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荪

xī sūn [ xi sun]
繁体 溪蓀
注音 ㄒ一 ㄙㄨㄣ

词语释义

菖蒲的别名。生于溪涧,故名。

词语解释

  1. 菖蒲的别名。生於溪涧,故名。

    南朝 宋 谢灵运 《山居赋》:“摭层岭之细辛,拔幽涧之溪蓀。”《旧唐书·李训等传论》:“但虑为蚤蝨而採溪蓀,翻获螾蜓之患也。”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八·白昌》:“此即今池泽所生菖蒲,叶无剑脊,根肥白而节疏慢,故谓之白昌。古人以根为菹食,谓之昌本,亦曰昌歜, 文王 好食之。其生溪涧者,名溪蓀。”

引证解释

⒈ 菖蒲的别名。生於溪涧,故名。

南朝宋谢灵运《山居赋》:“摭层岭之细辛,拔幽涧之溪蓀。”
《旧唐书·李训等传论》:“但虑为蚤蝨而採溪蓀,翻获螾蜓之患也。”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八·白昌》:“此即今池泽所生菖蒲,叶无剑脊,根肥白而节疏慢,故谓之白昌。古人以根为菹食,谓之昌本,亦曰昌歜, 文王好食之。其生溪涧者,名溪蓀。”

溪荪的网络释义

溪荪 (植物)

  • Iris sanguinea (学名:Iris sanguinea Donn ex Horn.):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粗壮,斜伸,须根绳索状,灰白色,有皱缩的横纹。叶条形,中脉不明显。花茎光滑,实心,具1-2枚茎生叶;苞片3枚,膜质,绿色,披针形,内包含有2朵花;花天蓝色,直径6-7厘米;外花被裂片倒卵形,基部有黑褐色的网纹及黄色的斑纹,爪部楔形,内花被裂片直立,狭倒卵形。果实长卵状圆柱形,有6条明显的肋,成熟时自顶端向下开裂至1/3处。花期5-6月,果期7-9月。
  • 生于沼泽地、湿草地或向阳坡地。产中国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也产于日本、朝鲜及苏联。此花有栽培,具有较高的园艺价值。(概述图片参考资料来源:)
  • 汉字详情

    [xi]
    部首: 331
    笔画: 13
    五笔: IEXD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
    仓颉: EBVK
    四角: 32184

    详细解释

    名词

    (1) (溪本作谿)

    (2) 山间不与外界相通的小河沟

    嵠,山渎无所通者。——《说文》

    是故溪狭者速涸。——《墨子·亲士》

    子越自石溪。——《左传·文公十六年》。注:“入庸道。”

    振溪通谷,蹇产沟渎。——司马相如《上林赋》

    (3) 又如:溪步(水涯与渡船处);溪径(小路。引申谓途径)

    (4) 泛指小河流

    武陵有五溪,谓雄溪 、无溪、酉溪、辰溪其一焉。——《水经注·沅水》注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晋· 陶渊明《陶渊明集·桃花源记》

    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 潇水。—— 柳宗元《愚溪诗序》

    (5) 又如:溪头(溪边)

    (6) 没有出口的山沟

    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劝学》

    (7) 古族名 。如:溪狗(指陶侃。陶侃是东晋时的溪族人)

    (8) 古州名 。在湖南省境内

    以溪、 奖、 锦三州降 楚。——《读史方舆纪要》

    英文翻译

    mountain stream, creek

    方言集汇

    ◎ 粤语:kai1
    ◎ 客家话:[陆丰腔] hai1 [客语拼音字汇] hai1 [台湾四县腔] hai1 kie1 [客英字典] hai1 ke1 [宝安腔] kai1 [东莞腔] kai1 [海陆丰腔] hai1 kie1 [梅县腔] hai1 ke.1 hai.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二齊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谿苦奚齊開平聲開口四等khe/qeikʰiei
    sūn [sun]
    部首: 301
    笔画: 9
    五笔: ABIU
    五行:
    吉凶:
    仓颉: TNDF
    四角: 4449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艸,孙声。本义:香草。一种芳香植物。亦名“荃”) 同本义

    薜荔拍兮蕙绸,蒸挠兮兰桂。——《楚辞·九歌·湘君》

    (2) 又如:荪壁(以荪草装饰墙壁);荪桡(用荪草做的船桨);荪美(如香草之类。喻美德)

    英文翻译

    aromatic grass; iris, flower

    方言集汇

    ◎ 粤语:syun1

    宋本广韵

    溪荪的同拼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