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馆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清 末外国商人经商、居住的处所。
清 夏燮 《中西纪事·五口衅端》:“其后,官兵与贼在城外交仗,皆不越洋馆一步。” 范文澜 《中国近代史》第一章第六节:“﹝ 林则徐 ﹞派兵严密围守洋馆,撤退沙文(洋馆中仆役通称沙文),断绝趸船与洋馆往来交通。”
引证解释
⒈ 清末外国商人经商、居住的处所。
引清夏燮《中西纪事·五口衅端》:“其后,官兵与贼在城外交仗,皆不越洋馆一步。”
范文澜《中国近代史》第一章第六节:“﹝林则徐﹞派兵严密围守洋馆,撤退沙文(洋馆中仆役通称沙文),断绝趸船与洋馆往来交通。”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水,羊声。本义:古水名)
(2) 同本义
(3) 洋水
昆仓之丘… 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 丑涂之水。——《山海经》
(4) 又名西乡河。在陕西省南部。源出西乡县星子山,北流合木马河会于西乡县东,东北流注于汉水
汉水又东,右会 洋水。——《水经注》
(5) 旧指海之中心。亦泛指海域 。今指地球表面上被水覆盖的广大的地区,约占地球面积的十分之七,分成四个部分,即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6) 旧称银币为洋钱,简称洋 。如:银洋
形容词
(1) 盛多、广大
洋,多也。——《尔雅》。注:“洋,溢也。”
河水洋洋。——《诗·卫风·硕人》。传:“盛大也。”
泌之洋洋。——《诗·陈风·衡门》
(2) 又如:洋泌(涌流不竭的泉水)
(3) 外国的,外国来的 。如:洋胰子(肥皂);洋毛子(洋鬼。近代我国人民对外国侵略者的憎称);洋化(指思想意识受外国影响很深,在生活习惯方面模仿外国);洋字(外国文字);洋兵(外国兵);洋派(外国派头;带有外国派头);洋烟(亦作“洋湮”。指从国外进口的鼻烟);洋楼(西洋式的楼房);洋蜡烛(用西洋方法制成的蜡烛)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jong2 [海陆丰腔] rong2 [客语拼音字汇] yong2 [沙头角腔] jong2 [东莞腔] jong2 [宝安腔] jong2 [客英字典] jong2 [台湾四县腔] jong2 [陆丰腔] jong3
◎ 潮州话:iên5/ion5(îeⁿ) iang5(îang)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陽 | 與章 | 以 | 陽開 | 平聲 | 陽 | 開口三等 | 宕 | 陽 | jĭaŋ | jang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食,官声。“馆”,供宿供膳,所以从“食”。它的异体字作“舘”,说明“馆”属于房舍一类。本义:高级客舍,宾馆)
(2) 同本义
馆,客舍也。——《说文》
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候馆有积。——《周礼·遗人》
适子之馆兮。——《诗·郑风·缁衣》
于豳斯馆。——《诗·大雅·公刘》
晋师三日馆谷。——《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楚公子围聘于 郑,…将入馆。——《左传·昭公元年》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3) 又如:馆人(负责管理馆舍招待宾客的人);馆客(接待宾客,安置于馆舍);馆驿(馆舍驿站)
(4) 房舍华丽的。官署、学塾、书房、商坊、展览处所等都可命名为馆
公馆复。——《礼记·曾子问》。注:“若今县官舍也。”
及蒩馆。——《周礼·司巫》
辟病梅之馆以贮之。——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余是夕宿于日本使馆。——梁启超《谭嗣同传》
明年在我们行事里替你寻一个馆(此指塾师教书之处)。——《儒林外史》
凡有名者,往往留像于馆。——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5) 又如:馆地(学馆;教书工作);建馆;馆伴(在使馆里接待陪伴外国使节,亦指从事这种工作的人);馆伴使(亦称“伴使”。接待陪同外国使节的官员);茶馆;饭馆;酒馆;咖啡馆;理发馆;照相馆;博物馆;美术馆;体育馆;图书馆;文化馆;展览馆
动词
住,住宿
师还,馆于虞。——《左传·僖公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