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涨价
(1) 物价上涨
词语解释
提高价格。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九回:“ 伯衡 便道:‘府上的田非但没有贬价,还在那里涨价呢!’” 茅盾 《送考》:“上学期,初中学费,二十元;这暑假里,忽然大家涨价了!有的三十,有的四十。”
引证解释
⒈ 提高价格。
引《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九回:“伯衡便道:‘府上的田非但没有贬价,还在那里涨价呢!’”
茅盾《送考》:“上学期,初中学费,二十元;这暑假里,忽然大家涨价了!有的三十,有的四十。”
涨价的国语词典
物价上扬。
如:「台风过后,蔬菜水果马上涨价。」
涨价的网络释义
涨价
近义词
涨价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zhǎng
动词
(1) (形声。从水,张声。本义:水上升)
(2) 同本义
江涨柴门外,儿童报急流。——唐· 杜甫《江涨》
冰入春风涨御沟,上林花气欲飞浮。—— 宋· 王安石《祥云》
渭流涨腻,弃脂水也。—— 唐· 杜牧《阿房宫赋》
(3) 又如:涨滩(由于河水上涨,泥沙堆积成可供耕植的陆地);涨痕(涨水的痕迹);涨溢(水流上涨泛滥)
(4) 增长;高出
涨少霾草树。(霾:埋。)——杜甫《缆船苦风戏题》
(5) 又如:高涨;价格涨落;涨级(提高工资级别)
形容词
(1) 大水貌
涨,大水。——《广韵》
跻江津而起涨。——《文选·郭璞·江赋》。注:“涨,水大之貌。”
云霞肃山涨。——江淹《望荆山诗》
君不见野涨连天浸茅屋,十家五家相向哭!——王撰《中秋山塘曲》
(2) 盛,茂盛
梅残数点雪,麦涨一川云。——《西游记》
(3) 另见
zhàng
动词
(1) 充满;弥漫
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资治通鉴》
和风引桂楫,春日涨云岑。——唐· 杜甫《过津口》
(2) 又如:涨绿(充满绿色)
(3) 鼓胀;膨胀 。如:涨膀(方言。物浸水而膨胀);豆子泡涨了
(4) 因情绪激动致面部充血 。如:涨溢(喻人的感情激动);气得涨红了脸
(5) 增多 。用于度量衡或货币的数目。如:上个月他钱花涨了;把布一量,涨出了半尺
(6) 同“胀” 。如:涨闷(因身体内壁受挤压而产生不舒畅的感觉)
(7)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jià
名词
(1) (形声。从人,贾声。本义:价格,价值)
(2) 同本义
经千载以待价兮。——《文选·嵇康·琴赋》
国贫而用不足,请以平价取之。——《管子·轻重》
以求重价。——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3) 又如:价贯(价关。以铜钱计算的价钱);价一不择主(价钱一样,卖得谁都可以);价比(是一种物品计算期价格与其基期价格之比);价色(价格)
(4) 钱款、费用
倘蒙不外,赍价前来,以一报答,并无虚谬。——《水许传》
(5) 又如:价钞(价款);价银(指物品、产业按价应收付的银两数)
(6) 声望
百战百胜价,河南河北闻。——杜牧《史将军二首》
(7) 又如:价称(声价名誉)
(8) 化合价 。如:原子价;氢是一价元素;硫可以是二价、四价或六价
动词
(1) 论价
此屏后出为君得,胡贾欲价著不识。——宋· 王安石
(2) 另见
jiè
形容词
(1) 善
介,善也。——《说文》
价人维藩。——《诗·大雅·板》
(2) 又如:价人(善人);价藩(大德之人是国家安全的屏藩)
名词
(1) 称被派遣传送东西或传达事情的人
邻道守将走价驰书来诣。——《宋史》
(2) 又如:价傧(导引和接待宾客的人;陪从);价妇(仆妾)
(3) 另见
jie
助词
(1) 用在否定副词后面加强语气。如:甭价;不价;别价(注意:跟否定副词单独成句,后面不再跟别的成分)
(2) 用于句尾,相当于“的”、“似的”
只听得一声震天价响,那尊金刚从台基上倒撞下来。——《水浒全传》
(3)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gai5 [台湾四县腔] gai5 kie5 kiai5 [梅县腔] giai5 [宝安腔] gai5 [客英字典] ga5
◎ 潮州话:gê3 gai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誡 | 古拜 | 見 | 皆開 | 去聲 | 卦 | 開口二等 | 蟹 | 皆 | kɐi | kraih/kae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