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

yǒng lè dà diǎn [yong le da dian]
繁体 永樂大典
注音 ㄩㄥˇ ㄌㄜˋ ㄉㄚˋ ㄉ一ㄢˇ

词语释义

永乐大典 Yǒnglè Dàdiǎn

(1)    中国大型类书。成于明永乐六年(1408),姚广孝、解缙等修撰。全书22937卷,约3.7亿字。采录宋元以前古籍七、八千种,按韵目分列单字,依单字辑入各项内容。元以前佚文秘籍多赖以保存。永乐大典正本毁于明亡之时,副本毁于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现遗存约800卷

Yongle Canon

词语解释

基本内容

[ Yongle Canon ] 中国大型类书。成于明永乐六年(1408),姚广孝、解缙等修撰。全书22937卷,约3.7亿字。采录宋元以前古籍七、八千种,按韵目分列单字,依单字辑入各项内容。元以前佚文秘籍多赖以保存。永乐大典正本毁于明亡之时,副本毁于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现遗存约800卷 《永乐大典》编撰于大明永乐年间,内阁首辅解缙总编的一部中国古典集大成的旷世大典,初名《文献大成》,是中国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全书22,937卷(目录占60卷),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显示了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光辉成就,但《永乐大典》除了正本尚未确定是否存在永陵外,永乐副本却惨遭浩劫,大多亡于战火,今存不到800卷。《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中国明代类书《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引证解释

永乐大典

  • 《永乐大典》编撰于明朝永乐年间,是由姚广孝以及内阁首辅解缙总编的一部中国古典集大成的旷世大典,初名《文献大成》,是中国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全书22,937卷,由二千名学者在1403年——1408年编成(目录占60卷),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显示了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光辉成就,但《永乐大典》除了正本尚未确定是否存在长陵外,永乐副本却惨遭浩劫,大多亡于战火,今仅存800余卷且散落于世界。《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中国明代类书《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

  • 《永乐大典》是一部类书,它编纂于明朝永乐年间,历时六年(1403-1408年)编修完成。它保存了14世纪以前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其他百科文献,与法国狄德罗编纂的百科全书和英国的《大英百科全书》相比,都要早300多年,堪称世界文化遗产的珍品,也是中国最著名的一部大型古代典籍。《永乐大典》的规模远远超过了前代编纂的所有类书,即使是清代编纂的规模最大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也只有1万卷、1亿6千万字,不到《永乐大典》的一半。《永乐大典》的规模更是西方同时代的典籍所望尘莫及的。

  • 《永乐大典》的外观非常精致恢弘,书衣用多层宣纸硬裱,最外面有一层黄绢连脑包过,显得格外庄重。书衣正面的左上方粘有一个长方形的书签,框内题“永乐大典”四字,字下方还有双行小字,说明这册书的卷数。书衣正面的右上方还粘有一个框,里面用墨笔题写一册所属的韵母,又题一字注明这一册是该韵母的第几本册子。

  • 《永乐大典》正本尚未确定是否存在永陵,但大典副本却惨遭浩劫,大多毁于火灾和战乱,也有相当一部分被后人以修书之名窃走,现今仅存800余卷且散落于世界。《永乐大典》内容包括经、史、子、集,涉及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

  • 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朱棣决心修一部巨著彰显国威,造福万代。宗旨是“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最初令解缙主持编纂(规模147人),一年后修成《文献大成》,但朱棣亲阅后甚为不满,钦点姚广孝担任监修 ,同时编纂队伍扩大到了2196人(累计达3000多人),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定稿,朱棣亲自作序并赐名《永乐大典》。全书于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抄写完毕。

  • 《永乐大典》的三亿七千万字,都是书手们用明代官用的楷书馆阁体一笔一画抄写出来的,无一错误。大典中所绘山川、名物、人物、城郭等形态逼真,器物也全用白描手法,精细工致,是古代书籍插图中的精品。如此精湛的画面,在中国历史艺术史中地位颇高。

永乐大典的国语词典

《永乐大典》是明朝永乐时编纂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文献汇编。。明朝成祖敕编,聚经史子集等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按韵编排成书,王圻《续文献通考》谓一万一千一百册,缪荃荪谓一万二千册,为四库全书编修前我国典籍之最大结集,惟迭经兵火,屡有散失,民国初年由翰林院移存教育部图书馆者,仅存六十册。

  据《明实录》的记载,《永乐大典》于公元1407年编成。全书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共装订成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这部综合性的大类书,其篇幅之大,搜罗之广,缮写与装璜之精美,在当时世界文化之林里,是无与伦比的。

  明成祖朱棣编修《大典》的目的,是通过它来笼络当时士大夫,使之为他所用,从而巩固和加强他的统治。因此,他对编辑这部大类书异常重视。公元1403年七月,朱棣就对翰林院侍读学士解缙等说:天下古今的事物,分散记载在各书,很不容易查看。希望立即组织儒士,编成一部像探囊取物那样考索方便、一查就得的大类书。搜集范围要广一些,“凡书契以来经史百家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都在其内。朱棣还特别叮嘱主编者,要“毋厌浩繁”!

  次年十一月,解缙等很快就将他们编成的书送呈朱棣,朱棣定书名为《文献大成》,还赏钞给解缙等一百四十七人。很显然,这个短时间编成的急就章,实在过于简略,并不符合朱棣原来的要求。因此,朱棣指示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重修,加派了他的亲信:太子少师姚广孝、刑部侍郎刘季篪和解缙三人做全书的监修,增加了正、副总裁的人选,还命令礼部简派中外官吏及四方宿学老儒有文学者来担任纂修,选派国子监及在外郡县学擅长书法的生员缮写;开馆子文渊阁,命光禄寺供给早晚膳食。参加这次编辑工作的前后多达三千余人。到永乐五年十一月,全书编成,朱棣定书名为《永乐大典》。

  《大典》共辑有当时古今图书七八千种,其中包括经史子集,以及释藏、道经、医药、戏剧、平话、工技、农艺等着作。收集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正如朱棣的序文里所说“纂集四库全书及购天下遗籍,上自古初,迄于当世,旁搜博采,汇集群书,着为奥典”,这的确是一个雄伟、浩繁的文化工程。


永乐大典的网络释义

  《永乐大典》修成后,因卷帙浩繁,未能刻版复印,仅以两种方式存在:其一,原稿;其二,正本。原稿价值在于珍藏,正本的价值在于使用。起初,《永乐大典》的原稿和正本都被贮存在南京文渊阁,为皇家专用书。

  永乐十九年(1421),明成祖移都北京,将《永乐大典》正本带到了北京,藏于皇宫文楼。

  从此,这部书的原稿和正本便迎来各自坎坷的命运。

  正统十四年(1449),南京文渊阁大火,《永乐大典》所据原稿付之一炬。

  过了一百多年,到明世宗执政时期,明世宗十分喜爱阅读《永乐大典》。嘉靖三十六年(1557),宫内大火,世宗连下三道谕旨一定要救出《永乐大典》,《大典》也因抢救及时,无一缺失。

  嘉靖四十一年(1562),明世宗以防再遇不测,任命徐阶、高拱、张居正等人负责《永乐大典》的重录工作,与永乐正本的格式、装帧完全一致,隆庆初年告成,称“嘉靖副本”,被放置在了皇史宬内。

  皇史宬始建于嘉靖十三年(1534)7月,历时两年建成,占地8460平方米,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档案馆,又称表章库。

  散佚

  《永乐大典》正本自编成后,一直深藏深宫,常人难以接触,自嘉靖副本重录完毕后,永乐正本便不知去向,正本不但未有一页存人间,嘉靖后几乎也找不到关于正本的任何记载,成为中国图书文化史上的一大悬案。

  关于《永乐大典》正本的下落众说纷纭,归纳有以下几种说法:

  1、毁于明万历年间的一场宫中大火

  明末学者方中履提出,“《永乐大典》藏于文楼,嘉靖中火,上亟命救得免,复命儒匠摹抄,隆庆元年始竟,万历中因三殿火,书遂亡。”

  2、毁于明亡之际

  最早是明史专家谈迁在《国榷》一书中称:“万历末,《永乐大典》不存,抑火失之耶?”明末清初大学者顾炎武也持此说,郭沫若在《重印永乐大典序》中说:“明亡之际,文渊阁被毁,正本可能毁于此时。”

  3、毁于清乾清宫大火

  最早由清末缪荃孙提出,依据是清雍正年间,嘉靖副本自皇史宬移藏翰林院,全祖望曾在翰林院阅读过嘉靖副本,发现副本有缺,于是便猜测正本下落:“乃知其正本尚在乾清宫中,顾莫能见者。……予尝欲奏之今上,发宫中正本以补足之而末遂之。”

  4、藏于皇史宬夹墙中

  皇史宬是明王朝的皇家档案库房,专门存放实录、圣训和玉牒等档案。东西墙厚3.5米,南北墙厚6.1米,因此有人推测永乐正本还藏在夹墙中。此观点以著名历史学家王仲莘先生为代表。他始终认为“正本没有亡毁,怀疑藏在皇史宬夹墙里。”

  5、随明世宗殉葬于永陵

  此说法近年影响甚大,先由张忱石先生开创,后有栾贵明先生力主其说。原因如下:一是明世宗厚爱《大典》。二是此书重抄完成时间与嘉靖帝之葬期有暗合处,三是从永陵的建筑特点来看,甚为宏伟,也有殉葬《大典》正本的可能性。

  年表

  正统十四年(1449年)南京文渊阁大火,《永乐大典》所据原稿付之一炬。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四月,宫中失火,奉天门及三大殿均被焚毁,收藏在南京文渊阁的《永乐大典》正本差点毁于大火。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明世宗令人抄写一本副本,召选书写、绘画生员109人,正式抄绘,耗时六年。隆庆元年(1567年)四月完工。

  明末清初:正本下落不明,疑毁于此时的战火。亦有可能藏于永陵。

  雍正年间:副本收藏在翰林院。

  乾隆三十八年(1772年):修《四库全书》,发现《永乐大典》缺失2422卷,有千余册不知所终。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四库全书纂修官黄寿龄私自将《永乐大典》六册,带回家中,途中失窃。乾隆帝指责说:“《永乐大典》,为世间未有之书!本不应该听纂修等携带外出!”下令严查,全城戒严。不久六册书在御河桥边被发现,失而复得。

  嘉庆十三年(1808年)纂修《全唐文》,大臣奉旨入阁参考《永乐大典》。

  道光年间纂修《大清一统志》,多参考《永乐大典》。

  光绪元年(1875年):不足五千册。

  光绪二十年(1894年):翁同和入翰林院查点,仅存八百余册。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团围攻东交民巷外国使馆,6月23日,位于英国使馆北邻的翰林院遭纵火,《永乐大典》几乎全部遭到焚毁,所余无几。翰林院内仅存六十四册被陆润庠运回府中。(有说永乐大典为八国联军烧毁,但此时八国联军刚刚登陆大沽,尚未进入北京)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六月十一日英使馆交回三百三十册大典。

  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成立,国务院批准将翰林院所存《大典》残本送归教育部,60册置于京师图书馆,4册置于教育部图书室展览。

  1920年,叶恭绰赴欧洲考察实业,在伦敦一间小古董铺里意外发现并购回《大典》卷一三九九一残本。

  1934年,馆藏《永乐大典》达93册。

  1951年:苏联列宁格勒大学将11册《永乐大典》归还中国。上海商务印书馆董事会将原藏商务印书馆所属东方图书馆的二十一册捐献出来。顾子刚捐赠三册,系北洋军阀徐世昌所有,周叔弢、赵元方、张季芗、郑广权、王富晋、陈李蔼如、赵玉林等先后各捐一册。

  1954年:苏联国立列宁图书馆赠还原藏日本满铁图书馆的《永乐大典》52册。

  1955年:德国莱比锡大学图书馆赠还中国3册。苏联科学院通过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移赠1册。

  1959年:收集《永乐大典》原本两百一十五册,加上副本、微缩胶片等,共七百三十卷,约占全书总卷数的3%。

  1965年,赵万里捐出所藏2册《永乐大典》。

  1983年:中国国家图书馆从山东入藏1册。

永乐大典造句

惟明季有刻本二十七卷,既多漏略,编次亦失伦类,今据以为本,而别采《永乐大典》所载,删其重复,补其遗缺,而厘为二十四卷云云。
唐代的《艺文类聚》《初学记》,宋代的《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明代的《永乐大典》,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
由《永乐大典》卷一九四二六站字韵引《析津志》载沈州东南四百里,即今辽宁凤城。
《永乐大典》是“包背装”,就是整个书皮是由一张纸包裹起来的,不像线装书那样好拆、也好复原。
《永乐大典》的编撰、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让华夏文明蜚声海外。
《灵岩寺宋贤题诗题名集拓》《永乐大典》抄本残页。
现存最早的版本是元刻本《宋提刑洗冤集录》;兰陵孙星衍元椠重刊本或称《岱南阁丛书》本;此外又有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

汉字详情

yǒng [yong]
部首: 108
笔画: 5
五笔: YNII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INE
四角: 30902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象形。小篆字形,象水流曲曲折折的样子。本义:水流长)

(2) 同本义

永,水长也。象水巠理之长。——《说文》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诗·周南·汉广》。 毛传:“永,长。”

(3) 泛指长。兼指时间和空间

施于众长谓之永。——《方言一》

不永所事。——《易·讼》

日永星火。——《书·尧典》

维以不永怀。——《诗·周南·卷耳》

永矢弗谖。——《诗·卫风·考槃》

且以永日。——《诗·唐风·山有枢》

求永贞。——《周礼·大祝》

永乃保之。——《仪礼·士冠礼》

以永终誉。——《礼记·中庸》

降年有永有不永。——《书·高宗彤日》

斗南当日永,万物显光明。——《西游记》

(4) 又如:永昼(长长的白天);永永(久远);永生(长生);永言(长言);永伤(长久忧伤悲痛);永思(长思,永怀);永夕(长夜);永日(长日,漫长的白天);永宅(长住永守);永安(长久稳固);永住(长住;长存);永命(长命);永巷(宫中长巷;长巷);永贞(长享正命);永宵(长夜);永逸(长久安逸);永岁(长寿);永路(长途,远路)

动词

(1) 游泳。“泳”的古字

按:此“永”字,即潜行水中之“泳”字之初文。原从人在水中行,由文人做生意,故托以寄游泳之意…后人借用为长永,久而为借意所专,乃加水旁作“泳”以还其原。——高鸿缙《中国字例》

(2) 延长

资富能训,惟以永年。——《书·毕命》

(3) 通“咏”。曼声。长吟,歌唱

声依永,律和声。——《书·舜典》

乐郊乐郊,谁之永号。——《诗·魏风·硕鼠》。郑笺:“永,歌也。”

副词

(1) 永久,永远

匪报兮,永以为好也。——《诗·卫风》

永奉陛下(永远伺候陛下)。——宋· 王谠《唐语林·雅量》

与汝永别。——清· 林觉民《与妻书》

人谋永福。

保守也永旧。——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永别酒(死囚临刑前喝的酒);永怀(永远思念);永诀(长别,永不再见);永康(永久平安)

英文翻译

long, perpetual, eternal, forever

方言集汇

◎ 粤语:wing5
◎ 客家话:[客英字典] jun3 jun1 [沙头角腔] jun1 [客语拼音字汇] yun1 yung1 [陆丰腔] jun3 [东莞腔] jun1 [宝安腔] jun1 [梅县腔] jun3 [海陆丰腔] run3 [台湾四县腔] jun3
◎ 潮州话:iong2[揭阳、潮阳]uêng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三十八梗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于憬庚三合上聲合口三等yengx/hwankĭwɐŋ
lè,yuè,lào [le,yue,lao]
部首: 103
笔画: 5
五笔: QII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HVD
四角: 72904

详细解释

动词

(1) 喜悦;愉快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并怡然自乐。——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君游海而乐之,奈臣有图国者何?——《韩非子·十过》

似与游者相乐。——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熙熙而乐。——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2) 又如:快乐(感到幸福或满意);乐嬉嬉(喜悦貌);乐悦(欢喜);乐笑(欢笑);乐胥(喜乐);乐哈哈(形容喜笑的样子);乐好(爱好);乐志(愉悦心志)乐心(心里快乐);乐利(快乐与利益);乐易(和乐平易);乐郊(乐土);乐处(快乐的所在)

(3) 安乐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魏风·硕鼠》

(4) 又如:乐欣(安乐欢欣);乐佚(悠闲安乐);乐安(安乐);乐郊(乐土。安乐幸福的地方);乐居(安乐的住所);乐国(安乐的地方)

(5) 乐于;安于

英雄乐业。——《资治通鉴》

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洪亮吉《治平篇》

亦乐生焉。——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6) 又

先生乐游。

(7) 又如:乐助(乐意助成);乐用(乐于用命);乐士(喜爱贤士);乐育(乐于教育、培养人才);乐业(乐于本业);乐愿(乐意,情愿);乐成(乐于成全)

(8) 感到快乐,享受

不知太守乐其乐也。(第一个“乐”。)——欧阳修《醉翁亭记》

(9) 笑 。如:乐得合不上嘴;乐眼(犹笑眼);乐哈哈(形容喜笑的样子)

名词

(1) 旧指“声色”。即歌舞和女色

今吴王淫于乐而忘其百姓。——《国语》

(2) 乐趣

此乐何极。——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山水之乐。——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3) 又

乐亦无穷也。

宴酣之乐

(4) 姓

(5) 另见 yuè

yuè

名词

(1) (象形。小篆字形。象鼓鼙木架形。本义:音乐)

(2) 同本义

乐,五声八音总名。象鼓鞞,木其虡也。——《说文》。按,五声八音相比而成乐。

乐者,天地之和也。夫乐者,先王之所以饰喜也。——《礼记·乐记》

伶伦作乐。——《礼记·世本》

二曰六乐,谓云咸韵夏濩武也。——《周礼·保氏》

以乐传教。——《吕氏春秋·慎行论》

(3) 又

和乐之本。

置酒设乐。——《汉书·李广苏建传》

乐将作,遂旁设一虚坐,置琵琶于其上。——宋· 王谠《唐语林·雅量》

乐作焉。——宋·  苏轼《石钟山记》

(4) 又如:《乐》之五声(指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五音);《乐记》(《礼记》中的篇名。简述了音乐起源及作用,是我国最早的音乐论著之一);乐官(古代管理音乐的官员或官署);乐节(音乐的节奏与节拍);乐德(指古代音乐教育中的中、和等六种品德);乐仪(有音乐相配合的礼仪)

(5) 乐器

乐既和奏。——《诗·小雅·宾之初筵》

太师抢乐,箕子拘囚。——司马贞《索隐述赞》

(6) 又如:乐悬(指钟、罄之类悬挂的打击乐器);乐品(乐器);乐歌(有乐器伴奏的唱歌)

(7) 乐工,精于音乐的人

乐具入奏。——《诗·小雅·楚茨》

齐人归女乐, 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 孔子行。——《论语》

(8) 又如:乐妇(歌妓);乐人(能歌善舞的艺人);乐女(古代女乐工)

(9) 姓

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后汉书·列女传》

动词

(1) 唱,用口发音乐音

比单而乐之。——《礼记》

(2) 奏乐

殿上酒九行,使相乐曲。——《辽史》

(3) 又如:乐钟(能发出音乐声响的自鸣钟);乐手(演奏音乐的人);乐生(奏乐歌舞的人员);乐童(奏乐的童子)

(4) 另见

lào

暂无详细释义

英文翻译

happy, glad; enjoyable; music

方言集汇

◎ 粤语:lok6 ngok6
◎ 潮州话:lak8 ghaoh8 lok8 ngau6

宋本广韵

dà,dài [da,dai]
部首: 308
笔画: 3
五笔: DDDD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K
四角: 40800

详细解释

dài

名词

(1) 见“大夫”、“大王”

(2) 用同“代”。世代

陵家历大为军将,世世从军为国征。——《敦煌变文集·李陵变文》

(3) 另见

形容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正面形,有手有脚。“大”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大”的字往往与人类或人事有关。本义:大小的“大”)

(2) 形容体积、面积、数量、力量、规模、程度等方面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

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古文大也,籀文介,改古文亦象人形。凡大人、大夫、太子、太君,皆尊词。——《说文》

遵彼大路兮。——《诗·郑风·遵大路》

大有。——《易》。释文:“大有,包容丰富之象。”

大报天而主日也。——《礼记·郊特牲》。

其朝践用两大尊。——《周礼·司尊彝》。司农注:“大,古之瓦尊。”

而祭大山之邑也。——《谷梁传·桓公元年》

然后会于大庙。——《礼记·祭统》。注:“始祖庙也。”

大,小大也。——《广韵》

奠高山大川。——《书·禹贡》

古田常上请爵禄而行之群臣,下大斗斛而施于百姓。——《韩非子·二柄》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列子·汤问》

忽一人大呼。——《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3) 又如:一只大口袋;山上的大白楼;大浸(大水);大美(大功德,大功业);大蔡(大龟);大泉(大钱)

(4) 年辈较长或排行第一的

大兄言办饭,大嫂言视马。——汉乐府《孤儿行》

诸葛恢大女适太尉 庾亮儿。——《世说新语·方正》

(5) 又如:大妇(长子之妻);大宗(宗法社会以嫡系长房为“大宗”;余子为小宗)

(6) 重要,重大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诸葛亮《出师表》

愿牢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资治通鉴》

(7) 又如:大头脑(主脑;主旨);大八丈(大人物);大柄(大权);大趣(大旨;主要的旨趣)

(8) 德高望重的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王年小而位大。——《世说新语·排调》

利见大人。——《易·乾》

(9) 又如:大操(高尚的操守);大贤(才德超群的人)

(10) 超过一般

陶公少有大志,家酷贫。——《世说新语·贤缓》

(11) 学识渊博的

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孟子·尽心上》

(12) 规模大

胡人大入塞。——《淮南子·人间训》

公子乃置酒大会宾客。——《史记·魏公子列传》

(13) 又如:大手术;大反攻

(14) 性质严重

欺君不忠,母病不孝,不忠不孝,其罪莫大。——《世说新语·政事》

(15) 尊称对方的事物 。敬语。如:大作;尊姓大名

(16) 用在时令、时间或节日前表示强调。如:大白天;大清早;大喜的日子

副词

(1) 达到很广范围或很高程度,大肆

约以连兵大举。——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此臣所课大患也。——宋· 苏轼《教战守》

(2) 又如:大长志气;大吃一惊;大大增加;大办农业

(3) 很,太,非常

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论语·雍也》

大谩,愿闻其要。——《庄子·天道》

告之以大古,教之以至顺。——《荀子·非十二子》

少年大骇。——《聊斋志异·促织》

门者答揖大喜奔出。——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又如:不大好;不大舒服;大肯(非常愿意)

(4) 经常 ——加“不大”则表示不经常 。如:不大吃面;不大回家

(5) 前天或后天的前一天或后一天 。如:大前天;大后天

名词

(1) 大人

刘道生日夕在事,大小殊快。——《世说新语·赏誉》

小大稽首。——《诗·小雅·楚茨》

(2) 大小

今年杀诸贼奴,当取金印如斗大。——《世说新语·尤悔》

(3) 〈方〉∶父亲 。如:俺大叫俺来上海看看你

(4) 〈方〉∶指伯父或叔父 。如:俺三大是个劳模

(5) 姓

动词

(1) 长大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世说新语·言语》

(2) 超过

亦无大大王。——《战国策·秦策二》

(3) 另见 dài

英文翻译

big, great, vast, large, high

方言集汇

◎ 粤语:daai6
◎ 客家话:[沙头角腔] tai5 [海陆丰腔] tai5 [梅县腔] tai3 [台湾四县腔] tai5 [客英字典] tai5 [宝安腔] tai3 [客语拼音字汇] tai4 [陆丰腔] tai6 tai5 [东莞腔] tai5
◎ 潮州话:dai6 dua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十四泰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徒蓋泰開去聲開口一等dʰɑidad/day
diǎn [dian]
部首: 201
笔画: 8
五笔: MAWU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TBC
四角: 55801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册”字,下面是大。本义:重要的文献、典籍)

(2) 同本义

典,五帝之书也…庄都说,典,大册也。——《说文》。按,谓从册,从大,古文从古文册。

典,经也。——《尔雅·释言》

不可为典要。——《易·系辞》

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左传·昭公十二年》

司晋之典籍。——《左传·昭公十五年》

不远而复,先典攸高(重贵)。——丘迟《与陈伯之书》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后汉书·张衡传》

(3) 又如:药典;字典;释典(佛经);法典;佛典;引经据典;典志(记载政典的文籍);典坟(《三坟》和《五典》的省称。都是上古的典籍)

(4) 常道,准则 。如:典型(常刑;常规);常典(常法);典要(不变的标准);典式(典范,法式)

(5) 法律;法规

掌建邦之三典,轻典、中典、重典也。——《周礼·大司寇》

(6) 又如:典例(可依为准则的成例);典常(常法,常规);典诰(古代文体名。典指常法;诰指诏令)

(7) 典礼,仪节 。如:盛典;开国大典;庆典(庆祝典礼);典重涂山(比喻典礼重要,规模宏大。相传涂山是夏禹娶涂山氏及会见诸侯的地方)

(8) 典故。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 。如:语出何典;典实(典故,史实);典证(出典和依据)

(9) 典章,法令制度。又称“典度” 。如:典则(典章法则);典册(记载典章制度等的重要册籍);典律(典章律令)

动词

(1) 主持;主管

命汝典乐。——《书·尧典》

或时下愚而千金,顽鲁而典城。——《论衡·命禄》

专典机密。——《三国志·吴仪传》

(2) 又如:典御(掌管统治);典诠(主持选拔);典守(主管、保管;看守);典历(掌管;经历)

(3) 抵押,旧时一方把土地或房屋等押给另一方使用,换取一笔钱,不付利息,议定年限,到期还款,收回原物

朝回日日典春衣。——杜甫《曲江二首》

民间质典,利息重者至五、七分。——《金史·百官志》

(4) 又如:典东西;典地,典田(典当田地);典衣(典押衣服);典身钱(卖身钱)

形容词

庄重高雅。指文章、言辞有典据,高雅而不浅俗 。如:典畅(典雅通畅);典则俊雅(典雅庄重);典辞(典雅的文辞);典藻(典丽华藻)

英文翻译

law, canon; documentation; classic, scripture

方言集汇

◎ 粤语:din2
◎ 客家话:[沙头角腔] dien3 [东莞腔] den3 [客英字典] dien3 [宝安腔] den3 [梅县腔] dien3 [海陆丰腔] dien3 [客语拼音字汇] dian3 [台湾四县腔] dien3 [陆丰腔] tian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二十七銑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多殄先開上聲開口四等tenx/teentʰi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