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葬

huǒ zàng [ huo zang]
注音 ㄏㄨㄛˇ ㄗㄤˋ
词性 动词

词语释义

火葬 huǒzàng

(1) 对死者实行火化、把骨灰装入容器,然后埋葬或保存的行动或实践

cremation

词语解释

  1. 谓把尸骸投入火中焚毁。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一:“ 渤海 太守 史良 好一女子,许嫁而不果, 良 怒,杀之,断其头而归,投於灶下,曰:‘当令火葬。’”

  2. 葬法之一。用火焚化死人遗体,将骨灰装入容器,然后埋葬或保存。盛行于古 印度 ,后随佛教传入 中国 。

    明 清 时官府禁火葬。《南史·夷貊传上·扶南》:“死者有四葬……火葬则焚为灰烬。”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送终殯葬,其仪有三:一曰火葬,积薪焚燎;二曰水葬,沉流漂散;三曰野葬,弃林饲兽。” 清 顾炎武 《日知录·火葬》:“火葬之俗,盛行於 江 南,自 宋 时已有之。” 曹禺 《北京人》第三幕:“我死了,你就给我火葬。”

引证解释

⒈ 谓把尸骸投入火中焚毁。

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一:“渤海太守史良好一女子,许嫁而不果, 良怒,杀之,断其头而归,投於灶下,曰:‘当令火葬。’”

⒉ 葬法之一。用火焚化死人遗体,将骨灰装入容器,然后埋葬或保存。盛行于古印度,后随佛教传入中国。明清时官府禁火葬。

《南史·夷貊传上·扶南》:“死者有四葬……火葬则焚为灰烬。”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送终殯葬,其仪有三:一曰火葬,积薪焚燎;二曰水葬,沉流漂散;三曰野葬,弃林饲兽。”
清顾炎武《日知录·火葬》:“火葬之俗,盛行於江南,自宋时已有之。”
曹禺《北京人》第三幕:“我死了,你就给我火葬。”

火葬的国语词典

用火焚化死者遗体后,将骨灰置于容器中,再予以埋葬或存放。

火葬的网络释义

火葬 (葬法之一)

  • 火葬是一种处理尸体的方式,具体而言是以火把尸体烧成骨灰,然后安置在骨灰瓮中、埋于土中、撒于水中或空中,甚至以火箭射上太空。印度教、佛教盛行火葬,其中以佛祖释迦牟尼,圆寂后火葬留下舍利子而闻名于世,世界各地的佛教徒纷纷效仿死后火葬的葬式,儒家、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则盛行土葬。
  • 自从二十世纪开始,火葬在世界各地被提倡,以节约稀少的耕地。现时中国大陆的火葬比例为53%,美国为26%,英国为70%,日本则超过90%。查考我国古代文献,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某些地区就有火葬习俗。这在《列子·汤问》、 《吕氏春秋·义赏》、《荀子·大略》等篇均有记载。《墨子·节葬下》记载道:“秦之西有仪渠之国者,其亲戚死,聚柴薪而焚之。”
  • 火葬的翻译

    英语: to cremate
    德语: Feuerbestattung (S)​, Leichenverbrennung (S)​, kremieren (V)​
    法语: incinérer

    火葬造句

    改土葬为火葬,是一件利国利民,移风易俗的大事。
    大体上可分为深葬、野葬、火葬和土葬几种。
    图为已故演员张真英的运灵队伍走进火葬场。
    据钟海涛说,医院内引流产或者病亡的死婴遗体被视为“医疗垃圾”,根据相关规定应当火葬。
    职场就是炼丹炉,炼出火眼精金,七十二般变化,看穿一切,随机应变,不变的是要钱;职场就是火葬场,那些没炼成火眼精金,七十二般变化的一定会被烧成灰,若有没烧成灰的,那一定是。
    人死之后会上天堂还是下地狱我不知道,反正我是去火葬场!
    岑建勋亦表示,梅艳芳的遗体会在大殓仪式后,运至哥连臣角火葬场火化,但暂未决定骨灰的安放位置。
    他心想从自己被撞到火葬场复活,一共五个小时的时间,这对狗男女就把户口消了,那是巴不得自己赶紧化成灰,好顺理成章地霸占爷爷留给自己的那套房子。
    应该取火葬场,不要推行火葬,实行绿色土葬,不留坟堆,不留碑刻等一切人文痕迹。
    即破除传统的殡葬祭扫方式,“以火葬代替土葬,以鲜花腊果代替烧纸点香烛,以黑纱黄花代替披麻戴孝,以追悼会代替旧仪式,以默哀、鞠躬代替叩头拜跪”。
    据其介绍,黎某是树仔镇镇政府殡改队执法队队长,负责监督和执行火葬事宜,属外聘人员,工作已有多年。
    纽豪斯称,帝贝兹意识到并非所有人都与他的历史观点一致,他请求家人将他火葬,这样他的坟墓就不会受到诽谤者的亵渎。
    宋代火葬习俗屡禁不止,火葬与反火葬之争其实质是挑战与维护“华夷之辨”观念的一个缩影。
    建造及营办一所新的火葬场。
    再过几十年,我们来相会,送到火葬场,全部烧成灰,你一堆,我一堆,谁也不认识谁,全部送到农村做化肥。
    所以负责火葬的官员总是四处奔波,只要有村里出了丧事,他们就要连夜赶去劝说死者家属选择火葬。
    仅仅这两个字母已经透露出这些代表木板营房、毒气室和火葬场的图纸意味着什么。
    时光流转,由于土葬用地告罄、火葬成本下降,火葬的数量增加了。
    土葬还是火葬?土葬的话逢年过节可以回来看看,也不好挖出来看,我觉得还是火葬吧,方便,去哪都能带着走,吃完面就赶紧去点火吧。
    只有火葬用的柴堆发出的可怕火焰才会照亮难以渗透的黑暗。

    汉字详情

    huǒ [huo]
    部首: 414
    笔画: 4
    五笔: OOOO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F
    四角: 90800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火焰。汉字部首之一。本义:物体燃烧所发的光、焰和热)

    (2) 同本义

    火,南方之行也。炎而上,象形。——《说文》

    火之为言委随也,故字人散二者为火也。——《春秋·元命苞》

    离为火。——《易·说卦》

    火水妃也。春秋感情符,火者阳之精也。——《左传·昭公九年》

    火,日气也。——《论衡·诘术》

    人火曰火,天火曰灾。——《左传·宣公十六年》

    国曰灾,邑曰火。——《谷梁传·昭公九年》

    大者曰灾,小者曰火。——《公羊传·襄公九年》

    火烧令坚。——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火令药熔。

    (3) 又如:火链(旧时打火用的火力);火厝(火葬);火筒(烟筒);火火烛烛(火势很大);火厄(火灾);火备(防火设施)

    (4) 火灾;发生火灾

    凡四遭火。——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5) 又如:火兵(负责救火的兵);火事(失火事故);火殃(古时指预兆火灾的天象);火所(发生火灾的地方)

    (6) 灯火,指灯烛或火把

    江船火独明。——唐· 杜甫《春夜喜雨》

    拥火以入。——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火且尽。

    火尚足以明。

    (7) 又如:火鼓(火炬和战鼓);渔火;火燎(竹烛;火炬)

    (8) 光芒 。如:火眸(火眼金睛)

    (9) 热;热气 。如:火杂杂(形容非常热);火流(形容酷热);火风(炎热的风)

    (10) 五行 ——中国古代哲学的五个基本要素(金、木、水、火、土)之一。如:火欲殂(指汉朝将亡。因古代用五行生克来讲朝代兴亡替代的道理);火位(五行中火行的方位)

    (11) 中国古代兵制单位, 十人为 “火”

    皆解甲,散还火伍中。——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12) 火星之简称。又名大火 。司南方,主夏季。而古恒星之名,心宿二,古称“大火”,亦简称火

    七月流火。——《诗·豳风·七月》

    大火谓之大辰。——《尔雅·释天》。按:“东方之宿三星,中一星色赤而大,故命之曰火。”

    火为口舌之象。——《论衡·言毒》

    (13) 又如: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火角(火星芒角);火官(古时掌祭火星、行火政之官);火房(火星的分野)

    (14) 指枪炮弹药 。如:军火

    (15) 比喻战争 。如:交火;开火;停火

    (16) ∶指阳性、热性一类的物象或亢进的状态 。如:上火,败火

    (17) 古时通“伙” 。如:火家(伙计帮工);同火;合火;一火贼;火计(火家。伙计);火仓(伙食)

    动词

    (1) 焚烧;烧毁

    火,燬也。——《说文》

    火,言毁也,物入中皆毁坏也。——《释名·释天》

    (2) 又如:火人(以火烧人);火库(焚烧敌方兵库);火队(焚烧敌方队伍,以乱其行阵);火积(焚烧敌方的储备)

    (3) 用火烧物使熟 。如:火灶(烧火做饭的设备。多以砖坯砌成)

    (4) 生气 。如:他火了;火冒(发火;生气);火剌剌(发火忿怒的样子)

    形容词

    (1) 形容像火那样的颜色,一般指红色的

    朱鳞火鬣。——唐· 李朝威《柳毅传》

    (2) 又如:火云(红云);火采(红光);火狐;火旆(红色的旌旗);火树(形容开满红花的树)

    (3) 紧急 。如:火匝匝(火杂杂。形容紧张、急迫);火崩崩(形容十分紧急);火签(差役办理紧急公务的凭证);火牌兵符(最紧急的命令;通知)

    英文翻译

    fire, flame; burn; anger, rage

    方言集汇

    ◎ 粤语:fo2
    ◎ 客家话:[东莞腔] fo3 [沙头角腔] fo3 [梅县腔] fo3 [海陆丰腔] fo3 [客语拼音字汇] fo3 [陆丰腔] fo3 [宝安腔] fo3 [台湾四县腔] fo3 [客英字典] fo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三十四果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呼果戈一合上聲合口一等xuɑhuax/xuaa
    zàng [zang]
    部首: 301
    笔画: 12
    五笔: AGQA
    五行:
    仓颉: TMPT
    四角: 44441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小篆字形。从“死”,在“茻”( mǎng)中,“一”其中,所以荐之。指人死后盖上草席埋藏在丛草中。荐,草席覆盖。本义:人死用草覆盖埋葬,后用棺木埋入土中)

    (2) 同本义

    葬,臧也。——《说文》

    葬也者,藏也。——《礼记·檀弓》

    故葬埋敬藏其形也。——《荀子·礼论》

    赐钱二百万以葬。——《汉书·李广苏建传》

    分其汤肉葬之。——晋· 干宝《搜神记》

    而卒葬之。——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以衣冠葬之。——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3) 又如:葬堂(为古代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处置死者遗骨的一种方式);葬式(葬礼);葬虞(葬礼和虞祭。虞祭行于葬日,故用“葬虞”借指下葬的日期)

    (4) 泛指处理尸体的方式 。如:火葬;海葬

    英文翻译

    bury, inter

    方言集汇

    ◎ 粤语:zong3
    ◎ 客家话:[海陆丰腔] zong5 [东莞腔] zong5 [沙头角腔] zong5 [陆丰腔] zong5 [台湾四县腔] zong5 [客英字典] zong5 [宝安腔] zong5 [客语拼音字汇] zong4 [梅县腔] zong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四十二宕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則浪唐開去聲開口一等cangh/zanqtsɑŋ

    火葬的同拼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