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都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语出《诗·鄘风、干旄》:“孑孑干旟,在 浚 之都”。
浚 , 春秋 卫 邑名。后泛指 卫 地。 唐 刘禹锡 《彭阳侯令狐氏先庙碑》:“拥节总戎,率身和众,留惠於 盟津 ,变风於 浚都 。” 唐 白居易 《立秋夕即事咏怀寄汴州节度使李二十尚书》:“美人在 浚都 ,旌旗绕缕臺。”
引证解释
⒈ 浚,春秋卫邑名。后泛指卫地。
引语出《诗·鄘风、干旄》:“孑孑干旟,在浚之都”。
唐刘禹锡《彭阳侯令狐氏先庙碑》:“拥节总戎,率身和众,留惠於盟津,变风於浚都。”
唐白居易《立秋夕即事咏怀寄汴州节度使李二十尚书》:“美人在浚都,旌旗绕缕臺。”
浚都的网络释义
浚都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jùn
动词
(1) (形声。从水,雋(
)声。本义:从水中挹取)(2) 同本义
浚,抒也。——《说文》。段玉裁注:“抒者,挹也,取诸水中也。”
(3) 疏浚;深挖
封十有二山,浚川。——《书·舜典》
冬,浚洙。——《春秋·庄公九年》
浚之者何?深也。——《公羊传·庄公九年》
浚沟渠。——《汉书·赵充国传》
浚其源泉。——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浚吴淞白茆。—— 清· 张廷玉《明史》
(4) 又如:浚池(挖掘或疏通护城河);浚治(疏浚);浚流(疏浚河流);浚泻(疏浚使排泄)
(5) 压榨,取出汁水或内含物
浚民之膏济以实之。——《国语·晋语》
(6) 又如:浚削(榨取;搜刮);浚财(搜刮钱财)
(7) 治理 。如:浚明(明治,治理清明)
形容词
(1) 深
浚恒。——《易·恒传》
莫浚匪泉。——《诗·小雅·小弁》
冬,浚洙。——《左传·庄公九年》
(2) 又如:浚谷(深谷);浚堑(深沟);浚窥(深入窥察);浚泽(深泽);浚照(水深而明澈);浚流(深流)
(3) 急 。如:浚恒(谓求之太过,超出恒常);浚湍(急湍);浚濑(湍流);浚发(迅速开发)
jùn
名词
(1) 古水名 。今湮。故渎在今河南省开封市北
(2) 春秋时卫邑,故址在今河南省濮阳县境
(3) 另见
xùn
名词
(1) 县名 在河南省安阳地区
(2)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zun5 [客英字典] zun5 [台湾四县腔] zun5 [梅县腔] zun5 [宝安腔] zun5 [客语拼音字汇] zun4
◎ 潮州话:之温2(俊)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
详细解释dōu副词 (1) 全部 (2) 表示全部包括在内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姜夔《扬州慢》 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清· 林觉民《与妻书》 (3) 又如:你的话并不都对;都子(乞丐);都把势(总头目) (4) 跟“是”字合用,说明理由。如:都是你老磨蹭,害得我们来晚了 (5) 用来加强语气,表示某事物极端的、异常的或不大可能有的情况或事例 。如:今天天气真怪,中午比早晨都冷 (6) 表示已经 。如:茶都凉了,赶快喝吧! (7) 另见 dū名词 (1) (形声。从邑,者声。从“邑”,表示与城市有关。本义:建有宗庙的城邑) (2) 同本义 ,周时各国把国都叫国,把有宗庙或先君神主的城叫都,没有的叫邑 都,有先君之旧宗庙曰都。——《说文》 距闰王百里为都。——《周礼》 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左传·庄公二十八年》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左传·隐公元年》 田畴秽,都邑露。——《荀子·富国》 (3) 又如:都鄙(旧时天子宗亲及公卿大夫的采邑);都家(周王朝分封给子弟及公卿大夫的采邑);都亭(都邑中的传舍);都甸(都邑郊外之地) (4) 邦国的都城,国都 国都曰都,都者,国君所居,人所都会也。——《释名》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诸葛亮《出师表》 秋九月,权迁都建业。——《三国志·吴主传》 都门帐饮无绪。——宋· 柳永《雨霖铃》 (5) 又如:奠都;定都;故都;国都;京都(旧时称国都);旧都(故都);迁都;行都(旧时指临时的首都);都下(京都之下。即京城);都内(京城内的府库);都邑(首都);都辇(京师);都畿(京都及其附近的地区) (6) 引申为城市 傅之其人,通邑大都。——王安石《报任安书》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7) 又如:都道(都城的街道);都阃(都市郭门。引申为守卫城市的统帅。阃:门坎);都庄(都城的大道) (8) 周代王室子弟及三公的封地、采地 凡造都鄙。——《周礼·大司徒》。注:“都鄙,王子弟公卿大夫采地,其界曰都。鄙所居也。” 邦都之赋。——《周礼·大宰》。注:“四郊去国百里,邦甸二百里,家削三百里,邦县四百里;邦都五百里。”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左传·隐公元年》 (9) 又如:都鄙,都家(周公卿、大夫、王子弟的采邑,封地) (10) 国家或帝国的行政区域或行政分区。明、清时基层行政区划是图,图下分十庄,图有地保;图上设都,相当于区或乡 族长严振先,乃城中十二都的乡约,平日最怕 严大老官。——《儒林外史》 (11) 头目,首领 。如:都老(岭南少数民族的首领之称);都长(唐末帝王侍卫军的首长);都纂(总编纂);都鬼(迷信说法,阴间鬼的头领);都判官(迷信说法,阴间主管生死簿的官) (12) 唐、五代宋初军队编制单位,以百人或千人为都 。如:都伯(统领百人的军官);都排(百人长。都是军队编制名称,唐和五代,都为千人,宋时缩为百人);都司(绿旗兵中的营级武官,正四品);都尉(官名。系汉代辅助郡守掌管军事的官员) (13) 吏的俗称 。如:都护(官名);都监(官名);都府(中央所属各部、府的长官);都校(五代时武官名);都将(后魏铸钱官);都统制(官名。南宋建炎元年始置);都察院(明清时最高监察机构);都老爷(清朝对都察院的给事中,御史的口头称呼);都头(州县的捕盗头目;总头目);都知(客店或酒店的管事人员) 动词 (1) 建都 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柳宗元《封建论》 (2) 聚集 都,凡也。——《广雅·释训》 都部者,都统其众也。——《后汉书·齐武王縯传》注 水泽所聚谓之都。——《水经注·水文注》 顷择其遗文,都为一集。——《文选·与吴质书》 (3) 又如:都居(水积聚的地方);都场(聚会的地方);都泽(水流汇聚的草泽地带) (4) 率领 。如:都督(统率,率领);都部(统率兵众) 形容词 (1) 美好的样子 身长八尺,仪貌都雅。——《三国志·孙韶传》 不见于子都。——《诗·郑风·山有扶苏》。传:“世之美好者也。” 妻子衣服丽都。——《战国策·齐策》 (2) 又如:都冶(美艳的样子);都雅(优美文雅的样子);都长(指人美貌而性情温厚);都鄙(文雅与卑陋) (3) 大 军惊而怀都舍。——《吕氏春秋·察今》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后汉书·张衡传》 (4) 又如:都匠(大匠);都酿(大的酿造作坊);都坑(公共厕所);都灶(蒸炊用的大灶) 副词 (1) 统统,完全 都,凡也。——《广雅·释训》 (2) 又如:都齐(完全,统统);都数(总数);都领(总领,总管);都邮(古指邮驿总站);都来(统统;总共;总计);都凡(总共) (3) 另见 英文翻译metropolis, capital; all, the whole; elegant, refined
方言集汇◎ 粤语:dou1
◎ 客家话:[梅县腔] du1 [台湾四县腔] du1 do1 [宝安腔] du1 [沙头角腔] du1 [客英字典] du1 [海陆丰腔] du1 do1 [梅县腔] du1 [客语拼音字汇] du1 [陆丰腔] du1 [东莞腔] du1 宋本广韵廣韻目次:上平十一模
意思相近分类信息词性分类字数分类含数字词语含十二生肖词语描写人物的词语描写颜色的词语描写月份的词语描写季节的词语描写二十四节气的词语拼音首字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