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积压。
北周 庾信 《周大将军司马裔碑》:“至如官曹案牘,未常烦壅,戎马交驰,不妨餘裕。”
郁闷。
宋 王安石 《雪诗》:“还当困炎热,以此涤烦壅。” 明 李东阳 《送傅元秀才赴举江西》诗:“临歧欲别无所赠,颇觉尘襟剧烦壅。”
引证解释
⒈ 积压。
引北周庾信《周大将军司马裔碑》:“至如官曹案牘,未常烦壅,戎马交驰,不妨餘裕。”
⒉ 郁闷。
引宋王安石《雪诗》:“还当困炎热,以此涤烦壅。”
明李东阳《送傅元秀才赴举江西》诗:“临歧欲别无所赠,颇觉尘襟剧烦壅。”
烦壅的网络释义
烦壅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会意。从页(
),从火。从“页”表示与头部有关;从“火”,表示发烧。本义:头痛发烧)(2) 烦躁,烦闷
烦,热头痛也。——《说文》
烦则喘喝。——《素问·生气通天论》。注:“谓烦躁。”
烦气为虫。——《淮南子·精神》。按,旱热也。
阿兄得闻之,怅然心中烦。——《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新鬼烦冤旧鬼哭。(烦,愁苦。)——唐· 杜甫《兵车行》
至于烦乃止也已,无以生疾。——《左传·昭公元年》
(3) 又如:心烦(心里烦躁);烦积(烦闷积郁);烦困(烦躁疲劳);烦怨(烦恼怨恨)
(4) 通“繁”。烦琐;繁多
小人不避其禁,故刑烦。——《商君书·算地》
法省则不烦。——《淮南子·主术》。注:“多也。”
世浊则礼烦。——《吕氏春秋·音初》
列五王之德,烦烦如繁诸乎。——《大戴礼记·少间》。注:“众也。”
以奉使称臣,频烦至吴。——《三国志·费伟传》
话休絮烦。——《水浒传》
(5) 又如:烦务(繁杂的事务);烦细(繁杂琐碎);烦富(繁多;庞杂);烦几(繁杂的政事);烦鄙(繁杂卑俗);要言不烦
(6) 厌烦,腻烦 。如:耐烦(不急躁,不厌其烦);烦倦(厌烦困倦);烦厌(厌烦)
(7) 乱;纠缠
拨烦理乱,兼肃文教。——《晋书·刘颂传》
(8) 又如:烦委(杂乱堆积);烦悖(牵缠;纷乱);烦悖(纷乱谬误);烦舌(纷繁杂乱;心情烦闷,思绪混乱)
动词
(1) 相烦;烦劳
烦,劳也;扰也。——《广雅》
卫者趋数烦志。——《礼记·乐记》
数则烦,烦则不敬。——《礼记·祭义》
不可以烦大臣。——《战国策·秦策》
是好不好,烦大巫妪为人报河伯。——《史记·滑稽列传》
(2) 又如:烦交
(3) 搅扰;烦扰
水烦则鱼鼈不大。——《史记·乐书》
农时惮烦民。——王安石《杂咏》
以物烦其性命乎。——《淮南子·俶真》
(4) 又如:烦散(烦扰散乱);烦累(烦扰;劳累);烦搅(烦扰;搅扰)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土,雍声。本义:塞。阻塞;阻挡)
(2) 同本义
壅,障也。——《广雅》
雍,隔也。
业贯万世而不壅。——《淮南子·主术》
川壅而溃。——《左传·宣公十二年》
则民病血壅肿,目不明。——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顺逆》
(3) 又如:壅防(堵塞);壅阻(堵塞);壅淤(淤塞;不流通);壅闭(堵塞);壅肿(因血管堵塞而引起的肿痛)
(4) 障蔽;遮盖
宣王因以晏首壅塞之。——《战国策·齐策》。注:“壅,蔽也。”
其君处壅翳蔽塞,窕邃弗章,倚以陵墓,带以曲房。——三国魏· 阮籍《东平赋》
(5) 又如:壅劫(被蒙蔽挟制);壅君(受蒙蔽的君王;昏君);壅围(遮蔽);壅翳(隐蔽;障隔)
(6) 堆积
于是决去壅土,疏导江涛。——唐· 柳宗元《兴州江运记》
(7) 又如:壅积(堆积)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宝安腔] jung1 [梅县腔] jung3 [台湾四县腔] jung1 jung3 [客英字典] jung3 jung1 [海陆丰腔] rung1 rung3 [客语拼音字汇] vung1 yung1 [陆丰腔] jung3
◎ 潮州话:iong3 iong2 (ìong íong)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邕 | 於容 | 影 | 鍾 | 平聲 | 冬 | 開口三等 | 通 | 鍾 | ʔĭwoŋ | qyung/iv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