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战国·宋·庄周《庄子·缮性》:“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则深根宁极而待;此存身之道也。”
成语用法
深根宁极作定语、状语;多用于比喻句。
引证解释
⒈ 谓深藏静处。
引《庄子·缮性》:“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则深根寧极而待,此存身之道也。”
陈鼓应注引李勉曰:“深根,谓深隐以求寧静。寧极,谓极寧静。”
⒉ 根柢牢固。
引章炳麟《中华民国解》:“革命果成,取此深根寧极之政府而覆灭之,其兵力必非犹人而已。”
深根宁极的网络释义
深根宁极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水,深声(
)。本是河流名。深浅的深,本作“深”。本义:水名)(2) 古水名 。即今湘水支流之一的潇水。今潇水上源至江华县一段仍称深水
深,深水。出 桂阳 南平,西入 营道。——《说文》
(3) 从上到下或从外到内的距离
穷高极远,而测深厚。——《礼记·乐记》。注:“深厚,山川也。”
测土深。——《周礼·大司徒》
深四尺。——《仪礼·觐礼》
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也。——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宋· 苏轼《石钟山记》
形容词
(1) 水深。与“浅”相对
深矣远矣。——《老子》。注:“深不可测也。”
深蒲。——《周礼·醢人》。司农注:“蒲蒻入水深,故曰深蒲。”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击,声如洪钟。—— 宋· 苏轼《石钟山记》
先茔在杭,江广河深,势难归葬。——清· 袁枚《祭妹文》
(2) 又如:深潭(深水池);深广(指水、山谷等深邃而广阔);深堑(深沟);深隍(深而无水的护城壕);深沦(深水);深泓(深潭);深泥(很深的泥泞);深池(深的护城河)
(3) 引申为距离大
遥闻深巷中犬吠。——《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 又如:深衢(岔路处);深禁(深宫);深堂(深处的厅堂);山侧的深裂隙;深峭(深邃陡峭);深峻(深川峻岭。喻指旅途);深衣(古代诸侯、大夫、士家居衣裳,又是庶人的常礼服。上衣和下裳相连,前后深长);深靓(深邃宁静);深谷底下一条河;深坑
(5) 深暗 。如:桃红的颜色比粉红色更深
(6) 玄妙,深奥
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易·系辞》
(7) 又如:深微(深奥精微);深诣(造诣很深);深赜(深奥精微);深严(深邃严密);深隐(深奥隐晦);深迂(深奥曲折)
(8) 深刻;深远
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以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而又含有音乐及诗歌之意味,故感人尤深。——蔡元培《图画》
(9) 又如:深心(细心;多心);深心达算(老谋深算;内心精予计算);深相砥砺(互相切磋探讨,以求深入理解);深致(意义深远);深闳(深远宏大);深策(深远周密的计策);深渺(深远,深微);深赡(深刻而丰富);深切著明(深刻而显明);深大(深重广大)
(10) 幽深; 幽静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奇秀深杳,不可殚。水府幽深,寡人暗昧,失子不远千里,将有为乎?——唐· 李朝威《柳毅传》
(11) 又如:深僻(幽深偏僻);深房(深邃的房舍);深閟(深邃静寂);深豁(深邃而空阔)
(12) 苛刻
狱中多冤人,用刑深刻。——《后汉书·光武帝纪》
(13) 又如:深酷(苛刻严酷);深故(执法苛刻严峻,故意加人罪名)
(14) 茂密 。如:深林(茂密的树林);深莽(深密的草丛);深郁(茂密);林深苔滑
(15) 深厚;亲密
即长者之不忘老父,知老父之念长者深也。——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宋· 姜夔《扬州慢》
(16) 又如:交情深;深仁厚泽(深厚的仁爱和恩惠);深眷(深切的关怀、照顾)
(17) 历时久
夜深忽梦少年事。——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18) 又如:深秋
(19) 大,重大
子布、 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资治通鉴》
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清· 刘开《问说》
(20) 又如:深恩(大恩)
(21) 深重;厉害、严重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韩非子·喻老》
副词
(1) 很,甚
面深墨。——《孟子·滕文公上》。注:“深,甚也。”
(2) 又如:深恐;深奸(内心非常奸诈);深企(非常仰慕);深娴(非常熟悉);深罪(很怪罪;过分责备);深韪(深以为是);深荷(深肥;承蒙)
动词
(1) 深入、彻底、周详地研究 。如:深不下去;深帷(深入思索)
(2) 深挖 。如:决河深川;严城深池
(3) 测量
彼将处乎不深之度,而藏乎无端之纪。——《列子》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cim1 [梅县腔] chim1 [台湾四县腔] tsiim1 [宝安腔] cim1 [陆丰腔] chim1 [东莞腔] cim1 [海陆丰腔] chim1 [客英字典] chim1 [客语拼音字汇] cim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深 | 式針 | 書 | 侵A | 平聲 | 侵 | 開口三等 | 深 | 侵A | ɕĭĕm | sjim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木,艮(
)声。本义:草木之根)(2) 植物生长于土中或水中吸收营养的部分
根,木株也。——《说文》
蔓根为根,直根为柢。——《说文通训定声》
根深,则视久。——《韩非子·解老》
是谓深根、固柢。——《老子》
有根株于下,有荣叶于上。——《论衡·超奇》
其无宿根者,候苗成而未有花时采,则根生已足而又未衰。——宋· 沈括《梦溪笔谈》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3) 又如:根荄(根。荄:草根;又指根本,根源);根茇(植物的根部);根柢(草木的根);根垓(根核。植物的根;植根)
(4) 事物的本源,根由,依据
根,始也。——《广雅·释诂一》
根者,书之所谓柢也。——《韩非子·解老》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淮南子·原道》
盖志士仁人所为根心者也。——《后汉书·宋弘传》
然病之生也,有根有柢。——陈亮《与彭子寿祭酒》
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其文词学术当倍蓰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宋· 苏轼《李君山房记》
(5) 又如:祸根(祸事的根源;引起灾祸的人或事物);根浅门微(根基浅,门第低微);根儿(根本);根气(根基。指禀赋、气质);根儿里(根本;本来);根苗(兆头,开头)
(6) 物体的下部,基部
满庭田地湿,荠叶生墙根。——唐· 白居易《早春》
(7) 又如:根下(物体的根基附近);墙根;堤根;根前(跟前)
(8) 痼疾
自去夏侵暑,入此秋变,头齿眩疼,根痼渐剧。——《宋书·颜延之传·自陈表》
(9) 又如:根疵(痼疾)
(10) 佛学名词。佛家能产生感觉、善恶观念的机体或精神力量 。如:根器(佛教以木比喻天性叫做“根”。根能雕刻叫做“器”,泛指禀赋);根力(指五根和五力);根门(六根漏出种种烦恼,进入种种妄尘的门户,故称为“根门”);根缘(人的根性与境遇的缘务)
(11) 数学名词。代数方程中未知数的值,或称代数方程式的解;方根的简称
(12) 化学名词。即带电的基 。如:硫酸根;氨根
(13) 延续后代的子孙
夏堪……零陵太守之根嗣也。——《相府小史夏堪碑》
(14) 又如:根嗣(长子);根谱(犹族史);根祖(祖宗)
〈动〉?
(1) 植根
半生无根着,飘转如断梗。——金· 元好问《出京》诗
(2) 又如:根着(植根于地)
(3) 杜绝;根除
若攻之不根,是养疾疴于心腹也。——《后汉书·西羌传论》
(4) 又如:根株
(5) 根究;追究
其己为民间侵耕地土,更不根究,盖以本议欲以见在牧地,给与民耕,岂可却根究己耕之地,重为搔扰。——宋· 欧阳修《论牧马草地剳子》
(6) 又如:根勘(彻底查究);根究着实(追根究底,打听清楚);根刷(根刮,彻底清查;彻底搜求);根穷(彻底追查)
(7) 通“跟” 。如:根寻(跟踪查找);根捕(跟踪缉捕);根索(跟踪,搜求或追查)
量词
(1) 用于条形物 。如:一根竹竿;三根电线杆
(2) 具有适合一定目的的长度、强度或结构的线、纱、带、绳、金属丝或电缆的数目 。如:一根带刺的铁丝网线也没有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gien1 gin1 [东莞腔] gen1 [陆丰腔] gin1 [梅县腔] gen1 gin1 [宝安腔] gen1 [客语拼音字汇] gen1 gin1 [客英字典] gin1 [海陆丰腔] gin1 gen1 [台湾四县腔] gin1 gen1
◎ 潮州话:geng1(kurng) [揭阳]gêng1(keng) [潮阳]ging1(king)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根 | 古痕 | 見 | 痕 | 平聲 | 元 | 開口一等 | 臻 | 痕 | kən | kon |
详细解释
níng
形容词
(1) (本作“寍”。从宀(
),从心,从皿。表示住在屋里有饭吃就安心了。后世假“寧”为“寍”,“寧”行而“寍”废。今用“宁”字作“寧”简化字。“宁”本读 ,是“贮”的本字。本义:安宁,平安)(2) 同本义
寍,安也。——《说文》。经传皆以寧为之。
三日康寧。——《书·洪范》
惟若寧侯。——《考工记·梓人》
归寧乃邦。——《仪礼·觐礼》
身欲寧。——《礼记·月令》
鸡狗不得宁。——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宁汝于斯。——清· 袁枚《祭妹文》
幸宁心哉。——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3) 又如:心神不宁;宁吉(安宁吉祥);宁息(安宁平静);宁和(安宁和平);宁泰(安宁太平);宁康(安宁康乐)
(4) 安定 。如:宁一(安定统一);宁止(安乐);宁平(安定太平);宁昌(安定昌盛);宁居(安居);宁殷(安定富庶);宁晷(安定的时刻)
(5) 平静;宁静
正是猴性顽劣,再无一个宁时。——《西游记》
朕心绪不宁,教汝等且退,何故又来!——《三国演义》
(6) 又如:宁贴(妥贴,妥当);宁晏(平静;安定);宁俗(使民风宁静和睦);宁极(宁静至极之性);宁息(安宁;平静)
动词
(1) 已嫁女子回娘家探望父母;也泛指省亲
归宁父母。——《诗·周南·葛覃》
(2) 又如:宁省(探望年长的亲属);宁亲(省亲);宁觐(返里省亲)
(3) 使安定 。如:宁人(安定民众);宁内(安定国内);宁民(安民,使人民安定);宁神(安定其心神);宁家(使家庭安定);宁乱(平息灾祸战乱);宁亲(使父母安宁);宁边(使边境安定)
(4) 守父母之丧
前博士弟子父母死,予宁三年。——《汉书·哀帝纪》
(5) 又如:宁丧还家;宁告(古代官吏告假奔丧);宁考(亡父)
(6) 安心 。如:宁奈(忍耐);宁耐(忍耐);宁心(安心;耐心);宁候(安心等待);宁业(安心从事其所为之业);宁意(使之安心)
(7) 返回,回
干连的人,尽数保放呆家。——《水浒传》
(8) 如:宁家(回家)
名词
(1) 南京的别称 。如:沪宁线
(2) 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简称 。如:陕甘宁边区
(3) 姓
有宁越、 徐尚、 苏秦、 杜赫之属为之谋。—— 汉· 贾谊《过秦论》
(4) 另见
nìng
副词
(1) 宁可;宁愿
宁,愿词也。——《说文》
宁适不来。——《诗·小雅·伐木》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宁赴常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不逊也宁固。——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宁斩吾头。——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宁请汝先死。——清· 林觉民《与妻书》
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清· 刘开《问说》
(2) 又如:宁个(宁愿);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副词
(1) 岂;难道
子宁不来。——《诗·郑风·子衿》
(2) 又
子宁不嗣音。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
宁有政教。——《史记·货殖列传》
宁不哀哉。——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宁止不避。——唐· 李朝威《柳毅传》
宁知此为归骨所。——清· 袁枚《祭妹文》
(3) 又如:宁渠(难道;如何);事之可怪,宁有逾此
名词
(1) 姓
(2)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du3 [梅县腔] du3 [海陆丰腔] du3 [客英字典] nen2 [宝安腔] du3 | len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除 | 直魚 | 澄 | 魚 | 平聲 | 魚 | 開口三等 | 遇 | 魚 | ɖʰĭo | drio/div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木,亟声。本义:房屋的正梁)
(2) 同本义
極,栋也。——《说文》。按,在屋之正中至高处。
万载宫极。——《汉书·天文志》
有夫妻臣妾登极。——《庄子·则阳》。司马注:“屋栋也。”
茂初在 广汉,梦坐大殿,极上有三穗禾, 茂跳取之,得其中穗,辄复失之。——《后汉书·蔡茂传》
(3) 最高的地位
今以三寸之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史记·留侯世家》
(4) 又如:极峰(最高层的官员)
(5) 特指君位
建用皇极。——《书·洪范》
(6) 又如:登极(登君位)
(7) 顶点,最高处;最高最远的处所
不知便可登峰造极不?——《世说新语·文学》
屋极有窗。——清· 方苞《狱中杂记》
(8) 又如:登峰造极;极巅(山顶端);极至(极度,极顶。顶点);极峰(最高层的官员)
(9) 尽头;极限
何使我至于此极也!(极,指最痛苦的地步。)——《孟子·梁惠王上》
至治之极。——《史记·货殖列传》
(10) 又如:极地(绝处);极界(界限);极际(边际,尽头);极尽(终点,尽头);极则必反(事物发展到极端,就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
(11) 地球的南北两端 。如:极流(从地球南北极移向赤道的潮流);极光;极冠。又指磁体的两端;电源或电器上电流的输入输出端。如:南极;北极;正极;负极
(12) 北极星
譬众星之环极。——张衡《西京赋》
(13) 又如:极枢(指北极星和天枢星)
(14) 最高准则、标准
莫匪尔极。——《诗·周颂·思文》
立名者,行之极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副词
(1) 最,非常,狠,满
初极狭。——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极为神速。——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备极欢洽。——《广东军务记》
极盛于十六世纪。——蔡元培《图画》
(2) 又如:极荷(深深承蒙);极通(很对);极打(狠打,痛打)
动词
(1) 至,到达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柳宗元《永州八记》
(2) 极天际地(直达天边,遍及大地。形容广大无边);极天爬地(用尽一切办法);极明(直至天明);极格(及格。达到标准);极海(至海);极晨(直到次日清晨)
(3) 穷尽,竭尽
平原远而极目兮。——王粲《登楼赋》
不得极夫游之乐。(极,使尽,使动用法。夫,指示代词,那。)——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南极潇湘。——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极力为之。——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4) 极情尽致(感情充沛,神态逼真);极望(尽目所见,放眼远望);极言(尽言无余);极目(穷尽目力,眺望远方)
(5) 深探,穷究 。如:极本穷源(彻底地推究本源);极问(追根问底);极深研几(探讨研究事物的深奥隐微之处)
(6) 通“殛”。惩罚,诛杀
子之罪大极重。——《庄子·盗跖》。《尔雅·释言》:殛,诛也。言罪大而诛重也。极、殛古字通。
故至治之国,有赏罚,而无喜怒,故圣人极。——《韩非子·用人》
(7) 又如:极法(极刑。死刑;重刑)
(8) 到达极点
感极而悲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极,至多,最多,动词状语。)——《资治通鉴》
形容词
(1) 最高的、最远的,达到极点的
地势极而南溟深。——王勃《滕王阁赋》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司马迁《报任安书》
极天云一线。——清· 姚鼐《登泰山记》
(2) 又如:极塞(遥远荒僻的边塞地区);极处(极高、极远之处);极路(非常遥远的路);极源(远源)。如:极口(满口);极仄(很险的诗韵);极色(黑白两色。白色明度最高,黑色最低,均为无彩色,正好处于两个极端,故称)
(3) 通“亟”。
(4) 急速
予不敢不极卒宁王图事。——《书·大诰》
队有急,极发其近者往佐。——《墨子·杂守》
诸侯假之威久而不知极已者殆。——《管子·枢言》
无羽无翼,反复甚极。——《荀子·赋篇》
(5) 又如:极走(急促地奔跑);极言(急忙告诉);极卒(尽快完成)
(6) 着急 。如:极头么花(极头麻花。形容干着急没办法);极切(急切,迫切);极躁(着急)
(7) 儆戒 。如:极戒(儆戒)
(8) 屡次,一再
以极聘于诸侯。——《管子·小匡》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衱 | 其輒 | 羣 | 葉B | 入聲 | 葉 | 開口三等 | 咸 | 鹽B | gʰĭɛp | giep/gye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