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涵
词语释义
亦作“沉涵”。
词语解释
亦作“沉涵”。沉浸;涵泳。
宋 俞文豹 《吹剑四录》:“盖文学政事,在 孔 门已分为二,剸烦治剧,固非沉涵章句者所能办;临机制变,尤非牵制文义者所能为。” 明 宋濂 《<丹崖集>序》:“沉涵于经而为之本原,饜飫于史而助其波澜,出入诸子百家以博其支流,此作有之,又颇愧向之知 处敬 未深也。” 明 方孝孺 《赠卢信道序》:“予获与之语,其气薰然以和,其容翼然以恭,叩其议论,出入於《诗》《书》,沉涵乎《礼》文。”
引证解释
⒈ 亦作“沉涵”。沉浸;涵泳。
引宋俞文豹《吹剑四录》:“盖文学政事,在孔门已分为二,剸烦治剧,固非沉涵章句者所能办;临机制变,尤非牵制文义者所能为。”
明宋濂《<丹崖集>序》:“沉涵于经而为之本原,饜飫于史而助其波澜,出入诸子百家以博其支流,此作有之,又颇愧向之知处敬未深也。”
明方孝孺《赠卢信道序》:“予获与之语,其气薰然以和,其容翼然以恭,叩其议论,出入於《诗》《书》,沉涵乎《礼》文。”
沈涵的网络释义
沈涵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shěn
名词
(1) 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名
伐沈。——《左传·文公三年》。 朱骏声曰:“ 国在今河南汝州汝阳县东南。定(公)四年蔡灭之。”
(2) 姬姓。一说姒姓。始封之君为周文王之子季载。在今河南平舆北。公元前506年为蔡所灭
(3) 水名。沈水 旧名小沈河,俗称五里河。在辽宁省沈阳市南。源出县东哈达岭观音阁下,流入浑河,再流至三岔河注入辽河
(4) 姓
名词
(1) 汁
瀋,汁也。从水,審声。——《说文》
无备而官办者,犹拾瀋也。——《左传·哀公三年》。释文:“北土呼汁为瀋。”
为榆沈。——《礼记·檀弓》
布绞取沈,以和花汁。——《齐民要术》
(2) 又如:沈液(汁液)
(3) 沈阳市的简称 。如:辽沈战役
chén
暂无详细释义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chim2 shim3 [海陆丰腔] shim3 chim2 [梅县腔] chim2 chim5 [台湾四县腔] siim3 tsiim2 [东莞腔] sim3 [宝安腔] sim3 | cim2 [客语拼音字汇] cim2 dem4 sim3
◎ 潮州话:〖sim2(sím) [澄海]sing2〗 〖dim5(tîm)[澄海]ding5(tîng)〗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沈 | 直深 | 澄 | 侵B | 平聲 | 侵 | 開口三等 | 侵B | 深 | drim/dym | ɖʰĭĕm |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水,圅声。本义:水泽众多) 同本义
涵,水泽多也。——《说文》
涵泳乎其中。——左思《吴都赋》
涵,沉也。——《方言》十
(2) 又如:涵碧(形容水色碧绿深沉)
动词
(1) 浸润;滋润
僭始既涵。——《诗·小雅·巧言》。按,谓浸润渐渍也。传训容,谓借为含
(2) 又如:涵煦(滋润覆照);涵濡(滋润,浸渍);涵浸(浸渍,滋润);涵畅(滋润化育,使之发扬);涵润(滋润)
(3) 包含,包容 。如:涵容(包容;包涵);涵沈(含藏);涵映(包含映照)
(4) 包涵,宽容 。如:涵忍(包涵容忍);涵谅(包涵原谅);涵容(包涵;宽容)
(5) 沉浸 。如:涵泳(在水中潜行。即游泳,沉浸,薰陶);涵浸(浸渍,滋润)
名词
涵洞 。如:桥涵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宝安腔] ham2 [客语拼音字汇] ham2 [台湾四县腔] ham2 [梅县腔] ham2 [海陆丰腔] ham2 [客英字典] ham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含 | 胡男 | 匣 | 覃 | 平聲 | 覃 | 開口一等 | 咸 | 覃 | ɣɒm | ghom/h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