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知

qiú zhī [ qiu zhi]
注音 ㄑ一ㄡˊ ㄓ
词性 动词

词语释义

求知 qiúzhī

(1) 探求知识;检查或研究以便获得更多的知识

seek knowledge

词语解释

  1. 探求知识。

    唐 皇甫湜 《上江西李大夫书》:“居蓬衣白之士,所以勤身苦心,矻矻皇皇,出其家,辝其亲,甘穷飢而乐别离者,岂有二事哉!篤守道而求知也。” 邹韬奋 《抗战以来》二二:“在抗战期间, 中国 千万青年对于求知的无比热情,是十分令人感动的。” 丁玲 《我所认识的瞿秋白同志》:“她热忱于社会主义,热忱于妇女解放,热忱于求知。”

  2. 谓希求被人了解。

    清 赵翼 《瓯北诗话·查初白诗》:“少年急於求知,投赠公卿,动千百言,殊嫌繁冗,兼自减身分。” 孙中山 《第二次讨袁宣言》:“孤行其自信力,而不敢求知于人人。”

引证解释

⒈ 探求知识。

唐皇甫湜《上江西李大夫书》:“居蓬衣白之士,所以勤身苦心,矻矻皇皇,出其家,辝其亲,甘穷飢而乐别离者,岂有二事哉!篤守道而求知也。”
邹韬奋《抗战以来》二二:“在抗战期间, 中国千万青年对于求知的无比热情,是十分令人感动的。”
丁玲《我所认识的瞿秋白同志》:“她热忱于社会主义,热忱于妇女解放,热忱于求知。”

⒉ 谓希求被人了解。

清赵翼《瓯北诗话·查初白诗》:“少年急於求知,投赠公卿,动千百言,殊嫌繁冗,兼自减身分。”
孙中山《第二次讨袁宣言》:“孤行其自信力,而不敢求知于人人。”

求知的国语词典

探求知识。

求知的网络释义

求知 (词语释义)

  • 探求知识、谓希求被人了解之意。对知识的作用及历史上人们对知识的看法进行一一查找。
  • 求知的翻译

    英语: anxious to learn, keen for knowledge
    德语: nach Wissen suchen (V)​
    法语: désireux d'apprendre, désireux de connaître

    求知造句

    面对这种因无知而造成的后果,他萌发了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
    怀疑是求知的钥匙。
    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虚心好学,不耻下问,不矫揉造作。
    凝视着他们晶亮的眸子,你会发现那里面看不到对艰辛生活的悲伤和自艾,或许是因为已经习惯,或许是因为孩子幼小的心灵并不知道什么是苦,也或许因为他们并没有感受过城市里灯红酒绿的繁华,他们的眼神里没有什么不满,而满满的都是天真的童趣,对外面世界的好奇还有求知的渴望。
    要有求知的渴望,虚怀若谷,不耻下问的精神。
    朋友是一辈子的事,不求多,但求知己。
    这孩子有强烈的求知欲。
    我愿成为一本好书,给求知人们带来知识。
    我们要抱着多多益善的态度来求知,如此才能不断进步。
    求知可以改进人和天性,而实验又可以改进知识本身。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
    爱情中有种境界,少年出于好奇,青年在于审美,中年归于求知。
    不远千里,日夜兼程,心情紧迫,求知如渴。
    这孩子求知欲望很强,学习非常刻苦。
    刻苦求知努力进取。
    不可专为挑剔辩驳去读书,但也不可轻易相信书本。求知的目的不是为了吹嘘炫耀。
    我不再去书店,许多次我经过文化街都狠心咬牙地走过去。但一次,两次,我下意识地走向那熟悉的街,终于有一天,求知的欲望迫使我再度停下来,我仍愿一试,因为一本新书的出版广告,我从报上知道好多天了。
    做为一个教师,当你站到讲台上,望着几十双求知的眼睛,一种责任心在心头油然升起。教书育人,你会感到肩上担子不轻啊。而对于有缺点的孩子,这种责任感越发地深重了。
    求知无坦途,学问无捷径。
    人不能象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
    读书当将破万卷;求知不叫一疑存。

    汉字详情

    qiú [qiu]
    部首: 434
    笔画: 7
    五笔: FIYI
    五行: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IJE
    四角: 43909

    详细解释

    名词

    (1) (《说文》以“求”为“裘”之古文。省衣,象形。金文与战国古文作“求”。本是“裘衣”的“裘”。古人皮衣一般毛朝外,所以甲骨文在“衣”字外加毛。表示裘衣。本义:皮衣)

    (2) “裘”的古字。皮衣

    乐正求。——《汉书》

    (3) 姓

    动词

    (1) 请求;干请;乞助

    求,乞也。——《增韵》

    因留怀王以求割地。——《史记·屈原列传》

    求救于齐。——《战国策·赵策》

    有求于我也。——《战国策·齐策》

    求其能千里也。

    求救于孙将军。——《资治通鉴》

    (2) 又如:求浼(请求;央求);求神福(祈求神灵保佑;祝福);求张良,拜韩信(到处求人;求托有用的人);求化(乞求人施舍财物)

    (3) 追求,谋求;寻求;寻找

    求,索也。——《玉篇》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孟子·告子上》

    入水求之。——《吕氏春秋·察今》

    求剑若此。

    求人可使报秦者。——《史记·廉颇蔺相列传》

    不求闻达。——诸葛亮《出师表》

    求利以污其行。——《后汉书·列女传》

    求钱之民。——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以求钱也。

    以求重价。

    求太监后。——明· 崔铣《洹词·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4) 又如:求代(迷信指吊死鬼诱人当“替死鬼”,以求投胎托生);力求(极力追求;尽力谋求);求友(寻求朋友);求正(寻求正道);求合(寻求志同道合者);求采(搜求选取);求觅(寻找);求访(寻觅探访)

    (5) 索取

    我之求也,此何罪?请杀我乎!——《左传·桓公十六年》

    以城求璧。——《史记·廉颇蔺相列传》

    空言求璧。

    就吾求寒衣。——《资治通鉴·唐纪》

    忽啼求之。——宋· 王安石《伤仲永》

    (6) 探索

    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孟子·公孙丑上》

    求思之深。——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求古仁人之心。——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7) 责备,责求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8) 选择 。如:求牛(择牛以供祭祀);求偶(择求配偶)

    (9) 招来

    求善良。——《礼记·学记》

    (10) 贪求;贪婪

    不忮不求。——《诗·邶风·雄雉》

    (11) 通“逑”。聚合

    彼交匪敖,万福来求。——《诗·小雅·桑扈》

    (12) 通“赇”。贿赂

    阜其财求。——《国语·周语上》

    英文翻译

    seek; demand, request; beseech

    方言集汇

    ◎ 粤语:kau4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kiu2 [宝安腔] kiu2 [客英字典] kiu2 [台湾四县腔] kiu2 [东莞腔] kiu2 [陆丰腔] kiu3 [梅县腔] kiu2 [沙头角腔] kieu2 [海陆丰腔] kiu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八尤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zhī,zhì [zhi]
    部首: 518
    笔画: 8
    五笔: TDKG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OKR
    四角: 86800

    详细解释

    zhī

    动词

    (1) (会意。小篆字形,从口矢。 段玉裁:“识敏,故出于口者疾如矢也。”意思是:认识、知道的事物,可以脱口而出。本义:知道)

    (2) 同本义

    知,识也。——《玉篇》

    知汝远来应有意。——唐·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心徹为知。——《庄子·外物》

    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史记·留侯世家》

    不知何氏女。——《后汉书·列女传》

    (3) 又

    日知基所亡。

    汝亦知射。——宋· 欧阳修《归田录》

    不知几千里。——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知其不可而为之。——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4) 又如:知不到(不知道);知风(知道情况);知不道(不知道);知兵(通晓军事);知古今(识古通今);知足不辱(自知满足就不会招致羞辱);知命不忧(识天命者无忧虑)

    (5) 懂得,了解,理会

    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史记·李将军列传》

    食马者不知。——唐· 韩愈《杂说》

    (6) 又

    真不知马。

    人非生而知之者。——唐· 韩愈《师说》

    不知御。——明· 刘基《卖柑者言》

    知幸与不幸。——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7) 又如:知道眉高眼低(比喻懂事);知窍(能见机行事;知趣);知局(知趣);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知心着意(彼此了解,心意投合);知我(深切了解我);知好歹(明白道理,懂事);知情识趣(懂情意,善体贴);知高识底(说话、做事懂得掌握分寸)

    (8) 主持;管理

    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 越国之政。——《国语·越语上》

    夜开金殿看星河,宫女知更月明里。——王建《温泉宫行》

    (9) 又如:知更(主管更漏);知内外事(主持内政和外交事务);知客寮(寺院中的接待客);知印(主持用印);知贡举(唐宋时特派主持进士考试的大臣)

    (10) 识别;区别

    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淮南子》

    (11) 又如:知时达变(识时务,善变通);知人则哲(能识别人的贤愚善恶就聪明)

    (12) 赏识

    含愁更奏绿绮琴,调高弦绝无知音。——卢仝《有所思》

    (13) 又如:知爱(赏识喜爱);知器(赏识,器重);知遇(赏识;优待);知怜(赏识爱护);知重(赏识;看重)

    (14) 要好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楚辞·九歌》

    张胜相知。——《汉书·李广苏建传》

    (15) 又如:知慰(关心;抚慰);知契(知心投合)

    (16) 感到,感觉,察觉

    又损其生以资天下之人,而终不自知。——《吕氏春秋·情欲》

    识者固知。——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17) 参与

    高、 鲍将不纳君,而立公子 角,国子知之。——《左传·成公十七年》

    名词

    (1) 知识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论语·子罕》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2) 又如:求知欲;真知灼见;无知;通过努力学习,可以由无知转化为有知

    (3) 知觉

    草木有生而无知。——《荀子·王制》

    死而有知,有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唐· 韩愈《祭十二郎文》

    (4) 知己

    绝宾客之知。——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天涯占梦数,疑误有新知。——李商隐《凉思》

    (5) 又如:知心腹(亲信)

    (6) “智”的古字。智慧;才智

    故夫知效一官。——《庄子·逍遥游》

    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

    汝多知乎?——《列子·汤问》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荀子·劝学》

    大知而察。——清· 刘开《问说》

    (7) 又如:知力(才智能力);知士(才智之士)

    zhì

    (1) 古同“智”,智慧。

    英文翻译

    know, perceive, comprehend

    方言集汇

    ◎ 粤语:zi1 zi3
    ◎ 客家话:[陆丰腔] di1 [梅县腔] di1 [台湾四县腔] di1 zi1 [东莞腔] di1 [海陆丰腔] di1 zhi1 [宝安腔] di1 | zi5 [沙头角腔] di1 [客英字典] zhi1 di1 [客语拼音字汇] di1 ji1 zi1
    ◎ 潮州话:之埃1 多衣3 多衣1 , zai1(tsai) di3(tì) di1(ti)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五支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陟移支B開平聲開口三等支Bţĭetrie/t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