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切担子

shú qiē dàn zi [shu qie dan zi]
繁体 熟切擔子
注音 ㄕㄨˊ ㄑ一ㄝ ㄉㄢˋ ˙ㄗ

词语释义

肩挑叫卖熟肉的小贩。

词语解释

  1. 肩挑叫卖熟肉的小贩。

    《儒林外史》第五二回:“到吃饭的时候,叫 陈虾子 到熟切担子上买十四个钱的燻肠子,三个人同吃。”

引证解释

⒈ 肩挑叫卖熟肉的小贩。

《儒林外史》第五二回:“到吃饭的时候,叫陈虾子到熟切担子上买十四个钱的燻肠子,三个人同吃。”

熟切担子的网络释义

熟切担子

  • shú qiē dàn zi ㄕㄨˊ ㄑㄧㄝ ㄉㄢˋ ˙ㄗㄧ
  • 熟切担子(熟切担子)
  • 肩挑叫卖熟肉的小贩。《儒林外史》第五二回:“到吃饭的时候,叫 陈虾子 到熟切担子上买十四个钱的熏肠子,三个人同吃。”
  • 汉字详情

    shú,shóu [shu,shou]
    部首: 403
    笔画: 15
    五笔: YBVO
    仓颉: YIF
    四角: 05331

    详细解释

    shóu

    (1) ——口语,义同“熟”( shú

    (2) 另见 shú

    shú

    动词

    (1) (形声。从火,孰( shú)声。本作“孰”。“熟”是后起字。本义:煮熟,食物烹煮到可吃的程度)

    (2) 同本义

    熟治万物。——《礼记·礼运》。疏:“谓烹煮。”

    宰夫胹熊蹯不熟。——《左传·宣公二年》

    (3) 又如:熟末(指煮得烂熟的食物);熟切店(卖熟肉的店铺);熟水(开水);熟献(指烹熟的上献祭品)

    (4) 谷物、水果或微生物等成熟

    秋,大熟,未收。——《书·金滕》

    五谷熟而民人育。——《孟子·滕文公上》

    瓜熟蒂落。——张君房《云笈七签》

    稻有七月熟者,有八九月熟者,有十月熟者谓之晚稻。——宋· 沈括《梦溪笔谈》

    (5) 又如:早熟;熟岁(谷熟之岁);熟颗(指成熟的粮食颗粒)

    (6) 成熟

    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上》

    功成业熟也何难。——庐肇《成名后作》

    (7) 熟悉

    胡不谋之人心以熟吾道?——柳宗元《断刑论下》

    无他,但手熟尔。——宋· 欧阳修《归田录》

    (8) 又如:熟娴(即“娴熟”。熟练);熟嘴(油嘴;贫嘴);纯熟(很熟练);熟精(熟悉精通);熟会(熟练);熟溜(熟练貌);熟口(娴于唱曲的人)

    形容词

    (1) 经过加工或处理过的 。如:熟麻(煮熟的麻);熟药(经过加工炮制的药材);熟衣(煮炼过的丝制品制成的衣服);熟纸(经过煮捶或涂蜡的纸);熟货(用原料加工制成的物品);熟肚(怀孕或生育过的妇女);熟粪(沤熟的粪肥)

    (2) 有收成;丰收

    天之道出阳为煖以生之,出阴为清以成之,是故非薰也不能有育,非薰也不能有熟,岁之精也。——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煖燠孰多》

    (3) 又如:熟年(丰年);熟岁(丰年);熟荣(丰收)

    (4) 熟悉

    此论不可不熟。——《吕氏春秋·重已》。注:“犹知也。”

    而敬亭耳剽口熟,从委巷活套中来者,无不与 宁南意合。—— 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5) 又如:熟口(熟悉演唱的人);熟间(熟悉的行业);熟精(熟悉精通);熟脚(熟悉情况的人);熟落(熟悉);熟会(熟悉);熟晓(十分了解);熟滑(熟悉);熟分(熟悉;相熟);熟狎(过分亲昵、随便);熟不讲礼(熟人不必计较礼数)

    (6) 土壤经过多年耕耘,已适于作物生长的 。如:熟土;熟地;熟田

    (7) 精审,仔细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吕氏春秋·察传》

    愿大王熟察,少加怜焉。——汉·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8) 又如:熟念(反覆斟酌,仔细考虑);熟视(细看);熟味(仔细体会);熟筹(仔细筹划);熟算(深入细致地谋划);熟寻(仔细探索);熟议(仔细计议);熟耕(精耕);熟计(周密地谋划)

    (9) 表示程度深

    守门卒方熟寐,尽杀之。——《资治通鉴·唐纪》

    (10) 又如:熟卧(熟睡);熟寐(熟睡);熟寝(熟睡);醉熟(沉醉);熟暑(酷暑);熟红(深红)

    量词

    (1) 在一年内农田作物成熟的次数 。如:两熟

    (2) 结果、开花或生出其他产品的活动或事实 。如:一年三熟

    (3) 另见 shóu

    英文翻译

    well-cooked; ripe; familiar with

    方言集汇

    ◎ 粤语:suk6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suk8 siuk7 [梅县腔] shuk8 siuk7 [陆丰腔] shuk8 [客语拼音字汇] sug6 xiug6 [沙头角腔] suk8 [客英字典] shuk8 [海陆丰腔] shuk8 siuk7 [宝安腔] suk8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一屋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殊六屋三入聲開口三等ʑĭukzjuk
    qiē,qiè [qie]
    部首: 207
    笔画: 4
    五笔: AVN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PSH
    四角: 47720

    详细解释

    qiē

    动词

    (1) (形声。从刀,七声。本义:用刀把物品分成若干部分)

    (2) 同本义 。如:切花(从植株上剪下的花枝或枝叶);切心(比喻痛切);切肺(祭祀所用的肺);切象(切,割取。取象以作比喻);切腹(剖腹自杀);切菜;切肉

    (3) 治骨。加工珠宝骨器的工艺名称 。如:切错(治理器物);切玉(割玉);切镂(镂刻;雕刻)

    (4) 切磋。指学行上切磋相正 。如:切切(相互敬重切磋勉励的样子);切正(切磋相正);切直(切磋相正);切摩(切磋相正);切磨(切磋相正);切责(互相切磋责勉);切厉(切磋砥砺)

    (5) 直线、曲线或面等与圆、弧或球相交于一点 。如:切面;切球;切圆

    (6) 另见 qiè

    qiè

    动词

    (1) 摩擦;接触

    切,摩也。——《广雅》

    不待切脉。——《史记·扁鹊仓公传》

    可切循把握。——《淮南子·原道》

    (2) 又如:切齿(咬紧牙齿。形容痛恨);切磨(摩擦;摩搓);切摩(摩擦);切循(抚摩)

    (3) 契合。与…相一致 。如:不切实际;译文不切原意;切正(恰切平正);切用(切合实用);切至(犹切当);切事(切合情事);切病(切中弊病)

    (4) 一定要

    诸位切不可乱动。——《老残游记》

    (5) 又如:切照(依照;按照);切须(必须;切要);切不可骄傲;切勿吸烟;切勿(务必不要);切戒(务须避免);切莫(务必不要);切须(务必)

    (6) 靠近;贴近

    切于身心。——清· 刘开《问说》

    (7) 又如:切倚(相依相偎,十分亲昵);切邻(近邻);切心(贴身);亲切(亲近;密切)

    形容词

    (1) 急切;急迫

    切问而近思。——《论语》。皇疏:“犹急也。”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迨诉频切。——唐· 李朝威《柳毅传》

    其切如是。——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2) 又如:出国心切;激切(言语直而急);心切(心情急迫);切峻(急切严厉);切事(迫切的事);切问(急切问难);切紧(迫切、要紧)

    (3) 深;深切

    切,深也。——《汉书·霍光传》注

    (4) 又如:切恐(深怕);切爱(深深的爱);痛切(悲痛而深切);切究(深究);切怛(深切悲伤);切谢(深切感谢)

    (5) 恳切;率直

    直言世谏。——《汉书·东方朔传》

    (6) 又如:切谓(恳切地说);切劝(诚恳地相劝);热切(热烈恳切);切至(恳切周至)

    (7) 严厉

    故为政以苛为察,以切为明…大败大裂之道也。——《文子·上礼》

    (8) 又如:切责(严厉谴责);切让(严厉责备);切厉(严厉)

    (9) 激烈

    旋以论事过切,为宰臣所非。——韩愈《为裴相公让官表》

    (10) 又如:切论(激切的议论);切愕(谓激切直言)

    (11) 严重 。如:切手(致人死命的招数)

    (12) 另见 qiē

    英文翻译

    cut, mince, slice, carve

    方言集汇

    ◎ 粤语:cai3 cit3
    ◎ 客家话:[梅县腔] ciet7 [客语拼音字汇] qiad5 [客英字典] ciet8 [东莞腔] cet7 [海陆丰腔] ciet7 [宝安腔] cet7 [沙头角腔] ciet7 [台湾四县腔] ciet7 [陆丰腔] tsiat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十二霽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七計齊開去聲開口四等tsʰieicheh/cey
    dān,dàn [dan]
    部首: 330
    笔画: 8
    五笔: RJGG
    仓颉: QAM
    四角: 56010

    详细解释

    dān

    动词

    (1) (形声。从手,詹声。本义:用肩挑)

    (2) 同本义

    儋,何也。从人,詹声。以背曰负,以肩曰儋。——《说文》。字亦作“擔”。

    担,负也。——《字林》

    担囊行取薪。——曹操《苦寒行》

    负书担橐。——《战国策·秦策一》

    (3) 又如:肩不能担,手不能提;担戴(肩挑头顶)

    (4) 背负 。如:担簦(背着伞)

    (5) 承当,承担

    吾担悲也。——清· 林觉民《与妻书》

    (6) 又如:分担(担负一部分);担承(承担);担扶(担当;扶助);担杜(有能力承担责任的人);担干系(担干纪。负责任)

    (7) 另见 dàn

    dàn

    名词

    (1) 扁担和挂在两头的东西

    负担荷以丈尺兮。——《楚辞·哀时命》。注:“荷曰担。”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宋· 欧阳修《归田录》

    (2) 又如:挑担;担仗(行李担子。亦作“担脚”,“担杖”);担头(货担两头;一挑东西);货郎担

    (3) 轿子 。如:担舆(肩舆)

    (4) 肩负的责任 。如:重担(沉重的担子,比喻繁重的责任)

    量词

    (1) 中国重量单位。旧制一百斤为一担,今以百市斤为一市担

    但闻行路吟新诗,不叹举家无担石。——李颀《别梁鍠》

    (2) 用于计成挑的东西 。如:一担柴;两担米

    (3) 另见 dān

    英文翻译

    carry, bear, undertake

    方言集汇

    ◎ 粤语:daam1
    ◎ 潮州话:dan1(taⁿ) dan3(tàⁿ)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二十三旱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多旱上聲開口一等tɑntanx/taan
    [zi]
    部首: 344
    笔画: 3
    五笔: BBBB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ND
    四角: 17407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小儿在襁褓中,有头、身、臂膀,两足象并起来的样子。“子”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婴儿)

    (2) 同本义

    子,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人以为偁。象形。古文从巛,象发也。籀文从囟,有发、臂、胫,在几上也。——《说文》。按,象儿在襁褓中足倂也。

    子,子息。——《广韵》

    居然生子。——《诗·大雅·生民》

    子也者,亲之后也。——《礼记·哀公问》

    子者,父之合也。——《春秋繁露基义》

    子者,父之阴也。——《汉书·杜钦传》

    干、 越、 夷、 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荀子》

    (3) 又如:子衣(小儿的胎衣)

    (4) 儿女。古人称子兼男女

    孀妻弱子。——《列子·汤问》

    (5) 又

    有子存焉。

    (6) 又

    (7) 又

    孙又生子。

    子墨衰绖。(晋襄公的丧服都染成黑色。子,指晋襄公。墨,动词,染黑。衰,通縗,丧服,粗麻布做成。绖,头巾和腰带。)——《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8) 又如:子党(儿女辈);子道(儿女对父母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子姓(泛指子孙,后辈);子辈(儿女)

    (9) 今则专指儿子,即某人直系血统的下一代男性

    无子,有女二人。——唐· 陈玄祐《离魂记》

    (10) 又如:子姪(本指子与姪。后用以通称晚辈);子胤(子息,后嗣);子父(父和子);子母(母和子);子客(儿子的宾客)

    (11) 子孙

    (12) 通常指晚辈直系或旁系血亲

    圣王之子也,有天下之后也,执籍之所在也,天下之宗室也。——《荀子·正论》

    (13) 系另一人或一个共同世系的后裔;后代

    我本汉家子,将适单于庭。—— 石崇《王昭君辞》

    (14) 人的通称

    招招舟子,人涉卬否?——《诗·邶风·匏有苦叶》

    (15) 又如:樵子;舟子;子马(人马);子童(后妃或仙女的自称);孤子(年少死了父亲的人);才子(特别具有才华的人);女子(女性);小子(年幼的人;晚辈);内子(内人,即妻子);夫子(旧时对学者的称呼;旧时学生称老师);孝子(对父母十分孝顺的人);游子(离乡在外或久居外乡的人)

    (16) 中国古代士大夫的通称

    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亦称“子”,若宣子、武子之类是也。——赵彦卫《云麓漫钞》

    (17) 中国古代对男子的通称

    子年少。——晋· 干宝《搜神记》

    而独不足子所乎。——明· 刘基《卖柑者言》

    子之说。——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子不闻藏书者乎?——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18) 古人对自己老师的称呼

    子曰:学而时习之。——《论语》

    子墨子闻之。——《墨子·公输》

    (19) 又

    子墨子解带为城。

    (20) 地支的第一位

    (21) 与天干相配,用以纪年

    太岁在子日困敦。——《尔雅》

    (22) 用以纪月,即农历十一月

    子,又以纪月。——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颐部》

    (23) 用以纪日

    不辟子卯。——《仪礼·士丧礼》

    (24) 用以纪时,即夜半十一时至一时

    子时得阳气,而丑则鸡鸣。——《西游记》

    (25) 又如:子夜

    (26) 专指女儿

    缵女维莘,长子维行。——《诗·大雅·大明》。毛传:“长子,长女也。”

    曹丞相因念令先君是绝代儒宗,夫人是名公爱子,不忍埋没这白草黄云之外。—— 明· 陈与郊《文姬入塞》

    (27) 又如:子媳(女媳)

    (28) 加在姓氏或数词后面作为对人的尊称

    此三子者。——《战国策·魏策》

    非郑尹而快孙子。—— 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程氏子以蠹贫。——《聊斋志异·促织》

    (29) 姓

    形容词

    (1) 小

    时大武军子将 郝灵荃奉使在 突厥。——《资治通鉴·唐纪》

    (2) 又如:子将(小将);子舍(小房);子闩(小门闩);子墙(院落内部的小墙);子亭(小亭);子城(大城所属的小城)

    (3) 嫩的或易咀嚼的 。如:子姜

    (4) 幼小

    郫县子鱼,黄鳞赤尾。—— 曹操《四时食制》

    (5) 又如:子鸭(幼鸭,嫩鸭);子鸡(小而嫩的鸡)

    (6) 属于别人的,受别人控制的 。如:子公司

    动词

    (1) 通“慈”( )。爱;尤指像对子女一样地爱护

    天迪从子保。——《书·召诰》。王引之云:“子,当读为慈。”

    子以爱之。——《礼记·缁衣》

    封建者,必私其土,子其人。——唐· 柳宗元《封建论》

    (2) 又如:子谅(慈爱诚信);子惠(惠爱百姓);子育(抚爱养育如己子)

    (3) 收养为子

    完母死,庄公令夫人 齐女子之,立为太子。——《史记·卫康叔世家》

    (4) 结果实

    李性坚,实脱(晚),五岁者始子。——《齐民要术·种李》注

    (5) 尽儿女之道;善事父母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

    副词

    (1) 表示限制,相当于“只”

    睡不稳,子倚着个鲛绡枕头儿盹。——《西厢记诸宫调》

    也子强如你,但衣食。——《刘知远诸官调·正宫锦·缠道》

    子喝一声,那时唬煞。——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2) 又如:子有(只有);子索(只得;只索)

    代词

    (1) 你——尊称对方,通常为男性

    陈亢问于 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论语》

    英文翻译

    offspring, child; fruit, seed of; 1st terrestrial branch

    方言集汇

    ◎ 粤语:zi2
    ◎ 客家话:[陆丰腔] zih3 [梅县腔] zii3 [宝安腔] zu3 [客英字典] zih3 [海陆丰腔] zih3 [沙头角腔] zu3 [东莞腔] zu3 [客语拼音字汇] zi3 [台湾四县腔] zih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六止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即里上聲開口三等cix/ziiotsĭ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