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灼

shāo zhuó [shao zhuo]
繁体 燒灼
注音 ㄕㄠ ㄓㄨㄛˊ
词性 动词

词语释义

烧灼 shāozhuó

(1) 用烧、烫使受伤

十六世纪时,一切创伤都是用烙铁烧灼或用沸油注烫作正当治疗。——《截肢和输血》
cauterize;burn;scorch

词语解释

  1. 高温炙烫。

    《晋书·五行志中》:“百姓讹言行虫病……又云,始在外时,当烧铁以灼之。於是翕然,被烧灼者十七八矣。”《法苑珠林》卷九一:“遍地皆是热灰, 士望 周慞不知所计,烧灼其足,殊常痛苦。” 唐 白居易 《过昭君村》诗:“至今村女面,烧灼成瘢痕。” 周而复 《白求恩大夫》二:“十六世纪的时候,一切创伤都是用烙铁烧灼或注射沸油作正当治疗。”

引证解释

⒈ 高温炙烫。

《晋书·五行志中》:“百姓讹言行虫病……又云,始在外时,当烧铁以灼之。於是翕然,被烧灼者十七八矣。”
《法苑珠林》卷九一:“遍地皆是热灰, 士望周慞不知所计,烧灼其足,殊常痛苦。”
唐白居易《过昭君村》诗:“至今村女面,烧灼成瘢痕。”
周而复《白求恩大夫》二:“十六世纪的时候,一切创伤都是用烙铁烧灼或注射沸油作正当治疗。”

烧灼的国语词典

高温烫烧而受灼伤。

烧灼的网络释义

烧灼

  • 烧灼,是汉语词汇,汉语拼音shāo zhuó,是指高温炙烫。如:《晋书·五行志中》:“百姓讹言行虫病……又云,时,当烧铁以灼之。于是翕然,被烧灼者十七八矣。”
  • 烧灼造句

    但其实三叉神经痛的特征很明显,那就是骤发、骤停,痛起来像闪电样、刀割样、烧灼样,是一种顽固性、难以忍受的剧烈性疼痛。
    目的探讨碘酊烧灼联合氟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疗效。
    摄入除莠剂,可引起舌、口及咽部烧灼感,发生食管炎和胃炎,致呕吐和腹痛。
    如同一个人走进深不可测的洞穴,浑身的皮肤都绷紧了,不在于洞穴里面本身有什么,而是被那种欲知又未知的感觉烧灼。顾抒 
    总结妊娠合并尖锐湿疣病人行高频电刀烧灼法治疗的护理措施。
    正午,太阳一动不动地高悬在当顶,烧灼着一切,连那些树,也好像精疲力尽了似的不动地垂下了枝条。
    太阳一动不动地高悬在头顶,烧灼着青草。一丝风也没有,空气凝滞不动,水面上也没有一丝涟漪。
    他大概已吞下了太多中毒的鱼,所以自己也中毒匪浅。水虹觉得自己已经游入了毒饵区,她感觉着毒饵的威胁,却仍然悠悠的徜徉其中,观赏那精美的饵料不忍离开,她不会贸然吞食毒饵,但她口中的唾腺,却分明已烧灼肿胀。张抗抗 
    该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舌烧灼样疼痛,疼痛部位大多位于舌根部,也有发生于舌背,舌缘,颊部,上腭等。
    背叛有时候很简单,一句话,一个眼神,理由也会很多,骨子里却往往是因为嫉妒,嫉妒是地狱里的花朵,在人心里烧灼,只因为,求不得。彭柳蓉 
    清晨寒瑟的凉意早已经被太阳烧灼般的燠热冲刷得干干净净,使宁采臣感到昏沉而无力,还未彻底驱散的睡意袭扰着他的倦怠。
    我吃饭以后就会觉得胃部不适,不是那种‘烧灼’的感觉,也不是最疼,但就是非常不舒服。
    通过以预制的灸炷或灸草在体表一定的穴位上烧灼、熏熨,利用热的刺激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一旦发病,病人会感到双眼发烫、烧灼、畏光、眼红,自觉眼睛磨痛,像进入沙子般地疼痛难忍,紧接着眼皮红肿、眼眵多、怕光、流泪。
    核子武器的破坏作用不仅在于实际的爆破,而且还有眩目的光、烧灼的热以及致命的落尘。
    因上皮萎缩,可见红斑水肿,甚至上皮剥脱发生糜烂,可有烧灼感,易与剥脱性龈炎相混淆,病理检查有助诊断。
    中毒一般表现为嗓子发干、口渴,胃有烧灼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重者还会出现血尿、血便、尿闭与昏迷等。
    身枝酥软如云泥,温润周流,呼吸粗重,脸颊烧灼,香汗细涔。
    用途:用于慢性胃炎及缓解胃酸过多引起的胃疼、胃烧灼感和反酸;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等。
    乌鸦已经不是衣着鲜华的使者,头发蓬乱,嘴角乌青,眼睛由于被石灰烧灼,肿胀着眯成了一条缝。

    汉字详情

    shāo [shao]
    部首: 414
    笔画: 10
    五笔: OATQ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FJPU
    四角: 95812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火,尧声。本义:使物着火)

    (2) 同本义

    烧,爇也。——《说文》

    雏烧。——《礼记·内则》。注:“烧烟,于火中也。”

    齐之北泽烧火。——《管子·轻重甲》。注:“猎而行火曰烧。”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唐· 白居易《卖炭翁》

    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资治通鉴》

    (3) 又如:干柴好烧;他把衣服烧了一个洞;烧葬(烧焚祭品);烧丹炼汞(道家用朱砂水银等物炼成金丹以求长生不老);烧糊了卷子(喻外貌丑陋);烧埋钱(烧化埋葬死人的费用);烧冷灶(敷衍不得时的人);烧利市(商人在开始营业时烧纸祭献福神);烧琴煮鹤(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

    (4) 烘烤;曝晒 。如:烧炙(烧烤);烧猪(烧烤猪肉);烧鸭(即烤鸭)

    (5) 照耀;照射 。如:烧空(映红天空);烧眼(耀眼)

    (6) 加热使物体发生变化 。如:烧丹(犹炼丹。指道教徒用朱砂炼药);烧汞(指道教徒用水银炼药);烧金(指方术之士炼丹砂为黄金);烧银(指炼丹);烧炼(冶炼);烧药(炼制丹药;煎药);烧铄(炼熔)

    (7) 烹调方法之一。先用油炸,再加汤汁炒或炖,或先煮熟再用油炸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苏轼《新城道中诗》

    (8) 体温升高,得热病 。如:孩子连烧两天了;现在还烧着呢

    名词

    (1) 野火

    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白居易《秋思诗》

    (2) 指烧酒 。用蒸馏法制成的酒,透明无色,酒精含量较高,引火能燃烧。也称“白酒”。又如:烧刀(强烈的酒。也称烧刀子)

    英文翻译

    burn; bake; heat; roast

    方言集汇

    ◎ 粤语:siu1

    宋本广韵

    zhuó [zhuo]
    部首: 414
    笔画: 7
    五笔: OQY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FPI
    四角: 9782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火,勺声。本义:烧,灸)

    (2) 同本义

    灼,炙也。——《说文》

    皆忧心如火灼烂之矣。——《诗·节南山》笺

    征丝灼之。——《史记·龟策传》

    不可灼也。——《淮南子·泛论》

    唐虞点灼而毁议。——《楚辞》

    无若火始焰焰,厥攸灼叙,弗其绝。——《书·洛诰》

    (3) 又如:灼艾(燃烧艾绒熏灸人体一定的穴位);灼臂落发(烧炙手臂剃去头发。佛教徒表示自我忏悔的一种方式);灼火(燃火)

    (4) 烫伤

    泉源沸涌,浩气云浮,以腥物投之,俄倾即熟,其中时有细赤鱼游之,不为灼也。——《水经注》

    (5) 照亮,用光亮照明

    皆仆掩门户。以烛灼之,惧有野犬留厨下。——徐珂《清稗类钞》

    (6) 又如:灼灼(鲜明;明亮的样子);灼天(照亮天空);灼夜(照亮黑夜)

    形容词

    (1) 通“焯”( zhuō)。明亮,鲜明

    灼见三有俊心。——《书·立政》

    (2) 又

    我其克灼知厥若。

    灼绣颈而衮背。——潘岳《射雉赋》

    (3) 又如:灼灼辉辉(明亮炽盛);灼耀(明亮耀眼);灼如(昭明显赫的样子);灼粲(光辉灿烂);灼眼(明亮耀眼)

    (4) 明光;透彻 。如:灼知(明白了解);灼灼;灼戒(洞鉴);真知灼见

    (5) 焦急 。如:灼急;灼热

    英文翻译

    burn; broil; cauterize; bright

    方言集汇

    ◎ 粤语:coek3 zoek3
    ◎ 客家话:[宝安腔] zok7 [客语拼音字汇] sog5 zog5 [海陆丰腔] chok7 shok7 [客英字典] shok7 chok7 [台湾四县腔] zok7 sok7 [梅县腔] shok8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十八藥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之若藥開入聲開口三等cjak/tjaktɕĭa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