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

xiè xiè [ xie xie]
繁体 泄瀉
注音 ㄒ一ㄝˋ ㄒ一ㄝˋ

词语释义

泄泻 xièxiè

(1) 腹泻

have loose bowels

词语解释

  1. 腹泻。

    《警世通言·老门生三世报恩》:“﹝ 鲜于同 ﹞回归寓中多喫了几杯生酒,坏了脾胃,破腹起来。勉强进场,一头想文字,一头泄泻,泻得一丝两气,草草完篇。”《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天禧四年》:“帝久不豫,前二日,因药饵泄泻,前后殿罢奏事。”《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膀胱经文》:“其出入皆由气化,入气不化,则水归大肠,而为泄泻。”

引证解释

⒈ 腹泻。

《警世通言·老门生三世报恩》:“﹝鲜于同﹞回归寓中多喫了几杯生酒,坏了脾胃,破腹起来。勉强进场,一头想文字,一头泄泻,泻得一丝两气,草草完篇。”
《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天禧四年》:“帝久不豫,前二日,因药饵泄泻,前后殿罢奏事。”
《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膀胱经文》:“其出入皆由气化,入气不化,则水归大肠,而为泄泻。”

泄泻的国语词典

病名。中医上指一种肠病。泄为大便多水而不凝结的排出,泻指大便稀清如水,迅速排出。多因肠道功能不佳,使粪便含大量水分的疾病。

泄泻的网络释义

泄泻 科普中国

  • 泄泻是指因感受外邪,或被饮食所伤,或情志失调,或脾胃虚弱,或脾肾阳虚等原因引起的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泄如水样为主证的病证。一般根据病因病机运用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的方法治疗。
  • 泄泻造句

    专家介绍,茯苓味甘、性平,可补气,能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可治疗脾虚泄泻带下、心悸失眠、小便不利水肿等症状,并且白茯苓还有一定美白功效。
    主治水肿,脚气,小便不利,脾虚泄泻,湿痹拘挛,肺痈,肠痈;扁平疣。
    主治脾虚夹湿证饮食不化,胸脘痞满,肠鸣泄泻,四肢乏力,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
    脾虚病情比较繁杂,主要有呕吐、泄泻、水肿、出血、经闭、带下、四肢逆冷、多涎等临床表现。
    其果肉黄色,煲熟后松香甘美,味似风栗,有点蛋黄香气味,富含淀粉和糖分,中医认为它有健脾固肠、调理泄泻的功效。
    小儿泄泻病因众多,其中较难治疗者,以脾虚久泻最为突出。
    蜂蜜甘凉滑利,二物同食,易致泄泻。
    适宜脾胃虚弱、反胃、呕吐、泄泻,或伤食腹胀之人食用。
    女性在月经前后出现胸部胀、行经泄泻、浮肿、发热、面部座疮、情绪抑郁暴躁等症状,考虑为内分泌失调,长期内分泌失调者,可导致不孕症。
    应用东垣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慢性泄泻取得较好临床疗效。
    观察运用温针灸、温和灸合并耳针治疗慢性泄泻的疗效。
    绿豆芽性偏寒凉,吃多了容易寒凉败胃,因此,证属脾虚、寒湿的患者,如患有慢性肠炎、慢性胃炎、泄泻等病的人不能多吃。
    用于湿浊中阻,脘痞不饥;脾胃虚寒,泄泻呕吐;妊娠恶阻,胎动不安等。
    目的研究藿砂口服液治疗泄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主脘腹冷痛;消化不良;呕恶;泄泻;寒疝;痛经;尿路结石;疮疖肿毒。
    李勤让老人把手放在脉枕上,为他号了脉,接着做了全套的常规检查后,这才问道“你面容憔悴,还有老年性的久咳症;有没有脾虚泄泻的症状,象拉肚子?”。
    当大便泄泻时,苹果中的果胶又能够吸收粪便中的水分,使稀便变稠,从而起到止泻的作用。
    肝脾不交导致腹胀腹痛、胸胁胀满、泄泻便溏或便秘。
    适用于失眠以及体虚乏力虚肿、泄泻、口渴、咳嗽少痰等。
    如五更泄泻常为肾阳不足、命门之火虚弱所致,常以温补命门之火的方药外,也可以针灸温补命门,悬灸关元,神厥、气海、肾俞、脾俞等穴位配伍之。

    汉字详情

    xiè,yì [xie,yi]
    部首: 331
    笔画: 8
    五笔: IANN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EPT
    四角: 3411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水,世声。本义:泄水。在江西)

    (2) 假借为“歇”。发泄;发散

    运物之泄也。——《庄子·山木》。司马注:“发也。”

    穷岫泄云。——左思《魏都赋》。注:“犹出也。”

    宗气泄也。——《素问·平人气象论》。注:“谓发泄也。”

    精泄于目。——《淮南子·本经》

    惠此中国,俾民忧泄。——《诗·大雅·民劳》

    蓄泄数千载。——李白《历阳壮士勤将军名思齐歌》

    (3) 又如:泄宣(宣泄,宣露);泄冤(表白或洗雪冤屈);泄写(宣泄,倾吐。写,同“泻”)

    (4) 排出

    振河海而不洩。——《礼记·中庸》

    泻出于两峰之间。——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5) 又如:泄洪;泄水道;泄水坝;泄水闸

    (6) 腹泻

    金郁泄之。——《素问·六元正经大论》。注:“谓渗泄也。”

    (7) 又如:泄溺(大小便);泄下(水泻,腹泻);泄利(泄痢。水泻;痢疾。利,通“痢”);泄注(腹泻);泄药(泄剂。泻药)

    (8) 泄漏;泄露

    言若泄臣不获死。——《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阴重不泄。——《史记·万石张叔传》

    (9) 又如:泄了陶(露了底);泄口(谓言语泄露);泄风(泄漏消息)

    (10) 物体由孔穴或缝中滴下、透出或掉出

    落泪便如泻。——《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11) 又如:泄涕(犹流泪)

    (12) 混杂 。如:泄用(混合);泄横(纷杂飞散)

    (13) 通“殜”。狎侮;轻慢

    武王不泄迩,不忘远。——《孟子·离娄下》

    憍泄者,人之殃也。——《荀子·荣辱》

    (14) 又如:泄慢(轻慢);泄渎(轻慢,亵渎)

    名词

    (1) 病症名 。如:泄风(中医病症名)。

    (2) 指风邪久入腠理间,以致出现汗泄不止、口干、身痛的病症

    (3) 皮肤长小疙瘩并有瘙痒的病症

    英文翻译

    leak; vent; flow; reveal

    方言集汇

    ◎ 粤语:jai6 sit3
    ◎ 客家话:[东莞腔] set7 [宝安腔] set7 | ji3 [客语拼音字汇] xiab5 xiad5 [台湾四县腔] ji3 siet7 [客英字典] ji5 [海陆丰腔] ri3 siet7 [梅县腔] siet7 j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十三祭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餘制祭A開去聲開口三等祭Ajed/jeyjĭɛi
    xiè [xie]
    部首: 331
    笔画: 8
    五笔: IPGG
    五行:
    仓颉: EBYM
    四角: 3712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倾泻

    泻,倾也。——《玉篇》

    以浍写(泻)水。——《周礼·地官·稻人》

    急雨如河泻瓦沟,空堂卧对一灯幽。——宋· 陆游《雨夜》

    (2) 又如:泻泪(形容泪流如注);泻溜(泻下小股水流);泻月(形容泉水如月光倾洒);泻润(谓雨水倾泻滋润。比喻帝王下施恩泽)

    (3) 倾注;倾倒

    吟诗欲泻百重愁。——《水浒全传》

    (4) 又如:泻注(倾注);泻盆(大雨倾盆);泻辩(滔滔不绝地辩论);泻囊(倾囊,谓拿出所有的钱)

    (5) 排泄

    泻,吐泻。——《广韵》

    (6) 又如:泻邪(中医谓以药物泄去致病的因素);泻痢(下痢);泻证(下泻的症候);泻火(中医为清泻邪火实热的一种治法);上吐下泻

    (7) 消散

    …,以适筋骨肉血脉,以泻气。——《史记》

    名词

    盐碱地 。如:泻土(有盐碱不能生长草木的土壤);泻卤(冒盐碱,亦指盐碱地)

    英文翻译

    drain off, leak; flow, pour down

    方言集汇

    ◎ 粤语:se3
    ◎ 潮州话:sia3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