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明 吴承恩《赠郡伯愚邵公报政序》:“有洞幽烛远之明,有含茹翕张不疾不徐之度。”
成语用法
洞幽烛微作谓语、定语;指人目光锐利。
引证解释
⒈ 见“洞隐烛微”。
洞幽烛微的网络释义
洞幽烛微
近义词
反义词
洞幽烛微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dòng
形容词
(1) (形声。从水,同声。本义:水流急)
(2) 同本义
洞,疾流也。——《说文》
(3) 幽深 。如:洞虚(深幽)
(4) 广阔 。如:洞庭(广阔的庭院;又指湖名)
(5) 深 。如:洞壑(深谷);洞豁(深广);洞井(深洞)
(6) 清澈 。如:洞观(清澈见底);洞朗(清彻明亮);洞光(透明通亮)
(7) 透彻 。如:洞溢(透彻,详赡);洞视(透视,看得清楚);洞彻(洞澈。清澈;了解透彻)
名词
(1) 窟窿;孔穴
心气内洞。——《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注:“洞,谓中空也。”
港洞坑谷。——马融《长笛赋》
距洞百余步。——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 又如:洞隙(孔缝);洞肛(肛门);袖子磨破一个洞
(3) 拱道,位于拱下的道路 。如:城门洞
(4) 口令中用以代替数目中的“零”
动词
(1) 贯穿;通达
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聊斋志异·狼三则》
骈其指,力斫之,可断牛项;横搠之,可洞牛腹。——《聊斋志异·铁布衫法》
(2) 又如:洞出(穿洞而出);洞壁(在墙上打洞);洞连(连接相通);洞户(室与室相通的门户);洞越(瑟底两孔相通)
(3) 通晓;知悉
为人鸢肩豺目,洞精矘眄口吟舌言,裁能书计。——《后汉书·梁冀传》
(4) 又如:洞习(通晓熟悉);洞达(通晓明白);洞烛(明察);洞冥(洞察昏暗之处)
(5) 敞开 。如:洞敞(敞开);洞辟(大开)
tóng
暂无详细释义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tung5 tung3 [沙头角腔] tung5 [客语拼音字汇] tung4 [台湾四县腔] tung5 [东莞腔] tung3 [海陆丰腔] tung6 [客英字典] tung5 [宝安腔] tung3
◎ 潮州话:dang7(tāng) tong5(thông)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同 | 徒紅 | 定 | 東一 | 平聲 | 東 | 開口一等 | 東 | 通 | dung | dʰuŋ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同本义
幽,隐也。——《说文》。段注:“幽,从山,犹隐从阜,取遮蔽之意。”
昆仑旁薄幽。——《太玄·中》。注:“隐也。”
雍遏不通曰幽。——《周书·谥法》
以致其幽。——唐·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2) 退隐;潜藏
幽居而不淫。——《礼记》
南阳之弊幽。——《战国策》
(3) 又如:幽隐(隐居的贤才);幽士(幽子,幽人。幽隐之人;隐士);幽女(隐居无偶的女子)
(4) 囚禁
公侯失礼则幽。——《荀子·王霸》。杨倞注:“幽,囚也。”
栾书中行偃劫而幽之。——《吕氏春秋·骄恣》
乃幽武。——《汉书·李广苏建传》
(5) 又如:幽困(囚禁);幽杀(拘禁杀害);幽死(囚禁而死);幽劫(遭囚禁,被胁制);幽杀(囚禁处死);幽废(幽禁废黜)
(6) 隐藏 。如:幽潜(隐藏之人;隐士);幽情(深藏于内心的绵长衷情);幽悰(隐藏在内心的感情)
形容词
(1) 昏暗;阴暗
幽,微也。——《尔雅》
幽,冥也。——《小尔雅》
幽明之占。——《史记·五帝纪》
方世俗之幽昏兮。——《楚辞·惜誓》
水府幽深。——唐· 李朝威《柳毅传》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幽晦以多雨。——《楚辞·屈原·涉江》
(2) 又如:幽岩(深暗的岩洞);幽房(深暗的房间);幽室(幽暗或没有光亮的房子);幽隐(幽暗不明);幽国(政治昏暗的国家);幽暮(昏暗的傍晚);幽昧(昏暗不明)
(3) 深邃
幽,深也。——《尔雅》
入于幽谷。——《易·困》
幽幽南山。——《诗·小雅·斯干》。传:“幽幽,深远也。”
出自幽谷,迁于乔木。——《诗·小雅·伐木》
(4) 又如:幽闺弱质(闺阁中的弱女子);幽扃(深锁的门);幽谷(深谷);幽冤(深冤);幽闺(深闺。指旧时女子的卧房);幽情(深远或高雅的情思)
(5) 幽静
幽独处乎山中。——《楚辞·屈原·涉江》
青云动高兴,幽事亦可悦。——杜甫《北征》
(6) 又如:幽轩(幽静有窗的小室);幽真(幽静纯真的情趣);幽娟(幽静美好);幽敞(幽静宽敞);幽偏(静僻之处);幽坞(僻静的山坳);幽隅(僻静处);幽栖(幽僻的栖止之处)
(7) 卑微 。如:幽介(卑微孤介的人);幽仄(微贱;卑陋);幽陋(卑微);幽柔(低微柔弱)
(8) 幽雅
幽赏未已,高谈转清。——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9) 又如:幽妍(清秀);幽秀(幽雅秀丽);幽姿(幽雅的姿态);幽致(幽雅别致)
(10) 通“黝”(
)。黑色其桑有幽。——《诗·小雅·隰桑》
再命赤靶幽衡。——《礼记·玉藻》。毛传:“幽,黑色也。”
名词
(1) 幽静隐蔽的地方
虎豹得幽,而威可载也。——《管子》
(2) 坟墓 。如:幽宫(坟墓);幽宅(坟墓);幽阡(墓道);幽石(墓石)
(3) 阴间
九幽十八狱,无此黑暗也。——《聊斋志异》
(4) 又如:幽冥界(阴曹地府);幽孽(人死后在阴间所受的苦难);幽神(鬼神);幽阴(阴间)
(5) 幽州
东北曰幽州。——《周礼·职方式》
燕曰幽州。——《尔雅》
幽州在北,幽昧之地也。——《释名·释州国》
(6) 古地名
(7) 在今河北省北部及辽宁等地
(8) 在今北京市及所属通县、房山及河北省武清、永清、安次等县境内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ju2 [台湾四县腔] ju2 [梅县腔] ju2 [陆丰腔] jiu3 [客语拼音字汇] yiu1 [东莞腔] jiu1 [宝安腔] ju2 (jiu2) [海陆丰腔] riu2 [沙头角腔] jeu2
◎ 潮州话:hiun1(hiuⁿ) [澄海、饶平]hiu1(hiu) [潮阳]iu1(iu)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幽 | 於虯 | 影 | 幽 | 平聲 | 尤 | 開口三等 | 流 | 幽 | ʔiəu | qy/yu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火,蜀声。本义:古代照明用的火炬)
(2) 同本义
烛,庭燎大烛也。——《说文》。按,燋也。未爇曰燋,执之曰日烛,树地曰庭燎。苇薪为之,小者麻蒸为之。
执烛于西阶上。——《仪礼·燕礼》
共坟烛庭燎。——《周礼·司烜氏》。注:“树于门外,曰大庭燎。”
独不见跋。——《礼记·曲礼》
火在地曰燎,执之曰烛。——《仪礼·士丧礼》注
举烛者,尚明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
江月亭前桦烛香,龙门阁上驮声长。——陆游《雪夜感旧》
(3) 又如:烛火(火炬,火把);烛炬(指火炬或蜡烛)
(4) 蜡烛(始于唐代)
高堂粉壁图蓬瀛,烛前一见沧洲清。—— 李白《同族弟金城尉叔卿烛照山水壁画歌》
烛分歌扇泪,雨送酒船香。——李商隐《夜饮》
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 杜牧《初冬夜饮》
(5) 又如:烛信(插蜡烛用的签子);烛奴(雕刻成人形的烛台;泛指一般烛台);烛心(蜡烛中心用以点火的灯草、纱线等)
(6) 姓
动词
(1) 照;照亮
夫日,兼烛天下。——《韩非子·内储说上》
望见青枫城里火光烛天。——《儒林外史》
名高天下而光烛邻国。——《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明烛南天。——清· 姚鼐《登泰山记》
(2) 又如:烛银(精光闪耀的银子);烛天(照耀天空)烛明(照亮);烛夜(照亮黑夜);烛幽(照亮昏暗);烛远(光照远方);烛临(由上向下照射)
(3) 洞察
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烛私。——《韩非子·孤愤》
(4) 又如:烛知(明察洞悉);烛物(明察事物);烛微(观察入微);烛察(明察,洞察);烛鉴(明鉴,明察)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彳(
);--( )声。本义:隐秘地行走)(2) 同本义
微,隐行也。——《说文》
崔杼微逆光。——《左传·襄公十九年》
(3) 又如:微行(便装出行,不想让人知其尊贵的身分)
(4) 藏匿,隐蔽
其徒微之。——《左传·哀公十六年》
微而臧。——《礼记·学记》
(5) 又如:微没(隐没);微奸(隐藏的邪恶);微阵(隐蔽的兵力);微情(隐藏而不显露的感情);微意(隐藏之意);微道(隐蔽或偏僻的小路)
(6) 伺察,侦察 。如:微捕(伺察捕获)
(7) 衰微,衰落
固以微矣。——宋· 苏轼《教战守》
(8) 又如:微缺(衰败残缺);微灭(衰败灭绝)
(9) 无,没有 。如:微时(尚未出名的时候)
(10) 非,不是
虽微晋而已。——《礼记·檀弓下》
微我无酒,以敖以游。——《诗·邶风·柏舟》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左传·僖公三十年》
神农黄帝,犹有可非,微独 舜汤。——《吕氏春秋·离俗》
(11) 又如:微与(不应该这样);微独(不单是,不仅仅)
形容词
(1) 微小;轻微
微,小也。——《广雅·释诂二》
叶公子高微小短瘠。——《荀子·非相》。注:“微,细也”。
名微而众寡。——《三国志·诸葛亮传》
微风鼓浪。——宋· 苏轼《石钟山记》
微波入焉。
岭峤微草。——宋· 沈括《梦溪笔谈》
又如:微恙(小病);微行(小径;便装出行);微雨(细雨);微蔑(指极微小的东西);微仪(谦辞。微不足道的礼物);微忱(一点儿诚意;些须诚心);微词(隐约的讥喻);微力(微小的力量);微功(细小的功劳)
(2) 卑贱
虞舜侧微。——《书·序》
刍荛之微。——清· 刘开《问说》
又如:微时(尚未出名的时候);微介(卑贱而耿直);微名(微贱之名);微门(卑微的门第)
(3) 不明;昏暗 。如:微光(微弱的光线);微明(微弱的光亮);微眇(眼瞎);微灯(暗淡的灯光)
(4) 日月亏缺的
日居月诸,胡迭而微。——《诗·邶风·柏舟》
(5) 精妙
口多微辞。——《登徒子·好色赋》
诸侯有能微妙以节。——《荀子·议兵》
其辞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副词
(1) 秘密,偷偷
微视其睡。——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于此微缺。——清· 袁枚《祭妹文》
微闻有鼠。——《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又如:微伺(暗中伺察);微攻(暗中侵害);微逆(暗中迎回);微知(暗中探悉);微随(暗中跟随);微察(暗中侦察 );微谋(密谋);微讽(暗中讽喻);微验(暗中侦察);微扣(暗中询问)
(2) 稍微,稍稍
但微颔之。——宋· 欧阳修《归田录》
土膏微润。——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微笑默叹。——《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婉贞微叹。——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又如:微闻(隐约听到);微露(微微显露)
(3) 要没有,要不是
微斯人,吾谁与归。——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名词
(1) 古单位名
(2) 古代极小的量度单位。一寸的百分之一,或一两的百万分之一
忽,十微。微,十纤。——《察微算经》
(3) 角度、弧度的单位,一秒的六十分之一
(4) 秘密之事
夫田子将有大事,而我示之知微,我必危矣。——《韩非子》
(5) 古诸侯国名
(6) 殷代畿内之封地
帝乙长子曰 微子启。——《史记》
(7) 殷周时西南夷之国
及庸、… 微、…人。——《书·牧誓》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mi2 [海陆丰腔] mi2 [客英字典] mi2 [东莞腔] mi2 [客语拼音字汇] mi2 [陆丰腔] mi3 [宝安腔] mi2 [沙头角腔] mi2 [台湾四县腔] mi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微 | 無非 | 明 | 微合 | 平聲 | 微 | 合口三等 | 微 | 止 | myoi/mvoi | mĭwə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