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

yán hǎi [ yan hai]
注音 一ㄢˊ ㄏㄞˇ
词性 形容词

词语释义

沿海 yán hǎi

1.  滨海区域。

coastal; off-shore; along the coast; off the seashore;

2.  靠近海的陆地;紧挨海的陆地。

词语解释

  1. 顺着海边。

  2. 靠海地带。

    清 叶名沣 《桥西杂记·兵部请进天下舆图》:“九边图,以及沿海腹里,并夷蛮 猺 獞 ,宜备御者,著於图説。” 毛泽东 《论十大关系》二:“我国的工业过去集中在沿海。所谓沿海,是指 辽宁 、 河北 、 北京 、 天津 、 河南 东部、 山东 、 安徽 、 江苏 、 上海 、 浙江 、 福建 、 广东 、 广西 。”

引证解释

⒈ 顺着海边。

⒉ 靠海地带。

清叶名沣《桥西杂记·兵部请进天下舆图》:“九边图,以及沿海腹里,并夷蛮猺獞,宜备御者,著於图説。”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二:“我国的工业过去集中在沿海。所谓沿海,是指辽宁、河北、北京、天津、河南东部、 山东、安徽、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

沿海的国语词典

沿著海边。

沿海的网络释义

沿海

  • 沿海 读音 yán hǎi 词义指顺着海边或靠海地带。此概念相对于海洋或者大海而言。
  • 沿海的翻译

    英语: coastal
    德语: an der Küste gelegen, an der Küste, Küsten-
    法语: littoral

    沿海造句

    改革开放后,沿海城市的经济有了巨大的发展。
    这场台风来势很猛,给沿海地区造成很大损失。
    在沿海的学校上学更能满足你的兴趣。
    我国沿海城市人口十分密集。
    中国的沿海城市,东面或南面临海的居多,北面临海的却很少。烟台恰是北面临海,所以便有了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
    这个边远小城镇在许多方面虽然没法与沿海城市相比,但在人才的利用上,却说得上是马角乌白。
    这座沿海城市自从被列为经济开发区之后,一时华盖云集,车水马龙,一派繁忙景象。
    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
    我国沿海一带经常遭受台风侵袭。
    沿海地区农民生活富裕,城乡差别进一步缩小。
    沿海经济特区经济上高速发展,海外客商莫不另眼相看。
    渔民们根据沿海的地利条件,大量地开展网箱养鱼作业。
    我国沿海地区人烟稠密,青藏高原人烟稀少。
    我赤裸着脚,挽起裤子,一步一步走在沿海的湿润的细沙上,如履丝绸。空无一人的海滩上风呼呼的刮着,将我的衣服吹得膨胀,然后又回落。
    沿海地区交通便利,公路、铁路四通八达。
    沿海城镇像巴兰基亚是更多地支持创新和富有想象力的文学作品。
    由于具有得天独厚的“沿海、沿边、沿江”的优势及甲午海战、抗美援朝等重大的历史事件背景,丹东市确立了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发展战略。
    宣统二年春,乐亭闹灾荒,沿海一带尤甚。
    印度洋为负海温异常时,东亚沿海出现江淮流域旱年的环流形势,与统计事实相符合。
    自元末至明万历年间,一部分日本武人、浪人、海盗商人和破产农民,不断侵扰我国及朝鲜沿海地区,前后历时达三百年之久。

    汉字详情

    yán [yan]
    部首: 331
    笔画: 8
    五笔: IMKG
    五行:
    仓颉: ECR
    四角: 37161

    详细解释

    动词

    (1) 同本义

    王沿夏,将欲入 鄢。——《左传》

    沿于江海,达于 淮泗。——《书·禹贡》

    (2) 又如:沿溯(顺水下行与逆水上行);沿涉(顺流而行);沿流(顺流而下)

    (3) 遵循;因袭

    五帝殊时,不相沿乐,三王异世,不相袭理。——《礼记·乐记》

    (4) 又如:沿袭(遵循旧制);世代相沿;相沿成习;沿习(因袭;向来因循的习惯);沿惯(依照惯例)

    (5) 顺着衣物的边再镶上一条边 。如:沿鞋口

    名词

    (1) 边(多用在名词后) 。如:边沿;前沿

    (2) 某物的边缘 。如:炕沿

    英文翻译

    follow a course, go along

    方言集汇

    ◎ 粤语:jyun4
    ◎ 客家话:[梅县腔] jan2 [宝安腔] jen2 [东莞腔] jen2 [沙头角腔] jen2 [客语拼音字汇] yan2 [台湾四县腔] jen2 [客英字典] jen2 [海陆丰腔] ren2
    ◎ 潮州话:ing5(îng)[揭阳]êng5[潮阳]iang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二仙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沿與專仙A合平聲合口三等仙Ajĭwɛnjyen/jven
    hǎi [hai]
    部首: 331
    笔画: 10
    五笔: ITXU
    五行:
    仓颉: EOWY
    四角: 3815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水,每声。本义:大海,海洋)

    (2) 百川会聚之处。后指邻接大陆而区域范围小于洋的咸水水体

    海,天池也。以纳百川者。从水,每声。——《说文》。按,海势圆,就地心也。海味咸,湿热之气蒸也。海气绿,穹苍之映,云雾不能隔也。

    祖天地之左海也。——《礼记·乡饮酒义》。注:“海水之委也。”

    孙叔敖举于海。——《孟子·告子下》

    前途似海。——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半壁见海日。——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 又如:近海(靠近陆地的海域);沿海(靠海的一带);海岳(大海和山岳);海藏(大海。藏:海的总汇)

    (4) 海水

    煮海为盐。——《汉书·晁错传》

    (5) 又如:海老(海水枯竭);海望(海水逢望日涨潮的现象)

    (6) 大湖或大池 。如:洱海;里海;咸海;北海

    (7) 古人认为陆地四周皆为海,故用以指僻远地区

    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尔雅·释地》

    作九夷八蛮六戎五狄、校人四海山川注:四海犹四方也。——《周礼·调人》

    (8) 又如:海北(泛指僻远的北方);海夷(边境少数民族或来自海外的外国人);海土(海内的土地);海方(犹四海。极言广远之地)

    (9) 在月球表面或火星表面上一种相当大的暗区

    (10) 较大的器皿 。如:银海;墨海

    (11) 大口,大嘴巴

    面皮微白,海下无须。此人就是赛叔和 李怀春。—— 清· 郭小亭《济公全传》

    形容词

    (1) 很多的

    凡地大物博得皆得谓之海。——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2) 又如:那年闹霍乱,死的人海啦!东西海着哩,管你们酒足饭饱

    (3) 大的 。如:海碗;夸下海口;海灯(佛前的大型盆状油灯);海骂(大骂)

    英文翻译

    sea, ocean; maritime

    方言集汇

    ◎ 粤语:hoi2
    ◎ 客家话:[陆丰腔] hoi3 [梅县腔] hoi3 [沙头角腔] hoi3 [宝安腔] hoi3 [海陆丰腔] hoi3 [东莞腔] hoi3 [台湾四县腔] hoi3 [客英字典] hoi3 [客语拼音字汇] hoi3
    ◎ 潮州话:hai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十五海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呼改上聲開口一等xɒihaix/xo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