涎睨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贪婪地盯着。谓垂涎,觊觎。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六年正月十四日》:“ 香港 与 九龙山 对峙,山势四面迴抱,极占形胜, 英 人以为絶好哈勃,涎睨已久。哈勃者,译言航海避风处也。”
引证解释
⒈ 贪婪地盯着。谓垂涎,觊觎。
引清薛福成《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六年正月十四日》:“香港与九龙山对峙,山势四面迴抱,极占形胜, 英人以为絶好哈勃,涎睨已久。哈勃者,译言航海避风处也。”
涎睨的网络释义
涎睨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水,延声。本义:唾沫,口水)
(2) 同本义
涎,小儿唾也。——《三苍》
喷浪飞唌(涎)。——郭璞《江赋》
群犬垂涎。——柳宗元《三戒》
(3) 又如:口角流涎;垂涎三尺
(4) 粘液
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素问》
动词
(1) 流口水
见元妃痰塞口涎,不能言语。——《红楼梦》
(2) 贪羡,贪图
主人涎我色,奸我,不从,则鞭挞之。——清· 袁枚《新齐谐》
(3) 又如:涎利(贪图利益)
(4) 吐;流 。如:涎津溢(唾沫液);涎缕(吐丝)
(5) 厚着脸皮;嬉皮笑脸 。如:涎邓邓(含攫取挑逗的样子);涎皮(嘻皮赖脸,厚脸皮);涎脸(厚脸皮;嬉皮笑脸)
(6) 拖;伸 。如:涎着半条舌头的黄狗
形容词
(1) 呆滞
虔婆又吃了两杯酒,醉了,涎着醉眼说道:“他府里那些娘娘,不知怎样像画儿上画的美人!——《儒林外史》
(2) 又如:涎不痴的(傻乎乎)
(3) 嬉笑貌
呸!好不识羞的涎脸!——《西厢记》
(4) 贪馋地盯视 。如:涎眼睛(贪婪的眼光);涎眉邓眼(用贪谗的眼光瞧人)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ren2 (lan1) [客语拼音字汇] yan2 [台湾四县腔] jen2 (lan1) [东莞腔] jen2 [宝安腔] jen2 [客英字典] jen2 [梅县腔] lan1 jan2
◎ 潮州话:嫣6(筵)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㳄 | 夕連 | 邪 | 仙A開 | 平聲 | 先 | 開口三等 | 仙A | 山 | zsien/szien | zĭɛn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目,兒(
)声。本义:斜视)(2) 同本义
睨,视也。——《说文》
余与褐之父睨之。——《左传·哀公十三年》
睨而视之。——《礼记·中庸》
虽羿逢蒙不能眄睨也。——《庄子·山水》
相如持其璧睨柱。——《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宋· 欧阳修《归田录》
(3) 又如:睨注(斜着眼睛注视);睨笑(斜视而笑);睨视(斜视,旁视;傲视)
(4) 视
旨酒一盛兮,余与褐之父睨之。——《左传·哀公十三年》
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楚辞·离骚》。玉逸注:“睨,视也。”
(5) 顾视,回视
(6) 寻视
虑也者,以其知有求也,而不必得之,若睨。——《墨子》
(7) 窥伺 。如:睨望(窥望)
(8) 偏斜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庄子》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ngi6 [客英字典] ngi5 [台湾四县腔] ngi5 [梅县腔] ngi5 [客语拼音字汇] ngi2 ngie4 [宝安腔] ngi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詣 | 五計 | 疑 | 齊開 | 去聲 | 霽 | 開口四等 | 齊 | 蟹 | ngeh/ngey | ŋie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