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脩都速
词语释义
滴脩都速的国语词典
战栗、颤抖的样子。元.无名氏《替杀妻.第一折》:「你未醉后人在言,你軭的我手儿脚儿滴修都速战。」也作「滴羞跌屑」。
滴脩都速的网络释义
滴修都速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水,啇(
)声。本义:液体一点一点落下来。成语:滴水成冰) 同本义滴,水注也。——《说文》
若何滴滴。——《列子·力命》
临岐别数子,握手泪再滴。——唐· 杜甫《发同谷县》
(2) 又如:滴沥(水下滴);滴溜(涓滴的水);滴水(滴下来的水);滴溜当啷(不断下滴的样子)
名词
水点;点点下落的液体 。如:水滴;雨滴。也用以形容像水滴那样圆的物体。如:滴子(垂珠)
形容雨水下落和钟摆等的声音 。如:滴滴(水点连续滴下的声音;一颗颗的水珠);滴溜扑(滴溜溜扑;滴留扑;滴流扑。都形容物体跌落的声音);滴嗒(滴答;滴漉。水下流声)
量词
(1) 多用于颗粒状滴下的液体
十日不饮一滴浆。——王建《伤邻家鹦鹉词》
(2) 又如:洒下几滴眼泪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dit7 (din5) [东莞腔] dit7 [陆丰腔] dit7 [梅县腔] dit8 dit7 sit7 [台湾四县腔] dit7 (din5) [宝安腔] dit7 [客语拼音字汇] did5 did6 [客英字典] dit7
◎ 潮州话:dih4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的 | 都歷 | 端 | 錫開 | 入聲 | 錫 | 開口四等 | 青 | 梗 | tek | tiek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肉,攸(
)声。本义:干肉)(2) 同本义(加姜桂等香料,捶制而成)
脩,脯也。——《说文》
三问皆脩。——《周礼·掌客》
取糗与腶脩。——《仪礼·有司彻》
枣栗段脩。——《礼记·昏义》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
凡肉脩之颁赐,皆掌之。——《周礼·天官》
(3) 又如:脩脯(干肉);脩脡(即束脩,十条干肉)。又指用香料制成的干肉
析言之,则薄析曰辅,捶而施姜桂曰段脩。——《说文解字注》
(4) 指学生致教师的酬金
小儿跟随肄业,以房资作为脩金。——《镜花缘》
(5) 又如:脩脯(付给教师的酬金);脩金(送给老师的酬金)
(6) 通“羞”。美味的食品
祀五帝,则掌百官之誓戒,与其具脩。——《周礼·大宰》
脩,爵无数。——《礼记·乡饮酒义》
形容词
(1) 高;长
脩,长也。——《小尔雅》
四牡脩广。——《诗·小雅·六月》
颈脩七寸。——《礼记·投壶》
则及其大脩也。——《考工记·弓人》。注:“犹久也。”
朱儒问径天高于脩人。——《淮南子·说山》。注:“长人也。”
(2) 又如:脩垌(遥远的田野);脩眉(远山);脩路(长路;远道);脩途(长途,远路);脩隔(遥远而阻隔);脩久(长久);脩长(长远)
(3) 美好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脩名之不立。——屈原《离骚》
(4) 又如:脩名(美好的名声);脩美(美好);脩脩(修长美好貌);脩善(行善);脩态(美好的姿态)
动词
(1) 假借为“修”。兴建;兴修
郑人脩城。——《左传》
脩井也。——《易·象传》
(2) 又如:脩文(兴修文德);脩营(修建,营建);脩业(建立功业)
(3) 修理;整修
脩我长矛。——《诗·秦风·无衣》
脩我甲兵。
脩我矛戟。
(4) 又如:脩同(修通);脩完(修缮完备);脩奉(修缮供奉);脩理(端谨整饬;整理;整修)
(5) 治理
与其具脩。——《周礼·太宰》。注:“埽除粪洒。”
则为主睹懛除。——《周礼·山虞》。注:“治道路场坛。”
(6) 又如:脩平(治理);脩理(整治);脩复(整治而恢复之);脩领(犹言治理);脩缮(治理)
(7) 修养
聿脩厥德。——《诗·大雅·文王》
(8) 又如:脩己(自我修养);脩行(修养德行);脩洁,脩志(培养高尚的志向)
(9) 遵循 。如:脩正(遵循正道);脩古(遵循古道);脩奉(送循奉行);脩述(循守继述)
(10) 学习;研习
属脩士。——《荀子·礼论》。注:“士之进脩者,谓上上也。”
(11) 又如:脩习(学习;研习崇尚);脩学(研习学业;治学);脩荡(学习宣扬)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siu1 [客语拼音字汇] xiu1 [台湾四县腔] siu1 [宝安腔] siu1 [梅县腔] siu1 [客英字典] siu1 [陆丰腔] siu1
◎ 潮州话:思优1(收)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脩 | 息流 | 心 | 尤 | 平聲 | 尤 | 開口三等 | 流 | 尤 | sĭəu | siu/siou |
详细解释
dōu
副词
(1) 全部
(2) 表示全部包括在内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姜夔《扬州慢》
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清· 林觉民《与妻书》
(3) 又如:你的话并不都对;都子(乞丐);都把势(总头目)
(4) 跟“是”字合用,说明理由。如:都是你老磨蹭,害得我们来晚了
(5) 用来加强语气,表示某事物极端的、异常的或不大可能有的情况或事例 。如:今天天气真怪,中午比早晨都冷
(6) 表示已经 。如:茶都凉了,赶快喝吧!
(7) 另见
dū
名词
(1) (形声。从邑,者声。从“邑”,表示与城市有关。本义:建有宗庙的城邑)
(2) 同本义 ,周时各国把国都叫国,把有宗庙或先君神主的城叫都,没有的叫邑
都,有先君之旧宗庙曰都。——《说文》
距闰王百里为都。——《周礼》
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左传·庄公二十八年》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左传·隐公元年》
田畴秽,都邑露。——《荀子·富国》
(3) 又如:都鄙(旧时天子宗亲及公卿大夫的采邑);都家(周王朝分封给子弟及公卿大夫的采邑);都亭(都邑中的传舍);都甸(都邑郊外之地)
(4) 邦国的都城,国都
国都曰都,都者,国君所居,人所都会也。——《释名》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诸葛亮《出师表》
秋九月,权迁都建业。——《三国志·吴主传》
都门帐饮无绪。——宋· 柳永《雨霖铃》
(5) 又如:奠都;定都;故都;国都;京都(旧时称国都);旧都(故都);迁都;行都(旧时指临时的首都);都下(京都之下。即京城);都内(京城内的府库);都邑(首都);都辇(京师);都畿(京都及其附近的地区)
(6) 引申为城市
傅之其人,通邑大都。——王安石《报任安书》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7) 又如:都道(都城的街道);都阃(都市郭门。引申为守卫城市的统帅。阃:门坎);都庄(都城的大道)
(8) 周代王室子弟及三公的封地、采地
凡造都鄙。——《周礼·大司徒》。注:“都鄙,王子弟公卿大夫采地,其界曰都。鄙所居也。”
邦都之赋。——《周礼·大宰》。注:“四郊去国百里,邦甸二百里,家削三百里,邦县四百里;邦都五百里。”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左传·隐公元年》
(9) 又如:都鄙,都家(周公卿、大夫、王子弟的采邑,封地)
(10) 国家或帝国的行政区域或行政分区。明、清时基层行政区划是图,图下分十庄,图有地保;图上设都,相当于区或乡
族长严振先,乃城中十二都的乡约,平日最怕 严大老官。——《儒林外史》
(11) 头目,首领 。如:都老(岭南少数民族的首领之称);都长(唐末帝王侍卫军的首长);都纂(总编纂);都鬼(迷信说法,阴间鬼的头领);都判官(迷信说法,阴间主管生死簿的官)
(12) 唐、五代宋初军队编制单位,以百人或千人为都 。如:都伯(统领百人的军官);都排(百人长。都是军队编制名称,唐和五代,都为千人,宋时缩为百人);都司(绿旗兵中的营级武官,正四品);都尉(官名。系汉代辅助郡守掌管军事的官员)
(13) 吏的俗称 。如:都护(官名);都监(官名);都府(中央所属各部、府的长官);都校(五代时武官名);都将(后魏铸钱官);都统制(官名。南宋建炎元年始置);都察院(明清时最高监察机构);都老爷(清朝对都察院的给事中,御史的口头称呼);都头(州县的捕盗头目;总头目);都知(客店或酒店的管事人员)
动词
(1) 建都
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柳宗元《封建论》
(2) 聚集
都,凡也。——《广雅·释训》
都部者,都统其众也。——《后汉书·齐武王縯传》注
水泽所聚谓之都。——《水经注·水文注》
顷择其遗文,都为一集。——《文选·与吴质书》
(3) 又如:都居(水积聚的地方);都场(聚会的地方);都泽(水流汇聚的草泽地带)
(4) 率领 。如:都督(统率,率领);都部(统率兵众)
形容词
(1) 美好的样子
身长八尺,仪貌都雅。——《三国志·孙韶传》
不见于子都。——《诗·郑风·山有扶苏》。传:“世之美好者也。”
妻子衣服丽都。——《战国策·齐策》
(2) 又如:都冶(美艳的样子);都雅(优美文雅的样子);都长(指人美貌而性情温厚);都鄙(文雅与卑陋)
(3) 大
军惊而怀都舍。——《吕氏春秋·察今》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后汉书·张衡传》
(4) 又如:都匠(大匠);都酿(大的酿造作坊);都坑(公共厕所);都灶(蒸炊用的大灶)
副词
(1) 统统,完全
都,凡也。——《广雅·释训》
(2) 又如:都齐(完全,统统);都数(总数);都领(总领,总管);都邮(古指邮驿总站);都来(统统;总共;总计);都凡(总共)
(3)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du1 [台湾四县腔] du1 do1 [宝安腔] du1 [沙头角腔] du1 [客英字典] du1 [海陆丰腔] du1 do1 [梅县腔] du1 [客语拼音字汇] du1 [陆丰腔] du1 [东莞腔] du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都 | 當孤 | 端 | 模 | 平聲 | 虞 | 開口一等 | 遇 | 模 | tu | to/tu |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辵(
),束声。本义:速度快)(2) 同本义
速,疾也。——《说文》
不微至,无以为戚速也。——《周礼·考工记·总目》
(3) 字亦作“遬”
轻则僄遬。——《荀子·议兵》
则莫能以速中。——《周礼·考工记·弓人》
王速出令。——《孟子·梁惠王下》
子济而陈,迟速唯命。——《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资治通鉴》
(4) 又如:收效甚速;速速(非常快速);速捷(快速敏捷);速战速决(用最快的速度发动战争,以达到预期的目的;比喻凡事必须进行得快,才能迅速结束);速食店(快餐店)
(5) 急迫;紧急 。如:速刻(即刻;立刻);速帖(加急请帖);速忙(急忙,赶快);速煞(极快,非常迅速);速件(急件)
动词
(1) 加速,加快
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 又如:速熟(使农作物生长期短、成熟较快)
(3) 邀请
主人速宾。——《仪礼·乡饮酒礼》
何以速我狱。——《诗·召南·行露》
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易·需》
(4) 又如:速客(请客);速帖(请帖)
(5) 招致
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至丹以 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宋· 苏洵《六国论》
(6) 又如:速辜(招来罪过);速福(召福);速祸(招来祸害);速罪(招致罪祸)
(7) 催促
樊子使来速铭,曰:“不则无以掩诸幽。”乃序而铭之。—— 唐· 韩愈《贞曜先生墓志铭》
名词
(1) 运动快慢的计量 。如:车速每小时 60 公里;超速;航速;时速;光速;风速;流速;音速;初速;匀速
(2) 姓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ciuk7 [梅县腔] suk7 [海陆丰腔] suk7 [宝安腔] cuk7 [东莞腔] cuk7 [台湾四县腔] suk7 [陆丰腔] suk7 [客英字典] suk7 [客语拼音字汇] sug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速 | 桑谷 | 心 | 屋一 | 入聲 | 屋 | 開口一等 | 通 | 東 | suk | su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