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

shī rè [ shi re]
繁体 濕熱
注音 ㄕ ㄖㄜˋ
词性 形容词

词语释义

湿热 shīrè

(1) 潮湿炎热

湿热天气在这个地区很普遍
hot and humid

词语解释

  1. 潮湿闷热。

    茅盾 《追求》三:“空间是重淀淀的铅色,湿热的南风时时吹来。”

  2. 中医称温病的一种。表现为发热、头痛、身重而痛、腹满少食、小便短赤而黄、舌苔黄腻等。

引证解释

⒈ 潮湿闷热。

茅盾《追求》三:“空间是重淀淀的铅色,湿热的南风时时吹来。”

⒉ 中医称温病的一种。表现为发热、头痛、身重而痛、腹满少食、小便短赤而黄、舌苔黄腻等。

湿热的网络释义

湿热 科普中国

  • 湿热,为中医名词术语,为致病因素,属于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热)中的两邪。亦为中医证候名,如湿热证,是指湿热蕴结体内,脏腑经络运行受阻,可见全身湿热症状的病理变化。
  • 所谓湿,即通常所说的水湿,它有外湿和内湿的区分。外湿属于外邪,称为湿邪,多由于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居室潮湿,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而引起,其致病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特性。内湿是一种病理产物,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 热,也是一种邪气,致病具有炎热升腾等特性,称为火热之邪。热也可以因机体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称内热。火热之邪侵犯人体或机体脏腑功能失调产生内热时可导致热证,热证是感受外邪,或人体机能活动亢进,阳盛阴衰的证候。热证的临床表现:发热,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干,脉数。
  • 湿热,是热与湿同时侵犯人体,或同时存在体内的病理变化,或因夏秋季节天热湿重,湿与热合并入侵人体,或可因湿久留不除而化热。湿热证的常见临床表现:发热、身热不扬,头痛而重、身重而痛,口苦,胸痞,尿黄而短,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濡数。湿热流注关节则谓湿热痹证,侵犯脏腑时,可出现脾胃湿热(湿热蕴脾)、肝胆湿热、膀胱湿热、肠道湿热等证。
  • 湿热造句

    北方人到南方工作,对那里的湿热气候有个适应的过程。
    养生“屋翳”穴清利湿热,治皮肤痒痛。
    当发生急性损伤的时候应马上仰躺休息,在腰部湿热敷,按压合谷、手三里穴缓解并应适当休息,暂停腰部超范围的急剧转动活动或专项技术练习。
    治白浊带下,无论是下元虚衰,白带清稀,或湿热下注、带下黄浊者,随证配伍,均可使用。
    各种各样的皮肤病、荨麻诊、胆囊炎、包括肝炎、结石、三高等,是湿热引起的病。
    介绍了一种运用于湿热带的新型农用直埋电缆。
    它的方便性在于,既易于经商又易于居住,又适应了岭南湿热多雨气候,建筑形式上是中西合璧。
    或因精神紧张、思虑过度,损伤脾气,水湿停滞,郁久化热,湿热互博,蕴于皮肤而发病;或因久病伤血,血虚化燥生风,使皮肤失养而成。
    白塞病属湿热火毒为患,以毒邪为主要病因。饮食不节、脏腑失调、日久滞而生毒。
    肝经郁热型,配以行间、太冲、阳陵泉;脾经湿热型,配以隐白、内庭、足三里、阴陵泉;气滞血淤型,配以血海、三阴交、膈俞。
    芒种时节请牢记,湿热困脾肺气虚,饮食调节别大意,减苦增辛多调理,天热体乏多休息,午后小憩是必须,多多沐浴强身体,心情舒畅总如意。祝芒种时间,收获甜蜜!
    冬季吃水果的禁忌枣具有健脾、益气、和中功效,脾虚、久泻、体弱、肝炎、贫血等病人食用均有益处但吃得过多反而损脾助湿热,且损齿。
    高温湿热的空气本周覆盖了全国的大部分地区。
    肾开窍于前后二阴,或由于房劳过度,或由于湿热、淫毒久稽,耗伤肾阴;日久阴损及阳,也可造成肾阳不足。
    治湿热黄疸常与茵陈、连钱草等配合应用;用治水肿可以茯苓、泽泻等药同用。
    就这样,毒尊带着天不收两人一路向西,竟在不知不觉间便走了三天之久,而随着时间的越来越久,空气之中竟是越来越显湿热,地势也是越发的崎岖不平。
    针刺主要取相应夹脊穴、期门、太冲等,中药主要选用清利肝胆湿热、宣肺透邪的药物。
    当然,这个过程不会发生于每个有咽喉炎的孩子,甚至大多数孩子都不会,同样道理,并不是每个链球菌感染的孩子都有风湿热。
    对组链球菌进行连续性化学预防,已证明对防止风湿热的复发可奏卓效。
    夏天是一年四季中湿热交蒸、排湿与排毒的季节,但由于都市人空调的过度使用,淤积的“毒物”和“废物”不能全部散到体外,蓄积在体内,伤暑、中暑、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容易发作。专家提醒,夏天一定要通过运动多排汗,把体内的毒素通过汗液排泄,才不会亚健康。

    汉字详情

    shī [shi]
    部首: 331
    笔画: 12
    五笔: IJOG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EATC
    四角: 36112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会意兼指事。从水,顯( xiǎnjìn)声。本义:潮湿)

    (2) 同本义

    溼,幽溼也。从水,一所以覆也。覆土而有水,故溼也。——《说文》

    肾其畏溼。——《素问·五常正大论》。注:“溼,土气也。”

    必因角干之溼以为之柔。——《考工记·弓人》。注:“溼,犹生也。字多以濕为之。”

    濕,濕水,也东郡东武阳入海。从水,濕声。 桑钦云,出平原 高唐。——《说文》。按,本指水名,假借为濕。

    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孟子·公孙丑上》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唐· 杜甫《兵车行》

    (3) 又如:湿洳(低湿);湿渍渍(湿漉漉);湿风(湿润的风);湿薪(潮湿的柴薪);湿浸浸(湿答答。形容潮湿的样子或给人以潮湿的感觉);湿渌渌(潮湿的样子)

    (4) 迟缓;不通畅

    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灵枢·五癃津液别》

    力贵突,智贵卒。得之则儵为上,胜之则湿为下。——《吕氏春秋》。高诱注:“湿犹迟久之也。”

    动词

    沾湿,淋湿

    散入珠帘湿罗幕,孤裘不暖锦衾薄。——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清· 周容《芋老人传》

    英文翻译

    wet, moist, humid, damp; illness

    方言集汇

    ◎ 粤语:sap1

    宋本广韵

    [re]
    部首: 403
    笔画: 10
    五笔: RVYO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QIF
    四角: 55331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本义:温度高)

    (2) 同本义。跟“冷”相对

    肺甚畏热。——《素问·五常变大论》

    清暖寒热,不得不救。——《韩非子·有度》

    如水益深,如火益热——《孟子·梁惠王下》

    立厩中仆马之间,……即饥寒毒热不可忍,不去也。——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列子·汤问》

    (3) 又如:热天;热釜(热锅);热浪;炽热;滚热;火热

    (4) 满腔热情;热心肠 。如 :热莽(热蟒。感情狂热得不能自制);热气换冷气(好心没好报);热合(热心)

    (5) 有权势的,权势显赫的 。如:热官(权势显赫的官吏);热势(显赫的权势);热撮撮(威势显赫貌);热地(比喻权势显赫的地方)

    (6) 形容羡慕至极 。如:热眼(热切的目光);热念(热切的愿望)

    (7) 新;新近 。如:热话(方言。新的话题);热尸(刚死的人的尸体。指新近去世者)

    (8) 情意深厚 。如:热手辣的(依依不舍);热腹(热心肠);热语(热情、亲昵的话语)

    (9) 喧闹;热闹 。如:热乱(胡闹;纷乱);热嘈嘈(形容热闹嘈杂);热闹场(热闹的场所)

    (10) 亲热 。如:热乱(亲密,亲热);热火(亲热);热落(亲热);热熟(亲热);热嘴(口头上的亲热);热络(亲热;热和)

    (11) 很受人关注或欢迎的 。如:热门货;热门

    名词

    (1) 滚热的物体

    亏之若月,靡之若热。——《韩非子·扬权》

    谁能持热,逝不以濯。——《诗·大雅·桑柔》

    (2) 热气

    天收其声,地藏其热。——汉· 扬雄《解嘲》

    (3) 中医学亦泛指因外感而引起的热性疾病

    能已(治)积热。——明· 刘基《苦斋记》

    (4) 又如:热入血室(热邪进入下焦、胞宫);热风(由风邪挟热所致病症);产褥热;回归热;鹦鹉热;鼠咬热

    (5) 反常的人体高温;发烧 。如:先给他退热再说

    (6) 一时激起的极度热情 。如:乒乓热

    动词

    (1) 加温;使之热 。如:热化(受热而熔化);热饭(给饭或饭菜加热)

    (2) 烧,烧灼 。如:热灼(灼热;火烫);热焰(火焰)

    (3) 烦躁 。如:热呼辣(焦灼;发烫);热忽刺(匆急;急躁);热躁(焦躁;焦急);热恼(谓焦灼、苦恼)

    (4) 激动

    英文翻译

    hot; heat; fever; restless; zeal

    方言集汇

    ◎ 粤语:jit6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