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滴溜
(1) 〈方〉一滴一滴地落下
词语解释
形容很圆。
元 李好古 《张生煮海》第二折:“明滴溜冰轮出海角,光灿烂红日转山崖。”《醒世姻缘传》第六十回:“ 素姐 伸出胳膊,露出腿来,打的像紫茄子一般,肿的滴溜着。”《中国民间故事选·巴拉根仓的故事》:“ 若颜 老婆两只眼睁得滴溜圆。”
形容声音的圆润宛转。
明 袁宏道 《春江引》:“百舌欲止復衝人,一声滴溜芳蹊里。”
形容旋转或转动快速。
元 无名氏 《渔樵记》第三折:“老汉挑起担儿,恰待要走,则见那相公滴溜的拨回马来。” 杨朔 《三千里江山》四:“这人身量很矮,两只眼睛跟龙灯似的,滴溜骨碌透活。”
圆滑,狡猾。
元 乔吉 《两世姻缘》第一折:“有那等滴溜的猱儿不觅钱,他每都错怨天。”
液体一滴一滴地下坠。
许杰 《白雪的消融》:“我们的檐前也曾滴溜着初融的冰水。” 秦兆阳 《贾大奇自述》:“ 老贾 的嘴巴也就不知不觉地张开了,一滴口水滴溜下来了。”
方言。提,提起。
元 郑廷玉 《后庭花》第一折:“滴溜着脚踢拳墩,哎,你个身着紫衣堂候官,欺负俺这面雕金印射粮军。” 明 沉榜 《宛署杂记·民风二》:“提曰滴溜着。”《儿女英雄传》第三一回:“讲力量,考武举的头号石头不够他一滴溜的。”《醒世姻缘传》第十回:“﹝ 高氏 ﹞一边説着,一边滴溜着裙子,穿着往外走。”
留下,剩下。
元 刘庭信 《寨儿令·戒嫖荡》曲:“咫尺的月缺花残,滴溜着枕剩衾寒。” 元 张鸣善 《水仙子·讥时》曲:“ 孟郊 寒、 贾岛 瘦、 相如 病,刚滴溜得老性命,偏今宵梦境难成。”
引证解释
⒈ 形容很圆。
引元李好古《张生煮海》第二折:“明滴溜冰轮出海角,光灿烂红日转山崖。”
《醒世姻缘传》第六十回:“素姐伸出胳膊,露出腿来,打的像紫茄子一般,肿的滴溜着。”
《中国民间故事选·巴拉根仓的故事》:“若颜老婆两只眼睁得滴溜圆。”
⒉ 形容声音的圆润宛转。
引明袁宏道《春江引》:“百舌欲止復衝人,一声滴溜芳蹊里。”
⒊ 形容旋转或转动快速。
引元无名氏《渔樵记》第三折:“老汉挑起担儿,恰待要走,则见那相公滴溜的拨回马来。”
杨朔《三千里江山》四:“这人身量很矮,两只眼睛跟龙灯似的,滴溜骨碌透活。”
⒋ 圆滑,狡猾。
引元乔吉《两世姻缘》第一折:“有那等滴溜的猱儿不觅钱,他每都错怨天。”
⒌ 液体一滴一滴地下坠。
引许杰《白雪的消融》:“我们的檐前也曾滴溜着初融的冰水。”
秦兆阳《贾大奇自述》:“老贾的嘴巴也就不知不觉地张开了,一滴口水滴溜下来了。”
⒍ 方言。提,提起。
引元郑廷玉《后庭花》第一折:“滴溜着脚踢拳墩,哎,你个身着紫衣堂候官,欺负俺这面雕金印射粮军。”
明沉榜《宛署杂记·民风二》:“提曰滴溜着。”
《儿女英雄传》第三一回:“讲力量,考武举的头号石头不够他一滴溜的。”
《醒世姻缘传》第十回:“﹝高氏﹞一边説着,一边滴溜着裙子,穿着往外走。”
⒎ 留下,剩下。
引元刘庭信《寨儿令·戒嫖荡》曲:“咫尺的月缺花残,滴溜着枕剩衾寒。”
元张鸣善《水仙子·讥时》曲:“孟郊寒、 贾岛瘦、 相如病,刚滴溜得老性命,偏今宵梦境难成。”
滴溜的国语词典
盘旋、旋转的样子。引申为盘算。元.无名氏《渔樵记.第三折》:「老汉挑起担儿,恰待要走,则见那相公滴溜的拨回马来。」也作「滴流」、「滴流流」。
滴溜的网络释义
滴溜
滴溜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水,啇(
)声。本义:液体一点一点落下来。成语:滴水成冰) 同本义滴,水注也。——《说文》
若何滴滴。——《列子·力命》
临岐别数子,握手泪再滴。——唐· 杜甫《发同谷县》
(2) 又如:滴沥(水下滴);滴溜(涓滴的水);滴水(滴下来的水);滴溜当啷(不断下滴的样子)
名词
水点;点点下落的液体 。如:水滴;雨滴。也用以形容像水滴那样圆的物体。如:滴子(垂珠)
形容雨水下落和钟摆等的声音 。如:滴滴(水点连续滴下的声音;一颗颗的水珠);滴溜扑(滴溜溜扑;滴留扑;滴流扑。都形容物体跌落的声音);滴嗒(滴答;滴漉。水下流声)
量词
(1) 多用于颗粒状滴下的液体
十日不饮一滴浆。——王建《伤邻家鹦鹉词》
(2) 又如:洒下几滴眼泪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dit7 (din5) [东莞腔] dit7 [陆丰腔] dit7 [梅县腔] dit8 dit7 sit7 [台湾四县腔] dit7 (din5) [宝安腔] dit7 [客语拼音字汇] did5 did6 [客英字典] dit7
◎ 潮州话:dih4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的 | 都歷 | 端 | 錫開 | 入聲 | 錫 | 開口四等 | 青 | 梗 | tek | tiek |
详细解释
liū
动词
(1) 滑动 。如:溜缰(悄悄脱开缰绳而跑散);溜眼(溜眼睛。以眼传情);溜嘴(把不该说的话说出了嘴);溜槽;溜下;溜冰
(2) 偷偷地走 。如:溜抽(脱身溜走);溜跑(偷偷地跑开);溜溜湫湫(躲躲闪闪,轻手轻脚的样子)
(3) 瞟,偷偷地看
说着,却把眼溜着金桂一笑。——《红楼梦》
(4) 偷偷地拿
差人各溜过几件细软东西。——《醒世恒言》
(5) 略略热一下 。如:溜冷饭
(6) 略微煮一下,或加淀粉汁急火快炒 。如:醋溜鱼
(7) 逢迎,拍马;奉承 。如:溜钩子,亦作“溜沟子”、“溜勾子”(方言。钻营;奉承)
(8) 鸣,叫
闭凝盼,声声燕语明如剪,呖呖莺声溜的圆。——清· 孔尚任《桃花扇》
形容词
(1) 倾斜 。如:溜肩
(2) 灵活;麻利 。如:溜撒(灵活;伶俐)
副词
〈方〉∶很,非常 。如:溜尖(很尖);溜光水滑(形容非常整洁,干净);溜明(非常明亮);溜净(非常干净)
词缀词
(1) 在形容词后,多叠用。如:灰溜溜;酸溜溜;直溜;匀溜
(2) 另见
liù
名词
(1) (形声。从水,留声。本义:水名)
(2) 古水名。又名“潭水”
溜水出 郁林郡。——《说文》
(3) 即今纵贯广西中北部的融江、柳江及黔江
(4) 通“霤”。屋檐滴水处
三进及溜,而后视之。——《左传·宣公二年》
(5) 房顶上安的接雨水用的长水槽 。如:水溜
(6) 某一地点附近的地方
这不是咱们这溜儿都装上自来水了吗?——老舍《龙须沟》
(7) 又如:这溜儿果树很多
动词
(1) 液体向下流
生犹悬水溜,死若波澜停。——南朝宋· 孔欣《置酒高堂上》
(2) 斜视,瞥,迅速而短暂地看
那贾芸一面走,一面拿眼把 小红一溜。——《红楼梦》
(3) 又如:溜瞅(斜着眼睛窥视);溜溜(瞟,斜视)
(4) 操练 。如:两三个星期的工夫,他把腿溜出来了
(5) 通“遛”。漫步;游逛
在那海棠树边,悄悄溜了三回。——田间《赶车传》
(6) 传唤
到十六日,叫小厮拿了一个“都督府”的溜子,溜了一班戏子来谢神。——《儒林外史》
(7) 又如:溜子(溜单。注明官衔的帖子)
(8) 〈方〉∶涂抹、糊缝隙 。如:溜缝
形容词
(1) 水势迅猛
黄河水溜,不是当耍的。—— 清· 孔尚任《桃花扇》
(2) 又如:溜道(湍急的河道)
(3) 行动迅速 。如:溜烟(形容跑得迅速);溜撒(行动迅速、敏捷)
量词
(1) 连串,条。用以表示成排、成条、成串的事物 。如:一溜鬃毛;一长溜红飘带;一溜房屋
(2)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宝安腔] liu5 [东莞腔] liu3 [台湾四县腔] liu5 liu1 [liu2] tiu5 [客英字典] liu5 [海陆丰腔] liu5 liu1 [liu2] tiu5 [客语拼音字汇] liu1 liu2 piu4 [梅县腔] liu1 liu3 liu5 tiu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溜 | 力救 | 來 | 尤 | 去聲 | 宥 | 開口三等 | 尤 | 流 | liuh/liow | lĭə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