湮晦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埋没;消失。
《晋书·忠义传·嵇含》:“悼大道之湮晦,遂含悲而吐曲。” 宋 陆游 《除删定官谢丞相启》:“声名湮晦,衣食空无。” 明 叶盛 《水东日记·周益公词科旧稿跋》:“惜乎后嗣无闻,遗墓湮晦,已作燔尸之所。” 清 曾国藩 《<孟子要略>序跋》:“然如 许叔重 《五经异义》、 余隐之 《尊孟辨》之类,皆湮晦数百年矣。”
引证解释
⒈ 埋没;消失。
引《晋书·忠义传·嵇含》:“悼大道之湮晦,遂含悲而吐曲。”
宋陆游《除删定官谢丞相启》:“声名湮晦,衣食空无。”
明叶盛《水东日记·周益公词科旧稿跋》:“惜乎后嗣无闻,遗墓湮晦,已作燔尸之所。”
清曾国藩《<孟子要略>序跋》:“然如许叔重《五经异义》、 余隐之《尊孟辨》之类,皆湮晦数百年矣。”
湮晦的网络释义
湮晦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yān
动词
(1) (形声。从水,垔(
)声。本义:埋没,不被人所知道)(2) 同本义
始丧乱后,典章湮散。——《新唐书·魏征传》
(3) 又如:湮没不彰(埋没不显著);湮佚(埋设,散失);湮沉(湮沈;湮泯;湮昧;湮埋。埋没)
(4) 淹没 。如:湮枯(湮没干涸);湮坠(湮没失落);湮废(湮没废弃);湮隳(湮没毁坏)
(5) 淤塞;填塞;堵塞
郁湮不育。——《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注:“湮,塞也。”
昔老禹之湮洪水,决江河。——《庄子》
(6) 又如:湮塞(堵塞)
(7) 液体着物向四处散开。后作“洇(
)”绢布上写字,用姜汁磨及粉,则不湮开。——《物类相感志》
yān
名词
(1) 水名 。伊水支流。在今河南省登封县西
(2) 姓
(3)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陆丰腔] jim1 [梅县腔] jin1 [台湾四县腔] jin1 jen1 [宝安腔] jen1 jin1 [海陆丰腔] rin1 ren1 [客语拼音字汇] yan1 [客英字典] jin1 jen1
◎ 潮州话:因1(姻) 嫣1(鸢),ing1[揭阳]êng , iang1[潮州]iêng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因 | 於眞 | 影 | 眞A | 平聲 | 眞 | 開口三等 | 眞A | 臻 | qjin/in | ʔĭĕn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日,每声。本义: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2) 同本义
晦,月尽也。——《说文》
三十日日月合宿,谓之晦。——《论衡·四讳》
陈不违晦。——《左传·成公十七年》
朝菌不知晦朔。——《庄子·逍遥游》
不知晦朔。——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戊申晦。——清· 姚鼐《登泰山记》
(3) 又如:晦望(农历每月末一日与十五日);晦景(晦日,晦节);晦日(农历每月最后的一天)
(4) 夜;晚
晦淫惑疾。——《左传·昭公元年》。注:“夜也。”
(5) 又如:晦明(从黑夜到天明。即昼夜);晦晓(夜晚与天明);晦魄(夜月);风雨如晦
形容词
(1) 昏暗
晦而休。——《国语·鲁语》。注:“冥也。”
是时雷电晦冥。——《汉书·高帝纪》
幽晦以多雨。——《楚辞·屈原·涉江》
道途显晦。——唐· 李朝威《柳毅传》
晦明变化。——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2) 又如:晦冥(昏暗);晦蒙(昏暗);晦盲(昏暗不明);晦芒(昏暗)
(3) 义理深微;隐晦;含蓄
志而晦。——《左传·成公十四年》
(4) 又如:晦伏(隐晦不显);晦昧(隐晦不明);晦窒(晦涩不通);晦塞(晦涩不畅)
(5) 草木凋零
寂历百草晦。——江淹《诗》。注:“凡草木华实荣茂谓之明,枝叶凋伤谓之晦。”
(6) 又如:晦在(凋零将尽,健在的已经很少了)
(7) 倒霉 。如:晦气星(比喻能使人倒霉的人或事);晦气色(难看的、呈青黄色的脸色)
动词
掩蔽;隐秘 。如:晦迹(隐居);晦抑(隐藏;隐瞒);晦心(隐藏本心);晦光(蒙蔽光明)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宝安腔] fui5 [客语拼音字汇] fi4 foi4 fui4 [台湾四县腔] fi5 [客英字典] fui5 [东莞腔] fui3 [梅县腔] fi5 fui5 [海陆丰腔] fui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誨 | 荒内 | 曉 | 灰 | 去聲 | 隊 | 合口一等 | 灰 | 蟹 | huaih/xuoy | xuɒ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