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响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亦作“溼响”。谓声响低沉。
金松岑 《心声》:“若夫席酣履适,袌独以为至,腐音溼响,纤态仄调,讋鲸呿於哇鸣,谐凤吹於蚓窍。”
引证解释
⒈ 亦作“溼响”。谓声响低沉。
引金松岑《心声》:“若夫席酣履适,袌独以为至,腐音溼响,纤态仄调,讋鲸呿於哇鸣,谐凤吹於蚓窍。”
湿响的网络释义
湿响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会意兼指事。从水,顯(
或 )声。本义:潮湿)(2) 同本义
溼,幽溼也。从水,一所以覆也。覆土而有水,故溼也。——《说文》
肾其畏溼。——《素问·五常正大论》。注:“溼,土气也。”
必因角干之溼以为之柔。——《考工记·弓人》。注:“溼,犹生也。字多以濕为之。”
濕,濕水,也东郡东武阳入海。从水,濕声。 桑钦云,出平原 高唐。——《说文》。按,本指水名,假借为濕。
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孟子·公孙丑上》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唐· 杜甫《兵车行》
(3) 又如:湿洳(低湿);湿渍渍(湿漉漉);湿风(湿润的风);湿薪(潮湿的柴薪);湿浸浸(湿答答。形容潮湿的样子或给人以潮湿的感觉);湿渌渌(潮湿的样子)
(4) 迟缓;不通畅
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灵枢·五癃津液别》
力贵突,智贵卒。得之则儵为上,胜之则湿为下。——《吕氏春秋》。高诱注:“湿犹迟久之也。”
动词
沾湿,淋湿
散入珠帘湿罗幕,孤裘不暖锦衾薄。——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清· 周容《芋老人传》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口,鄉声。本义:回声)
(2) 同本义
響,声也。——《说文》
炎光飞响。——《剧秦美新》
黄玉响应。——《史晨奏铭》
其受命也如响。——《易·系辞》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
云集响应。——汉· 贾谊《过秦论上》
绝无踪响。——《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响臻(响应纷至);响彻;响效(同响应)
(4) 声音
泠泠作响。——吴均《与朱元思书》
歌台暖响。——唐· 杜牧《阿房宫赋》
枹止响腾,余韵徐歇。——苏轼《石钟山记》
群响毕绝。——《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5) 又如:响丁丁(响泠泠。形容清脆的响声);响卜(借听到声音来占卜吉凶);响钞(指硬币)
(6) 音讯
(邓) 艾得书,大喜,即报书。——《三国志》。 裴松之注引《蜀书》:思闻嘉响。
动词
(1) 清晰地发出声音
村北响缲车。——宋· 苏轼《浣溪沙》词
(2) 又如:响榧子(以拇指与中指摩擦发出响声);响鞭;门铃响了;大钟响了;响房(旧俗结婚日,喜轿出发前,先在新房前奏乐击鼓,称为响房)
(3) 开口说话 。如:响起(吭声;声张);不声不响
形容词
(1) 声音大 。如:屋外马达声太响
(2) 说话有影响或声名远扬 。如:响当(形容人有本领、有名气);话说得响;名字很响
量词
表示声音发出的次数。如:鸣炮十响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hiong3 [陆丰腔] hiong3 [梅县腔] hiong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