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耳

fèi ěr [ fei er]
注音 ㄈㄟˋ ㄦˇ

词语释义

谓声音喧腾,不绝于耳。

词语解释

  1. 谓声音喧腾,不绝于耳。

    唐 韩愈 《答柳柳州食虾蟆》诗:“叵堪朋类多,沸耳作惊爆。” 清 洪亮吉 《北江诗话》卷二:“ 虎丘 泛舟,以朱翠炫目胜; 秦淮 泛舟,以丝竹沸耳胜; 平山堂 泛舟,以园林池馆称心胜。”

引证解释

⒈ 谓声音喧腾,不绝于耳。

唐韩愈《答柳柳州食虾蟆》诗:“叵堪朋类多,沸耳作惊爆。”
清洪亮吉《北江诗话》卷二:“虎丘泛舟,以朱翠炫目胜; 秦淮泛舟,以丝竹沸耳胜; 平山堂泛舟,以园林池馆称心胜。”

沸耳的网络释义

沸耳

  • 沸耳,是汉语词汇,拼音fèi ěr,解释为谓声音喧腾,不绝于耳。
  • 汉字详情

    fèi [fei]
    部首: 331
    笔画: 8
    五笔: IXJH
    五行:
    仓颉: ELLN
    四角: 35127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水,弗声。本义:泉水大量涌出的样子)

    (2) 同本义

    沸,滭沸滥泉也。——《说文》。按,涌出之貌。

    觱沸槛泉。——《诗·小雅·采菽》

    百川沸騰。——《诗·小雅·十月之交》

    愤泉秋沸。——北周· 庾信《哀江南赋》

    (3) 又如:沸沸(翻滚涌现的样子;行事迅速果断的样子);沸射(喷射);沸然(水腾涌的样子)

    (4) 水波翻涌的样子

    宫殿摆簸,云烟沸涌。——唐· 李朝威《柳毅传》

    (5) 又如:沸波(鸟名。即鱼鹰。因俯冲食水中鱼时扬起波浪);沸渭(水翻腾奔涌的样子);沸泻(水流翻滚奔腾)

    (6) 名声很响,影响很大 。如:沸传(盛名远扬)

    (7) 杂乱,纷乱 。如:沸乱(纷乱;烦乱);沸羹(比喻动荡混乱的局势)

    动词

    (1) 把水烧开;沸腾

    抽薪止沸,剪草除根。——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朝文》

    (2) 又如:沸煎(沸滚,沸腾翻滚);沸溢(水翻滚漫出);沸动(翻动)

    (3) 声音喧闹或嘈杂

    沸乎暴怒。——司马相如《上林赋》

    临河列阵,百余里中,钟鼓之声沸河动地。——《晋书·刘曜载记》

    (4) 又如:沸喧(沸激。像滚水一样喧闹);沸耳(声音喧腾);沸聒(喧腾,嘈杂);沸闹(喧闹);沸稠(繁密喧腾)

    名词

    沸水

    以指挠沸。——《荀子·议兵》

    英文翻译

    boil, bubble up, gush

    方言集汇

    ◎ 粤语:faak1 fai3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bi4 bui4 fi4 fui4 [宝安腔] bui5 fut8 [梅县腔] bi5 bui5 [台湾四县腔] fut7 bi5 [客英字典] bui5 [海陆丰腔] fut7 bui5
    ◎ 潮州话:bui3 hug4 (pùi huk)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八未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方味微合去聲合口三等pyoih/pvoypĭwəi
    ěr [er]
    部首: 605
    笔画: 6
    五笔: BGHG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SJ
    四角: 10400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耳朵)

    (2) 同本义

    耳,主听也。——《说文》

    耳者,肾之候。——《白虎通·情性》

    耳者,心之候。——《春秋·元命苞》

    耳目者,心思之助也。——《鬼谷子·权篇》

    坎为耳。——《易·说卦》

    忠言逆耳利于行。——明· 刘基《苦斋记》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宋· 苏轼《石钟山记》

    (3) 又如:耳目官(指耳、目两种器官);耳斡儿(亦作“耳挖子”。掏耳垢的小勺,另一头有尖头);耳朵垂子(借指耳窝);耳根厢(耳边);耳顺(六十岁)

    (4) 听觉,听力 。如:耳识,耳性(记性);耳重(重听。耳朵听觉不灵敏);

    (5) 耳状的东西 。如:索耳;吊耳;木耳;银耳;虎耳草;耳杯(两侧有便于拿取的耳提的杯子)

    (6) 谷物在雨淋后所生的芽

    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父无消息。——杜甫《秋雨叹三首》

    (7) 位置在两旁的如:耳门;耳房

    动词

    (1) 听到,听说 。如:耳食之学(传闻中得到的浮浅知识);耳顽(听不进去);耳生(听来生疏);耳决(犹耳闻)

    (2) 附耳而语 。如:耳言(犹耳语);耳报(暗中报告,私下传言);耳提面命(当面讲,甚至揪着耳朵讲。比喻教导得殷勤恳切)

    (3) 通“佴”。退后,居次

    人自为种而天下耳。——《庄子·天运》

    (1) 表示限制,相当于“而已”、“罢了”

    技止此耳。——唐· 柳宗元《三戒》

    止增笑耳——《聊斋志异·狼三则》

    子曰∶“二三子! 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三十里耳。——《史记》

    (2) 表示肯定或语句的停顿与结束,如同“矣”,相当于“了”、“啊”、“也”

    田横,齐之壮士耳。——《资治通鉴》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史记》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而”

    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而忘家,公耳忘私。——贾谊《治安策》

    英文翻译

    ear; merely, only; handle

    方言集汇

    ◎ 粤语:ji5
    ◎ 客家话:[海陆丰腔] ngi3 [宝安腔] ngi3 [台湾四县腔] ngi3 [东莞腔] ngi3 [沙头角腔] gni3 [客英字典] ngi3 [梅县腔] ngi3 [陆丰腔] gni3 [客语拼音字汇] ngi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六止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而止上聲開口三等nʑĭənjix/ri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