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辞

yǒng cí [ yong ci]
繁体 永辭
注音 ㄩㄥˇ ㄘˊ

词语释义

1.永别,永远诀别。 2.辞世,死亡。

词语解释

  1. 永别,永远诀别。

    汉 王褒 《九怀·陶壅》:“济江海兮蝉蜕,絶北梁兮永辞。”

  2. 辞世,死亡。

    晋 向秀 《思旧赋》:“悼 嵇生 之永辞兮,顾日影而弹琴。”

引证解释

⒈ 永别,永远诀别。

汉王褒《九怀·陶壅》:“济江海兮蝉蜕,絶北梁兮永辞。”

⒉ 辞世,死亡。

晋向秀《思旧赋》:“悼嵇生之永辞兮,顾日影而弹琴。”

永辞的网络释义

永辞

  • 【词目】永辞
  • 【示例】
  • 明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第五十回:“贼遂蔑理丧心,杀嫡立庶!婢子今与国人永辞,不复再至鲁国矣!”
  • 汉字详情

    yǒng [yong]
    部首: 108
    笔画: 5
    五笔: YNII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INE
    四角: 30902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象形。小篆字形,象水流曲曲折折的样子。本义:水流长)

    (2) 同本义

    永,水长也。象水巠理之长。——《说文》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诗·周南·汉广》。 毛传:“永,长。”

    (3) 泛指长。兼指时间和空间

    施于众长谓之永。——《方言一》

    不永所事。——《易·讼》

    日永星火。——《书·尧典》

    维以不永怀。——《诗·周南·卷耳》

    永矢弗谖。——《诗·卫风·考槃》

    且以永日。——《诗·唐风·山有枢》

    求永贞。——《周礼·大祝》

    永乃保之。——《仪礼·士冠礼》

    以永终誉。——《礼记·中庸》

    降年有永有不永。——《书·高宗彤日》

    斗南当日永,万物显光明。——《西游记》

    (4) 又如:永昼(长长的白天);永永(久远);永生(长生);永言(长言);永伤(长久忧伤悲痛);永思(长思,永怀);永夕(长夜);永日(长日,漫长的白天);永宅(长住永守);永安(长久稳固);永住(长住;长存);永命(长命);永巷(宫中长巷;长巷);永贞(长享正命);永宵(长夜);永逸(长久安逸);永岁(长寿);永路(长途,远路)

    动词

    (1) 游泳。“泳”的古字

    按:此“永”字,即潜行水中之“泳”字之初文。原从人在水中行,由文人做生意,故托以寄游泳之意…后人借用为长永,久而为借意所专,乃加水旁作“泳”以还其原。——高鸿缙《中国字例》

    (2) 延长

    资富能训,惟以永年。——《书·毕命》

    (3) 通“咏”。曼声。长吟,歌唱

    声依永,律和声。——《书·舜典》

    乐郊乐郊,谁之永号。——《诗·魏风·硕鼠》。郑笺:“永,歌也。”

    副词

    (1) 永久,永远

    匪报兮,永以为好也。——《诗·卫风》

    永奉陛下(永远伺候陛下)。——宋· 王谠《唐语林·雅量》

    与汝永别。——清· 林觉民《与妻书》

    人谋永福。

    保守也永旧。——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永别酒(死囚临刑前喝的酒);永怀(永远思念);永诀(长别,永不再见);永康(永久平安)

    英文翻译

    long, perpetual, eternal, forever

    方言集汇

    ◎ 粤语:wing5
    ◎ 客家话:[客英字典] jun3 jun1 [沙头角腔] jun1 [客语拼音字汇] yun1 yung1 [陆丰腔] jun3 [东莞腔] jun1 [宝安腔] jun1 [梅县腔] jun3 [海陆丰腔] run3 [台湾四县腔] jun3
    ◎ 潮州话:iong2[揭阳、潮阳]uêng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三十八梗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于憬庚三合上聲合口三等yengx/hwankĭwɐŋ
    [ci]
    部首: 712
    笔画: 13
    五笔: TDU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HRYTJ
    四角: 20641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本义:诉讼,打官司)

    (2) 同本义

    辞,讼也。——《说文》。按,分争辩讼谓之辞。

    善于辞案条教。——《后汉书·周纡传》。注:“辞案犹今案牍也。”

    皇帝请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书·吕刑》

    (3) 口供

    明清于单辞,无或私家于狱之两辞。——《书·吕刑》

    无情者不得尽其辞。——《礼记·大学》

    其次不辱辞令。——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辞布者。——《周礼·司市故书》。司农注:“辞布,辞讼泉物者也。”

    狱辞无谋故者。——方苞《狱中杂记》

    有诏即讯,辞服。——《汉书·赵君韩张两王传》

    使犯死者自春而穷其辞。——柳宗元《断刑论下》

    (4) 言辞;文辞

    安定辞。——《礼记·曲礼》。疏:“言语也。”

    不以文害辞。——《孟子》。注:“诗人所歌咏之辞。”

    辞也者,兼异实之名,以论一意也。——《荀子·正名》。注:“说事之言辞。”

    欲以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司马迁《报任安书》

    (5) 又

    其次不辱辞令。

    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6) 又如:辞色(言辞和容色);辞容(表情;面色);辞旨(言语或文章的主旨、含意)

    (7) 特指政令之词

    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三国志》 裴松之注引

    (8) 借口,口实

    君子疾夫舍日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论语·季氏》

    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资治通鉴》

    (9) 又如:辞头(说法;借口)

    (10) 中国古代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体裁,也叫赋,或辞赋并称

    且携所著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家书一箧托焉。——梁启超《谭嗣同传》

    (11) 又如:楚辞

    (12) 古体诗的一种 。如:木兰辞

    动词

    (1) 说讲

    使人辞于狐突。——《礼记·檀弓》。注:“告也。”

    无辞不相接也。——《礼记·表记》。注:“辞所以通情也。”

    无伤也,请辞于军。——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2) 辞别;告别

    朝辞白帝彩云间。—— 李白《早发白帝城》

    过北郭骚之门而辞。——《吕氏春秋·士节》。注:“辞者别也。”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北朝乐府《木兰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 又如:不辞而别;辞朝(进朝辞谢皇帝);辞世颂(遗书);辞年(辞岁。除夕之夜)

    (4) 推却不受

    以王父命辞父命。——《公羊传·哀公三年》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吕)蒙辞以军中多务。——《资治通鉴》

    (5) 又如:辞让(推让);辞不获命(辞谢推让而未获允许)

    (6) 审讯

    单于使 卫律召 武受辞。—— 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

    (7) 遣去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左传》

    辞八人者,而后王安之。——《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8) 解雇,免职 。如:他被张老板辞了;辞馆(辞去书塾的教职)

    英文翻译

    words, speech, expression, phrase

    方言集汇

    ◎ 粤语:ci4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