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明·叶宪祖《鸾鎞记·品诗》:“滴露研朱非草草,从容鉴定庶无尤。”
成语用法
滴露研朱作谓语;指批改书籍。
引证解释
⒈ 亦作“滴露研硃”。滴水研磨朱砂。指用朱笔评校书籍。
引明叶宪祖《鸾鎞记·品诗》:“滴露研硃非草草,从容鑑定庶无尤。”
《醒世恒言·苏小妹三难新郎》:“丫鬟将文字呈上小姐,传达太老爷分付之语。 小妹滴露研朱,从头批点,须臾而毕。”
滴露研朱的网络释义
滴露研朱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水,啇(
)声。本义:液体一点一点落下来。成语:滴水成冰) 同本义滴,水注也。——《说文》
若何滴滴。——《列子·力命》
临岐别数子,握手泪再滴。——唐· 杜甫《发同谷县》
(2) 又如:滴沥(水下滴);滴溜(涓滴的水);滴水(滴下来的水);滴溜当啷(不断下滴的样子)
名词
水点;点点下落的液体 。如:水滴;雨滴。也用以形容像水滴那样圆的物体。如:滴子(垂珠)
形容雨水下落和钟摆等的声音 。如:滴滴(水点连续滴下的声音;一颗颗的水珠);滴溜扑(滴溜溜扑;滴留扑;滴流扑。都形容物体跌落的声音);滴嗒(滴答;滴漉。水下流声)
量词
(1) 多用于颗粒状滴下的液体
十日不饮一滴浆。——王建《伤邻家鹦鹉词》
(2) 又如:洒下几滴眼泪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dit7 (din5) [东莞腔] dit7 [陆丰腔] dit7 [梅县腔] dit8 dit7 sit7 [台湾四县腔] dit7 (din5) [宝安腔] dit7 [客语拼音字汇] did5 did6 [客英字典] dit7
◎ 潮州话:dih4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的 | 都歷 | 端 | 錫開 | 入聲 | 錫 | 開口四等 | 青 | 梗 | tek | tiek |
详细解释
lòu
动词
(1) 显出;冒出 。如:露刃(刀剑出鞘);露光;露相;露白(露于外。白:银子)
(2) 另见
lù
名词
(1) (形声。从雨,路声。本义:露水)
(2) 同本义
露,润泽也。——《说文》。段注:“泽与露叠韵。五经通义曰:和气津凝为露。蔡邕月令曰:露者,阴之液也。按,露之言胪也。故凡陈列表见于外曰露。” 朱曰:“士气津液从地而兴,若薄以寒气,即结而为霜。”
阳气胜则散为雨露。——《多戴礼记·曾子天圆》
白露为霜。——《诗·秦风·蒹葭》
(3) 又
白露未已。
朝露待日晞。——《乐府诗集·长歌行》
人生如朝露。——《汉书·李广苏建传》
(4) 又如:雨露(雨和露。比喻恩惠);露草(沾露的草;植物名);露师(军队蒙受风霜雨露,住宿在外);露水姻缘(短暂的、不正当的男妇关系)
(5) 水气
白露横江。——苏轼《赤壁赋》
(6) 糖浆,糖汁。如:果子露;玫瑰露;荷叶露
(7) 滋润;恩泽 。如:露雨(比喻恩泽);露脸(比喻脸如露珠般晶莹润泽)
(8) 通“路”。道路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诗·邶风·式微》
朝群臣于露门。——《周书·武帝纪上》
动词
(1) 显露;显现在外
今乐远出以露威灵。——《文选·扬雄·长杨赋》
都邑露。——《荀子·富国》。注:“谓无城郭墙垣。”
乃露布上书。——《后汉书·李云传》。注:“露布,谓不封也。”
止露尻尾。——《聊斋志异·狼三则》
袒胸露乳。——明· 魏学洢《核舟记》
(2) 又如:赤身露体;藏头露尾;抛头露面;露白(财宝被人看见);露天生意(〈方〉∶摆摊卖货);露堂(室外;露天);露止(栖宿在屋外或野外);露立(露天站立);露布(指不封口的公文或布告)
(3) 滋润
英英白云,露彼菅茅。——《诗·小雅·白华》
(4) 庇护
智子之道善矣,是先生覆露子也。——《国语》
(5) 败坏
勿使有所壅闭湫底,以露其体。——《左传》
(6)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lu5 [沙头角腔] lu5 [陆丰腔] lu5 [海陆丰腔] lu5 [梅县腔] lu5 [东莞腔] lu5 [台湾四县腔] lu5 [宝安腔] lu5 [客语拼音字汇] lu4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路 | 洛故 | 來 | 模 | 去聲 | 遇 | 開口一等 | 模 | 遇 | loh/luh | lu |
详细解释
yán
动词
(1) (形声。从石,幵(
)声。本义:细磨)(2) 同本义
打取杏仁,以汤脱去黄皮,熟研,以水和之,绢滤取汁。——《齐民要术》
晚上把这药用酒研开,替他敷上。——《红楼梦》
(3) 又如:研石(磨墨的用具);研弄(磨墨弄笔)
(4) 研究;探讨
能研诸侯之虑。——《易·系辞》。注:“研,俞思虑也。”疏:“精也。”
研核阴阳。——南朝宋· 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5) 又如:研榷(研究;商订);研述(研究并阐述);研味(研究玩味);研治(研究);研省(研究省察);研赏(研究赏析);研究(细致审问);研务(探究事理)
形容词
(1) 详尽;精细 。如:研务(细审);研深(精深);研疏(精细和粗细);研校(仔细校对);研讯(仔细审讯)
(2) 妍好。也作“妍” 。如:研和(美好温和);研美(妍美);研艳(妍丽,华美)
(3) 另见
yàn
(1) 同“砚”
(2)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ngien1 ngan1 ngan2 [ngan5] [宝安腔] ngion1 ngien2 ngan1 | ngan2 [台湾四县腔] ngien1 ngan1 ngan2 [ngan5] [梅县腔] ngam5 [客语拼音字汇] ngan1 ngan2 ngian1 ngian1 ngian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硯 | 吾甸 | 疑 | 先開 | 去聲 | 霰 | 開口四等 | 先 | 山 | ngenh/ngenn | ŋien |
详细解释
名词
(1) (指事。小篆字形,从木,一在其中指出这种木是红心的。 本义:赤心木)
(2) 同本义
朱,赤心木,松柏属。——《说文》
(3) 指朱色的物品
……朱(此指朱色缯帛)四百裹。——《穆天子传》
(4) 姓
朱孝纯子颍。(朱孝纯,字子颍,山东历城人,乾隆进士,当时任泰安知府,善诗画。)—— 清· 姚鼐《登泰山记》
形容词
(1) 朱色,大红色 。古代称为正色
网户朱缀。——《楚辞·招魂》
紫衣而朱冠。——《庄子·达生》
朱衣冠,执朱弓,挟朱矢。——《墨子·明鬼下》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禹作为祭器,墨染其外,而朱画其内。——《韩非子·十过》
朱鳞火鬣。——唐· 李朝威《柳毅传》
朱缨宝饰之帽。——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2) 又如:朱印(朱色印记);朱封(用朱笔在封口作标记);朱押(用朱笔在封条等上面签字或画花押)
名词
(1) “朱砂”的简称
出赤盐如朱,白盐如玉。——《隋书》
(2) 又如:磁朱丸(磁石、朱砂、神曲配成的丸药,治疗心悸失眠、头晕目眩等)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zhu1 [东莞腔] zu1 [台湾四县腔] zu1 [客英字典] zhu1 [沙头角腔] zu1 [梅县腔] zhu1 [陆丰腔] zhu1 [客语拼音字汇] zu1 [宝安腔] zu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朱 | 章俱 | 章 | 虞 | 平聲 | 虞 | 合口三等 | 遇 | 虞 | tɕĭu | cjyo/tj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