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三

shā sān [ sha san]
注音 ㄕㄚ ㄙㄢ

词语释义

元曲中常用的农村青年的名字。

词语解释

引用解释

元 曲中常用的农村青年的名字。 元 李寿卿 《伍员吹箫》第三折:“我是唤当村里后生咱, 无路子 、 沙三 、 伴哥 、 牛表 、 牛觔 ,你每一齐的都来!” 元 范康 《竹叶舟》第四折:“看 王留 撇会科,听 沙三 嘲会歌,送了些乾峥嶸贪图呆货,到头来得了个甚么?”

引证解释

⒈ 元曲中常用的农村青年的名字。

元李寿卿《伍员吹箫》第三折:“我是唤当村里后生咱, 无路子、沙三、伴哥、牛表、牛觔,你每一齐的都来!”
元范康《竹叶舟》第四折:“看王留撇会科,听沙三嘲会歌,送了些乾峥嶸贪图呆货,到头来得了个甚么?”

沙三的国语词典

戏曲中对农村青年的通称。

沙三的网络释义

沙三

  • shā sān ㄕㄚ ㄙㄢ
  • 沙三
  • 元 曲中常用的农村青年的名字。 元 李寿卿 《伍员吹箫》第三折:“我是唤当村里后生咱, 无路子 、 沙三 、 伴哥 、 牛表 、 牛觔 ,你每一齐的都来!” 元 范康 《竹叶舟》第四折:“看 王留 撇会科,听 沙三 嘲会歌,送了些乾峥嵘贪图呆货,到头来得了个甚么?”
  • 汉字详情

    shā,shà [sha]
    部首: 331
    笔画: 7
    五笔: IITT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EFH
    四角: 39120

    详细解释

    shā

    名词

    (1) (会意。从水,从少。《说文》:“水少沙见。”金文字形,左边是水,右边“少”象沙粒形。本义:极细碎的石粒)

    (2) 同本义

    沙,水中散石也。——《说文》。字亦作砂。

    于沙。——《易·需》。荀注:“水中之刚。故曰沙。”

    剽土之次曰五沙。五沙之状,粟焉。如屑尘厉。——《管子·地员》

    白沙山广员三百里。尽沙也。——《北山经》

    红壁丹沙。——《楚辞·招魂》

    胡关饶风沙,萧索竟终古。——李白《古风》

    绿杨荫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 又如:沙芦(泥沙里的芦苇);沙砾(细沙和碎石。也作砂砾);沙坛(沙祭坛);沙路;沙堤;沙痕(沙上的痕迹);沙泉(沙上涌出的泉水);沙府(铺沙的墓穴)

    (4) 沙滩。水边或水中由沙子淤积成的陆地

    凫鷖在沙。——《诗·大雅·凫鷖》

    (5) 又如:沙线(地图上表明航道上暗滩的虚线);沙涂(沙泥沉积而成的浅滩);沙步(沙滩边渡口);沙洪(由流沙淤积而成的大暗滩);沙路(沙滩上的路;沙石路);沙际(沙滩或沙洲边);沙屿(沙滩和小岛);沙碛(沙滩;沙洲)

    (6) 沙地;水边可耕之地 。如:沙民(沙田上耕作的民丁);沙丁(沙田民户中的丁男);沙裙(沙田边缘的荒地);沙压(被流沙覆盖的耕地);沙坑(流沙淤积的洼地);沙埚(低洼的沙地);沙荒地(由大风或洪水带来大量沙粒而形成的不能耕种的沙地)

    (7) 沙漠 。如:沙衍(沙漠);沙度(越过沙漠);沙莽(广阔的沙地,大漠);沙朔(北方沙漠之地,塞北);沙陲(边陲沙漠之地);沙区(沙漠地区);沙西(泛指远方沙漠地带以西的地区);沙外(大漠以北);沙塞(沙漠边塞);沙塞子(生长在塞外沙漠地带的胡人)

    (8) 由蒸制或研磨所制的调匀的食品 。如:豆沙

    (9) 姓。如:沙三(泛指人名。在元剧中和“五留”同用。犹言“张三”、“李四”)

    (10) 古有时通“纱”。指绢之轻细者

    素沙者今之白缚也,……今世有沙縠者,名出于此。——《周礼·天官·内司服》郑注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形容词

    (1) 沙哑的,嘶哑的 。如:沙喉咙(嘶哑的嗓子);沙嗄(沙涩。嘶哑不圆润)

    (2) 粗糙 。如:沙壳子(质粗劣的小铜钞);沙模儿铜钱(即沙钱,质地粗劣的小铜钱);沙涩(粗糙)

    (3) 粗野;粗俗 。如:沙块(粗野之人)

    (4) 颗粒松散如沙状 。如:沙糖;沙瓤(呈细粒状的松散瓜瓤)

    (5) 〈方〉∶雌性的 。如:沙牛

    (6) 另见 shà

    shà

    动词

    (1) 〈方〉∶摇动,使东西里的杂物集中,以便清除 。如:把米里的稗子沙一沙

    (2) 另见 shā

    英文翻译

    sand, gravel, pebbles; granulated

    方言集汇

    ◎ 粤语:saa1
    ◎ 客家话:[陆丰腔] sa1 [梅县腔] sa1 [宝安腔] sa1 [客语拼音字汇] sa1 [海陆丰腔] sa1 [东莞腔] sa1 [台湾四县腔] sa1 [客英字典] sa1 [沙头角腔] sa1
    ◎ 潮州话:sua1 sa1 (sua sa)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九麻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所加麻二開平聲開口二等suɑsra/sha
    sān [san]
    部首: 105
    笔画: 3
    五笔: DGGG
    五行: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MMM
    四角: 10101

    详细解释

    数词

    (1)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2) 同本义

    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说文》

    三,数名。——《广韵》

    二与一为三。——《庄子·齐物论》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

    王三赐命。——《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

    结恨三泉。——《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

    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易·需》

    纪之以三。——《国语·周语下》

    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战国策》

    (3) 又如:三叉(三歧的道路);三木(古时套在犯人颈、手、足上的刑具);三节(农历二月一日中和节、三月三上巳节、九月九日重阳节);三学(太学、武学、宗学;或指府学、州学、县学);三衙(三次,三回);三巡(斟茶或酒三次);三休(三顿);三脚猫(比喻虚有其名而无真本事的人);三班六房(明清时地方官署中吏役的总称);三已(谓三度或多次罢官);三五(谓十五天;十五岁)

    (4) 表示多数或多次

    鲁仲连辞让者三。——《战国策》

    卷我屋上三重茅。——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5) 又如:三思台(胸膛或心脏);三传(指多知古事,有才学的人);三江(长江流经武汉地区附近的主流与支流等众多水道的总称);三汲(多次取水);三反(多次往返);三辟(多次征召);三回五次(多次);三折(多次受挫);三求四告(再三求告)

    (6) 三倍 。如:三耦(二人为耦,三耦则六人)

    名词

    (1) 指历中九宫的第三宫,即东方震位 。如:三五(九宫术谓三生五死)

    (2) 指君、父、师 。如:三尊(三种最受尊敬的人。指君、父、师)

    (3) 指天、地、人 。如:三一(传说中的天一、地一、太一三神);三才(天、地、人);三元(指天、地、人);三气(指天、地、人之气);三极(三才,天、地、人);三仪(谓天、地、人);三灵(指天、地、人)

    (4) 指三皇 。如: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三五(指三皇五帝);三君(指春秋时鲁国宣公、成公、襄公三国君);三皇五帝(泛指远古时代的帝王)

    (5) 指三颗星

    三星在天。——《诗·唐风·绸缪》

    (6) 又如:三台星(星官名。共六星。两两相比,称上台、中台、下台)

    (7) 哲学用语。我国古代思想家用以称天地气合而生万物的和气 。如:三一(道家语,指由精、神、气三者混而为一之道);三花(道教指人的精、气、神)

    (8) 姓

    英文翻译

    three

    方言集汇

    ◎ 粤语:saam1 saam3
    ◎ 客家话:[梅县腔] sam1 sam5 [宝安腔] sam1 | sam3 [客英字典] sam1 sam5 [客语拼音字汇] sam1 [海陆丰腔] sam1 sam3 [东莞腔] sam1 [沙头角腔] sam1 [台湾四县腔] sam1 sam3 [陆丰腔] sam1
    ◎ 潮州话:san1 sam1 (saⁿ sam)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二十三談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罗马字
    蘇甘平聲開口一等s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