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仪
词语释义
浑仪
(1) 古代一种天文仪器,由一组圆环构成,设计成表示天球的若干重要位置,并将其极轴调到子午圈和地平圈之内
词语解释
我国古代观测天体位置的仪器。又称浑天仪。
《南史·宋纪上·武帝》:“ 长安 丰稔,帑藏盈积,帝先收其彝器、浑仪、土圭、记里鼓、指南车及 秦始皇 玉璽送之都。”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象数一》:“天文家有浑仪,测天之器,设於崇臺,以候垂象者,则古之璣衡也。”《清史稿·天文志二》:“ 明 於 北京 齐化门 内倚城筑 观象臺 ,倣 元 製作浑仪、简仪、天体三仪,置於臺上。”
引证解释
⒈ 我国古代观测天体位置的仪器。又称浑天仪。
引《南史·宋纪上·武帝》:“长安丰稔,帑藏盈积,帝先收其彝器、浑仪、土圭、记里鼓、指南车及秦始皇玉璽送之都。”
宋沉括《梦溪笔谈·象数一》:“天文家有浑仪,测天之器,设於崇臺,以候垂象者,则古之璣衡也。”
《清史稿·天文志二》:“明於北京齐化门内倚城筑观象臺,倣元製作浑仪、简仪、天体三仪,置於臺上。”
浑仪的网络释义
浑仪
浑仪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水,军声。本义:大水涌流声)
(2) 同本义
浑,水喷涌之声也。——《玉篇》
浑,混流声也。——《说文》
溟海浑濩涌其后。——《文选·张协·七命》
浑浑若川。——《法言·问神》。注:“洪流也。”
财货浑浑如泉源。——《荀子·富国》
(3) 河名
(4) 桑干河上游支流,亦名浑源川,发源于山西省北端西麓
(5) 卢沟河在元明后的别称,因河水浑浊得名,即今永定河
(6) 小辽河,辽河最大的支流
(7) 浑江,又名佟家江,发源于吉林省龙岗山脉
(8)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吐谷浑的省称
(9) 浑天说的简称
先是儒者论天,互执浑、盖二义,论盖不合于浑,论浑不合于盖。灵恩立义,以浑盖为一焉。——《梁书》
(10) 姓
形容词
(1) 混浊
浑,浊也。——《切韵》
浑兮其若浊。——《老子》
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未相离也。——《列子·天瑞》
贤不肖浑殽。——《汉书·董仲舒传》
(2) 又如:浑水(浑浊不清的水);浑黄(浑浊而发黄);浑浑(浑浊的样子)
(3) 大 。如:浑大(宏大;博大);浑芒(广大无边的样子);浑洪(水流盛大的样子);浑浩(水势盛大的样子)
(4) 糊涂 。如:浑同三拍(含糊);浑虫(糊涂虫)
(5) 质朴;朴实 。如:浑素(朴素,不华丽);浑纯(朴质纯正);浑雅(质朴高雅);浑质(纯厚朴实);浑穆(质朴淳和)
(6) 纯,无杂质 。如:浑花(浑化。骰子掷出得同一彩色);浑黄(纯黄色);浑粹(纯粹);浑铁(纯铁)
(7) 全,整个 。如:浑沦(囫囵,完整,浑然一体);浑成(完整,浑然一体);浑不比(全不像);浑全(完整;完全);浑舍(浑家。全家)
副词
(1) 全,都,皆 。如:浑同(一共);浑备(完备;齐备)
(2) 简直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3) 仍;还
巴童浑不寐,半夜有行舟。—— 杜甫《十六夜玩月》
动词
(1) 混同;混合 。如:浑同(混同,等同);浑融(浑合,融合);浑杂(混杂,混合掺杂)
(2) 混,苟且度过
只有门下是七八个月的养在府里白浑些酒肉吃吃,一个大钱也不见面。——《儒林外史》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人,义声。本义:容止仪表)
(2) 同本义
令仪令色,小心翼翼。——《诗·大雅》。郑玄笺:“善威仪,善颜色。”
心质平理,其仪安闲。——《人物志》
(3) 又如:仪状(容貌形状);仪观(容貌威仪);仪宇(仪容;器量);仪缀(威仪,外观);仪止(仪表举止);仪采(仪表风采);仪相(仪表容貌);仪形(仪容;形体);仪状(仪容形状);仪望(仪容;外表);仪干(仪容体格);仪操(仪容节操);仪举(仪容举止)
(4) 法度;礼法
仪,度也。——《说文》。徐锴系传:“度,法度也。”
置此以为法,立此以为仪,将以量度天下之王公大人、卿大夫之仁与不仁,譬之犹分黑白也。——《墨子》
所以宣布哲人之令德,示民轨仪也。——《国语》
(5) 又如:仪刑(法式,作为模范);仪令(法令);仪准(法度标准);仪则(法则);仪司(泛称地方司法机构)
(6) 典范;表率
望三五以为像兮,指彭咸以为仪。——《楚辞》
上者,下之仪也。——《荀子》
(7) 又如:仪范(作为典范);仪象(以为模式);仪形(典范;楷模);仪型(楷模,典范)
(8) 礼仪。仪式;礼节
礼仪卒度。——《诗·小雅·楚茨》
肄仪为位。——《周礼·春官·小宗伯》
十六知礼仪。——《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9) 又如:礼仪(礼节和仪式);仪部(礼部);仪文(礼仪的形式);仪位(礼仪、爵位);仪检(礼仪法式);仪台(行礼仪的高台);仪序(礼仪的秩序);仪制(礼仪制度及其具体规定)
(10) 仪仗
仪马之设,自汉始也。——《事物纪原》
(11) 又如:仪马(仪仗队的马);仪刀(皇帝仪仗中所用的刀);仪剑(仪卫所持之剑);仪卫(仪仗与卫士的统称);仪驾(皇太后、皇后的仪仗)
(12) 礼物,馈赠给某人或单位的钱或物
且出此间,备些祭仪。——《古今小说》
(13) 又如:寿仪;谢仪
(14) 测量和记录观察量现时值的装置 。如:爆燃仪;应变仪;子午仪
(15) 姓
动词
(1) 取法;效法
仪肖曹之指挥,羡张陈之奇画。——《抱朴子》
(2) 又如:仪式(取法)
(3) 拟想;推测;忖度
皆心仪霍将军女。——《汉书·外戚孝宣许皇后传》
仪之于民,而度之于群生。——《国语》
(4) 又如:仪图(揣想,忖度)
(5) 匹配
我仪图之。——《诗·大雅·庶民》。笺:“仪,匹也。”
丹朱凭身以仪之。——《国语·周语上》。韦昭注:“仪,匹也。”
帝体丽明,仪表作贰。——《文选·颜延之·应诏宴曲水作诗》
(6) 又如:仪比(比拟;比匹)
(7) 测度 。如:仪天(测候天体);仪衡(测度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