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滞
词语释义
亦作“沉滞”。
《国语•周语下》:“气不沈滞,而亦不散越。”
拖延时日;耽搁。
指仕宦久不迁升。
犹隐退。
谓疾病沉重,经久不愈。
泛指长期处于某种状况;停滞。
滞留;淹留。
滞重,不灵便。
词语解释
亦作“沉滞”。积滞;郁积。
《国语·周语下》:“气不沉滞,而亦不散越。”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记》卷二:“加以迹少愆累,心无沉滞,故得耳。”
犹隐退。
《楚辞·九辩》:“愿沉滞而不见兮,尚欲布名乎天下。”《后汉书·崔駰传》:“故英人乘斯时也,犹逸禽之赴深林,蝱蚋之趣大沛,胡为嘿嘿而久沉滞也?”《后汉书·崔駰传》:“子笑我之沉滞,吾亦病子屑屑而不已也。”
指仕宦久不迁升。
汉 王充 《论衡·状留》:“遵礼蹈絶,修身守节,在下不汲汲,故有沉滞之留。” 三国 魏 曹操 《与王脩书》:“将言前后百选,輒不用之,而使此君沉滞冶官。”《晋书·陈寿传》:“﹝ 寿 ﹞遭父丧,有疾,使婢丸药。客往见之,乡党以为贬议。及 蜀 平,坐是沉滞者累年。” 刘师培 《废兵废财论》:“盖一切之威力,均生于财。同一作宦,富者可以躋升,而贫者终身沉滞。”
泛指长期处于某种状况;停滞。
郭沫若 《北伐途次》十八:“效法 日本 其实是间接效法 欧 美 ,更具体地说:便是在暗默间想怎样把 中国 数千年沉滞着的封建社会转化为近代的资本主义社会。”
拖延时日;耽搁。
《后汉书·袁安传》:“久议沉滞,各有所志,盖事以议从,策以众定……君何尤而深谢?”《清平山堂话本·风月相思》:“生与 韶华 曰:‘我有手书一缄,烦汝送 琼 ,幸勿沉滞。’”
滞留;淹留。
宋 何薳 《春渚纪闻·张道人异事》:“我亦以子沉滞人间,未能远引也。”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一》:“身是幽魂,沉滞於此,不闻读书声者,百餘年矣。”
滞重,不灵便。
《吕氏春秋·情欲》:“筋骨沉滞,血脉壅塞。”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他绝顶聪明,然而他给予人的却是那么一种沉滞的懒怠之感。”《花城》1981年第5期:“下班了,我拖着沉滞的步子,经过隔壁门口。”
谓疾病沉重,经久不愈。
《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吾今疾在沉滞,性命无常。”《隋书·炀帝纪上》:“今岁耆老赴集者,可於近郡处置,年七十以上,疾患沉滞,不堪居职,即给赐帛,送还本郡。”
引证解释
⒈ 亦作“沉滞”。
⒉ 积滞;郁积。
引《国语·周语下》:“气不沉滞,而亦不散越。”
南朝梁陶弘景《冥通记》卷二:“加以迹少愆累,心无沉滞,故得耳。”
⒊ 犹隐退。
引《楚辞·九辩》:“愿沉滞而不见兮,尚欲布名乎天下。”
《后汉书·崔駰传》:“故英人乘斯时也,犹逸禽之赴深林,蝱蚋之趣大沛,胡为嘿嘿而久沉滞也?”
《后汉书·崔駰传》:“子笑我之沉滞,吾亦病子屑屑而不已也。”
⒋ 指仕宦久不迁升。
引汉王充《论衡·状留》:“遵礼蹈絶,修身守节,在下不汲汲,故有沉滞之留。”
三国魏曹操《与王脩书》:“将言前后百选,輒不用之,而使此君沉滞冶官。”
《晋书·陈寿传》:“﹝寿﹞遭父丧,有疾,使婢丸药。客往见之,乡党以为贬议。及蜀平,坐是沉滞者累年。”
刘师培《废兵废财论》:“盖一切之威力,均生于财。同一作宦,富者可以躋升,而贫者终身沉滞。”
⒌ 泛指长期处于某种状况;停滞。
引郭沫若《北伐途次》十八:“效法日本其实是间接效法欧美,更具体地说:便是在暗默间想怎样把中国数千年沉滞着的封建社会转化为近代的资本主义社会。”
⒍ 拖延时日;耽搁。
引《后汉书·袁安传》:“久议沉滞,各有所志,盖事以议从,策以众定……君何尤而深谢?”
《清平山堂话本·风月相思》:“生与韶华曰:‘我有手书一缄,烦汝送琼,幸勿沉滞。’”
⒎ 滞留;淹留。
引宋何薳《春渚纪闻·张道人异事》:“我亦以子沉滞人间,未能远引也。”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一》:“身是幽魂,沉滞於此,不闻读书声者,百餘年矣。”
⒏ 滞重,不灵便。
引《吕氏春秋·情欲》:“筋骨沉滞,血脉壅塞。”
曹禺《北京人》第一幕:“他绝顶聪明,然而他给予人的却是那么一种沉滞的懒怠之感。”
《花城》1981年第5期:“下班了,我拖着沉滞的步子,经过隔壁门口。”
⒐ 谓疾病沉重,经久不愈。
引《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吾今疾在沉滞,性命无常。”
《隋书·炀帝纪上》:“今岁耆老赴集者,可於近郡处置,年七十以上,疾患沉滞,不堪居职,即给赐帛,送还本郡。”
沈滞的网络释义
沈滞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shěn
名词
(1) 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名
伐沈。——《左传·文公三年》。 朱骏声曰:“ 国在今河南汝州汝阳县东南。定(公)四年蔡灭之。”
(2) 姬姓。一说姒姓。始封之君为周文王之子季载。在今河南平舆北。公元前506年为蔡所灭
(3) 水名。沈水 旧名小沈河,俗称五里河。在辽宁省沈阳市南。源出县东哈达岭观音阁下,流入浑河,再流至三岔河注入辽河
(4) 姓
名词
(1) 汁
瀋,汁也。从水,審声。——《说文》
无备而官办者,犹拾瀋也。——《左传·哀公三年》。释文:“北土呼汁为瀋。”
为榆沈。——《礼记·檀弓》
布绞取沈,以和花汁。——《齐民要术》
(2) 又如:沈液(汁液)
(3) 沈阳市的简称 。如:辽沈战役
chén
暂无详细释义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chim2 shim3 [海陆丰腔] shim3 chim2 [梅县腔] chim2 chim5 [台湾四县腔] siim3 tsiim2 [东莞腔] sim3 [宝安腔] sim3 | cim2 [客语拼音字汇] cim2 dem4 sim3
◎ 潮州话:〖sim2(sím) [澄海]sing2〗 〖dim5(tîm)[澄海]ding5(tîng)〗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沈 | 直深 | 澄 | 侵B | 平聲 | 侵 | 開口三等 | 侵B | 深 | drim/dym | ɖʰĭĕm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水,带声。本义:水流不畅)
(2) 同本义
滞,凝也。——《说文》
凡珍异之有滞者。——《周礼·廛人》
淹回水而凝滞。——《楚辞·涉江》
流而不滞。——《淮南子·时则训》
(3) 积压。长期积存,未作处理
敛市之不售,货之滞于民用者。——《周礼·泉府》
尚书省滞讼不决者,诏征平治。——《新唐书》
(4) 又如:滞狱(指因积压或拖延未予审决的案件);滞讼(积压的讼案);滞积(积压);滞货(积压的货物)
(5) 停止;阻塞;静止
是故能天运地滞,轮转而无废。——《淮南子·原道训》
(6) 又如:滞用(停止运用);滞淹(闭塞,不通畅);滞越(阻塞);滞著(阻塞;不能宣泄)
(7) 郁积
气不沈滞。——《国语·周语》。注:“积也。”
得此佳作,终日喜快,滞闷冰释。——宋· 苏轼《与王定国书》
(8) 又如:滞念(凝结在心中的思念);滞思,滞想(凝聚心头的想念);滞怒(积于心中的愤怒);滞气(郁积之气);滞愤(积愤)
(9) 凝聚,积聚
戚戚多滞念,置酒宴所欢。——晋· 陆机《拟青青陵上柏》
(10) 又如:滞念(心中凝结的思念);滞血(淤积的血液);滞底(凝集)
(11) 陷入;沉抑
卿方当富贵,必不容久滞屈。——《南史》
(12) 又如:滞羽(喻陷于困境不能施展才能的人);滞抑(受压制);滞屈(贤人沉抑,不得升进);滞淹(人沉抑于下而不得升进)
(13) 暂时停留于某处;逗留
几宵因月滞三湘。—— 姚鹄《送黄颇归袁》
(14) 又如:滞淫(长期旷废;长久停留;久雨不停);滞游(久游未归);滞客(久处下位而未得升迁的人)
(15) 遗落;遗漏
此有滞穗。——《诗·小雅·大田》
(16) 又如:滞器(遗漏未用的人才)
形容词
(1) 久,长期
敢告滞积以纾执事。——《国语·鲁语》。注:“久也。”
且眩瞀滞疾,不堪久待。——《后汉书·韦彪传》
(2) 又如:滞病(久病);滞疾(久病);滞役(长期供职);滞耻(久未洗雪的耻辱)
(3) 反应迟钝;缺乏活力、生气或成效
卿年少壮,而心力多滞。——《金史·宗尹传》
(4) 又如:滞碾人(言语、行为愚笨的人);滞夯(不灵便);滞拙(迟钝笨拙);滞色(面带晦气);滞晦(呆滞而暗淡)
(5) 固执;拘泥
故良知不滞于见闻,而亦不离于见闻。——明· 吕坤《别尔赡书》
(6) 又如:滞固(固执而不变通);滞执(固执;不通达);滞隅(谓偏执一端);滞痼(拘执);滞疑(拘泥和疑虑)
(7) 深奥;不易通晓
弘正特善玄言,兼明释典,虽硕德名僧,莫不请质疑滞。——《南史》
(8) 又如:滞例(难解的条例);滞说(难理解的说法);滞义(疑难的意义)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ti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