滞讼

zhì sòng [ zhi song]
繁体 滯訟
注音 ㄓˋ ㄙㄨㄥˋ

词语释义

1.积压的讼案。

词语解释

  1. 积压的讼案。

    晋 陆机 《晋平西将军孝侯周处碑》:“转为 广汉 太守,郡多滞讼,有经三十年不决者, 处 立评其枉直。” 宋 苏舜钦 《火疏》:“古者决狱断滞讼,以平水旱,不用赦也。” 宋 俞文豹 《吹剑录外集》:“累年滞讼,决遣殆尽。”

引证解释

⒈ 积压的讼案。

晋陆机《晋平西将军孝侯周处碑》:“转为广汉太守,郡多滞讼,有经三十年不决者, 处立评其枉直。”
宋苏舜钦《火疏》:“古者决狱断滞讼,以平水旱,不用赦也。”
宋俞文豹《吹剑录外集》:“累年滞讼,决遣殆尽。”

滞讼的国语词典

积压的讼案。

滞讼的网络释义

滞讼

  • 滞讼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zhì sòng,意思是指积压的讼案。
  • 汉字详情

    zhì [zhi]
    部首: 331
    笔画: 12
    五笔: IGKH
    五行:
    仓颉: ETJB
    四角: 3412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水,带声。本义:水流不畅)

    (2) 同本义

    滞,凝也。——《说文》

    凡珍异之有滞者。——《周礼·廛人》

    淹回水而凝滞。——《楚辞·涉江》

    流而不滞。——《淮南子·时则训》

    (3) 积压。长期积存,未作处理

    敛市之不售,货之滞于民用者。——《周礼·泉府》

    尚书省滞讼不决者,诏征平治。——《新唐书》

    (4) 又如:滞狱(指因积压或拖延未予审决的案件);滞讼(积压的讼案);滞积(积压);滞货(积压的货物)

    (5) 停止;阻塞;静止

    是故能天运地滞,轮转而无废。——《淮南子·原道训》

    (6) 又如:滞用(停止运用);滞淹(闭塞,不通畅);滞越(阻塞);滞著(阻塞;不能宣泄)

    (7) 郁积

    气不沈滞。——《国语·周语》。注:“积也。”

    得此佳作,终日喜快,滞闷冰释。——宋· 苏轼《与王定国书》

    (8) 又如:滞念(凝结在心中的思念);滞思,滞想(凝聚心头的想念);滞怒(积于心中的愤怒);滞气(郁积之气);滞愤(积愤)

    (9) 凝聚,积聚

    戚戚多滞念,置酒宴所欢。——晋· 陆机《拟青青陵上柏》

    (10) 又如:滞念(心中凝结的思念);滞血(淤积的血液);滞底(凝集)

    (11) 陷入;沉抑

    卿方当富贵,必不容久滞屈。——《南史》

    (12) 又如:滞羽(喻陷于困境不能施展才能的人);滞抑(受压制);滞屈(贤人沉抑,不得升进);滞淹(人沉抑于下而不得升进)

    (13) 暂时停留于某处;逗留

    几宵因月滞三湘。—— 姚鹄《送黄颇归袁》

    (14) 又如:滞淫(长期旷废;长久停留;久雨不停);滞游(久游未归);滞客(久处下位而未得升迁的人)

    (15) 遗落;遗漏

    此有滞穗。——《诗·小雅·大田》

    (16) 又如:滞器(遗漏未用的人才)

    形容词

    (1) 久,长期

    敢告滞积以纾执事。——《国语·鲁语》。注:“久也。”

    且眩瞀滞疾,不堪久待。——《后汉书·韦彪传》

    (2) 又如:滞病(久病);滞疾(久病);滞役(长期供职);滞耻(久未洗雪的耻辱)

    (3) 反应迟钝;缺乏活力、生气或成效

    卿年少壮,而心力多滞。——《金史·宗尹传》

    (4) 又如:滞碾人(言语、行为愚笨的人);滞夯(不灵便);滞拙(迟钝笨拙);滞色(面带晦气);滞晦(呆滞而暗淡)

    (5) 固执;拘泥

    故良知不滞于见闻,而亦不离于见闻。——明· 吕坤《别尔赡书》

    (6) 又如:滞固(固执而不变通);滞执(固执;不通达);滞隅(谓偏执一端);滞痼(拘执);滞疑(拘泥和疑虑)

    (7) 深奥;不易通晓

    弘正特善玄言,兼明释典,虽硕德名僧,莫不请质疑滞。——《南史》

    (8) 又如:滞例(难解的条例);滞说(难理解的说法);滞义(疑难的意义)

    英文翻译

    block up, obstruct; stagnant

    方言集汇

    ◎ 粤语:zai6
    ◎ 潮州话:ti3

    宋本广韵

    sòng [song]
    部首: 226
    笔画: 6
    五笔: YWCY
    五行:
    仓颉: IVCI
    四角: 38732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公声。从言的字与讲话有关。本义:争论)

    (2) 同本义

    讼,争也。…以手曰争,以言曰讼。——《说文》

    讼不亲也。——《易·杂卦》

    饮食必有讼。——《易·序卦》

    会礼之家,名为聚讼。——《后汉书·曹褒传》

    (3) 又如:聚颂纷纭;讼辩(争辩);讼斗(争斗);讼怨(争吵怨恨);讼直(申辩是非曲直);讼争(争辩,争吵);讼罪(争辩无罪);讼曲(争论是非曲直)

    (4) 打官司

    讼,《六书故》:争曲直于官有司也。——《正字通》

    争罪曰狱,争财曰讼。——《周礼·地官》注

    有狱讼者。——《周礼·大司徒》。注:“争财曰讼。”

    争宝之讼解。——张协《七命》

    又某氏以不孝讼其子,左右邻械系入老监,号呼达旦。——清· 方苞《狱中杂记》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论语·颜渊》

    (5) 又如:讼牒(讼状);讼事(诉讼之事);讼理(讼事处理恰当);讼狱(诉讼之事);讼庭(公堂法庭);讼学(专门讲究诉讼案件之学堂);讼地(为争地而打官司)

    (6) 喧哗

    亲谗谀而疏贤圣兮,讼谓闾娵为丑恶。—— 汉· 东方朔《七谏·怨世》

    (7) 谴责 。如:讼言(责备的话);讼过(自责其过失)

    (8) 为人辩冤

    汉武帝杀戾太子, 田千秋讼太子冤。—— 宋· 洪迈《容斋随笔》

    (莽)在国三岁,吏上书讼冤 莽者以百数。——《汉书·王莽传》

    (9) 又如:讼冤(申辩冤屈);讼屈(申冤,辩冤)

    (10) 通“颂”。歌颂

    一国为之讼。——《韩非子·孤愤》

    深讼莽功德。——《汉书·王莽传上》

    家给人足,讼声并作。——《易林·否之大有》

    名词

    诉讼者

    政以慈爱为主,劝两讼勿争,词致殷重。——宋· 叶适《故枢密参政汪公墓志铭》

    形容词

    (1) 通“公”。公开地,明白地

    夫有形埒者,天下讼见之;有篇籍者,世人传学之。——《淮南子·兵略》

    太尉尚恐不胜诸吕,未敢讼言诛之。——《史记·吕太后纪》

    (2) 又如:讼言(公开地说);讼刑(审慎用刑)

    英文翻译

    accuse; argue, dispute; litigate

    方言集汇

    ◎ 粤语:zung6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