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亦作“ 鑪锤 ”。亦作“ 鑪椎 ”。
1.炉与锤。指冶炼锻造。《庄子·大宗师》:“夫 无庄 之失其美, 据梁 之失其力, 黄帝 之亡其知,皆在鑪捶之间耳。” 陆德明 释文:“捶,本又作锤。” 郭庆藩 集释:“鑪,灶也;锤,锻也。以上三人皆因闻道然后忘其所务,以契其真,犹如世间器物假如鑪冶打锻以成其用者耳。”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内阁二·词林大拜》:“岂惟 张 桂 诸公真能夺造化之鑪锤耶!”
比喻造化,陶铸。
《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雕刻百工,鑪捶万物。” 张铣 注:“雕刻、鑪捶,喻造化也。”
比喻构思熔裁或构思熔裁的能力。
唐 杜甫 《送顾八分文学适洪吉州》诗:“ 顾侯 运鑪锤,笔力破餘地。” 宋 黄庭坚 《山谷题跋·论诗》:“ 谢康乐 、 庾义城 之诗,鑪锤之功,不遗力也。” 清 戴名世 《方灵皋稿序》:“而旁及于人情物态,雕刻鑪锤,穷极幽渺,一时作者,未之或及也。”
比喻军政大事等的安排、措施。
唐 元稹 《上门下裴相公书》:“昨者阁下方事 淮 蔡 ,独当鑪锤。” 宋 苏轼 《富郑公神道碑》:“上帝憎之,命我祖宗,畀尔鑪椎,往销其锋。” 明 许自昌 《水浒记·效款》:“今日鑪锤任君宰,强移栖息一枝安。”
引证解释
⒈ 亦作“鑪锤”。亦作“鑪椎”。 炉与锤。指冶炼锻造。
引《庄子·大宗师》:“夫无庄之失其美, 据梁之失其力, 黄帝之亡其知,皆在鑪捶之间耳。”
陆德明释文:“捶,本又作锤。”
郭庆藩集释:“鑪,灶也;锤,锻也。以上三人皆因闻道然后忘其所务,以契其真,犹如世间器物假如鑪冶打锻以成其用者耳。”
明沉德符《野获编·内阁二·词林大拜》:“岂惟张桂诸公真能夺造化之鑪锤耶!”
⒉ 比喻造化,陶铸。
引《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雕刻百工,鑪捶万物。”
张铣注:“雕刻、鑪捶,喻造化也。”
⒊ 比喻构思熔裁或构思熔裁的能力。
引唐杜甫《送顾八分文学适洪吉州》诗:“顾侯运鑪锤,笔力破餘地。”
宋黄庭坚《山谷题跋·论诗》:“谢康乐、庾义城之诗,鑪锤之功,不遗力也。”
清戴名世《方灵皋稿序》:“而旁及于人情物态,雕刻鑪锤,穷极幽渺,一时作者,未之或及也。”
⒋ 比喻军政大事等的安排、措施。
引唐元稹《上门下裴相公书》:“昨者阁下方事淮蔡,独当鑪锤。”
宋苏轼《富郑公神道碑》:“上帝憎之,命我祖宗,畀尔鑪椎,往销其锋。”
明许自昌《水浒记·效款》:“今日鑪锤任君宰,强移栖息一枝安。”
炉捶的网络释义
炉捶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火,盧声。本义:贮火的器具,作冶炼、烹饪、取暖等用)
(2) 火炉
鑪,金鑪也。——《说文》
炉,火所居也。——《声类》
邾庄公废于鑪炭。——《左传》
鑪橐埵坊。——《淮南子·齐俗》
奉炽炉,炭火尽赤红。——《韩非子》
左手抚炉。——清· 张潮《核舟记》
(3) 又
炉上有壶。
(4) 又
为炉,为壶。
即炉火烧绝。——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5) 又如:炉鸭(放在火炉上烧烤出来的鸭子);炉饼(烧饼);炉的(蒸的);炉铫(煎药或烧水用的器具);炉火(炉中之火);炉灰(燃料在炉内燃烧后所剩的粉状物);炉匠(铁匠)
(6) 古代酒店前放置酒坛的土台子
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炉。——《史记》
(7) 香炉、熏炉 。如:炉香(熏炉里的香气);炉瓶三事(香炉、香盒及放香铲的瓶子三件凑成一套的烧香工具);炉柱(炉中香)
量词
熔炼的炉次,每次的熔炼量 。如:一炉钢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手,垂声。本义:棒打)
(2) 同本义
捶,以杖击也。——《说文》
捶笞膑脚。——《荀子·正论》。注:“捶笞皆杖击也。”
(3) 又如:捶鼓;捶衣裳;捶楚(用杖或板拷打)
(4) 拳打 。如:捶背;捶殴(殴打);捶胸跌脚(表示极为悲伤或悲愤)
(5) 舂;捣 。如:捶骨沥髓(同“敲骨吸髓”。喻残酷搜刮民财)
(6) 同“锤”。锻,锻炼 。如:捶钩(锻打带钩);捶句(锤炼文句)
名词
(1) 马杖。通“箠”
檄以马捶。——《庄子·至乐》
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
捶马衔走。——《公羊传·定公八年》何注
执捶拊以鞭笞天下。——《史记·秦始皇本纪》
(2) 又如:捶策(扬鞭击马)
(3) 棍棒 。如:捶表(即邮表。指立于边界邮舍旁的木制标志)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cui2 zui3 [客语拼音字汇] cui2 [宝安腔] cui2 [客英字典] chui2 [海陆丰腔] chui2 chui3 [梅县腔] chui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捶 | 之累 | 章 | 支A合 | 上聲 | 紙 | 合口三等 | 支A | 止 | cjyex/tjvee | tɕĭw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