒酒自杀);燕私(闲居休息);燕坐(安坐;闲坐);燕居(退朝而处;闲居);燕安(安适满足);燕祉(安乐幸福);燕笑(犹欢笑);燕尔新婚(和谐的新婚);燕适(安适);燕燕(安适的样子;和乐的样子);燕誉(安乐)
(3) 接近;亲近 。如:燕好(友好);燕狎(亲近);燕昵(亲昵;亲热);燕会(亲昵相会);燕语(亲切交谈);燕诲(谓亲近之而加以教诲);燕莺(比喻相爱的青年男女)
动词
(1) 亵渎;轻慢
宋音燕女溺志。——《礼记·乐志》
燕朋逆其师。
(2) 又如:燕诬(信口开河,说话轻慢);燕朋(轻慢朋友);燕辟(谓轻慢老师为讲解深义而作的浅近比喻);燕亵(亲昵猥亵)
(3) 通“宴”。宴饮;宴请
嘉宾式宴以敖。——《诗·小雅·鹿鸣》
燕乐之钟磬。——《仪礼·燕礼》
则王以息燕。——《考工记·梓人》
(4) 又如:燕豆(古代宴饮时盛食品的器具);燕狎(宴饮);燕客(宴请宾客);燕俎(宴饮。亦宴席)
(5)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陆丰腔] jan5 [梅县腔] jan5 [海陆丰腔] ren5 ren1 [东莞腔] jen5 [台湾四县腔] jiin5 jen1 [宝安腔] jen5 | jen1 [客语拼音字汇] yan1 yan4 [客英字典] jen5
◎ 潮州话:in3(ìⁿ) ,iang3 [潮州]iêng3 ,iang1 [潮州]iêng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煙 | 烏前 | 影 | 先開 | 平聲 | 先 | 開口四等 | 山 | 先 | ʔĭo | qen/en |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形似高脚盘,或有盖。汉字部首之一,从“豆”的字或与食器有关。或与豆类有关。本义: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皿)
(2) 同本义。形似高足盘,或有盖。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盛行于商周时,多陶制,也有青铜制或木制涂漆的。后世也作礼器
豆,古食肉器也。——《说文》
卬盛于豆。——《诗·大雅·生民》
(3) 又
于豆于登。
笾豆大房。——《诗·鲁颂·閟宫》
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谓之登。——《尔雅》
食一豆肉,中人之食也。——《周礼·考工记》
若所市于人者,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明· 刘基《卖柑者言》
(4) 又如:豆俎(指古代祭祀用的礼器);豆笾(古代宴会和祭祀时盛放食物的器皿。木制的叫豆,竹制的叫笾)
(5) 古代容器 。亦为容量单位,四升为一豆
四升为豆。——《左传·昭公三年》
(6) 又如:豆登(古代盛器,亦用作祭器。登似豆而较浅)
(7) “豆”假借为“菽”,豆类植物的总称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宋·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四月时雨降,可种大小豆——后魏· 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豆》
(8) 又如:扁豆;黑豆;豆觞(豆肉觞酒的简称);豆腐饭(旧称家常便饭);豆腐牌儿(卖豆腐的布招);豆糜(煮豆为粥);豆苗(豆的幼苗);豆剖瓜分(比喻疆土分裂);豆秧(豆的幼苗);豆藤(豆类植物中蔓生种的茎杆)
(9) 古代重量单位 。十六黍为一豆,六豆为一铢,二十四铢重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十六黍为一豆。——《说苑辨物》
(10) 样子像豆的东西 。如:豆姑娘(小姑娘);豆火(指火小如豆);土豆;豆肉(指一豆所盛之肉)
(11) 姓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teu5 [客英字典] teu5 [海陆丰腔] teu6 [宝安腔] tiu3 [沙头角腔] teu5 [东莞腔] teu3 [梅县腔] teu5 [陆丰腔] teu6 [客语拼音字汇] teu4
◎ 潮州话:dau7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豆 | 田候 | 定 | 侯 | 去聲 | 宥 | 開口一等 | 侯 | 流 | duh/dow | dʰu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