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肿

shuǐ zhǒng [shui zhong]
繁体 水腫
注音 ㄕㄨㄟˇ ㄓㄨㄥˇ
词性 名词

词语释义

水肿 shuǐzhǒng

(1) 细胞间因液体积聚而引发的局部或全身性的肿胀

edema; oedema

词语解释

  1. 细胞间因液体积聚而引发的局部或全身性的肿胀。

    《后汉书·律历志下》“丈二尺五寸六分” 南朝 梁 刘昭 注:“大雪,晷长一丈二尺四分。当至不至,温气泄,夏蝗虫生,大水,多病少气、五疸、水肿。”《朱子语类》卷七二:“药中用商陆治水肿。” 周作人 《知堂回想录·父亲的病(中)》:“不过于实际毫无用处,结果与‘水肿’的服用‘败鼓皮丸’一样。”参见“ 水病 ”。

引证解释

⒈ 细胞间因液体积聚而引发的局部或全身性的肿胀。参见“水病”。

《后汉书·律历志下》“丈二尺五寸六分” 南朝梁刘昭注:“大雪,晷长一丈二尺四分。当至不至,温气泄,夏蝗虫生,大水,多病少气、五疸、水肿。”
《朱子语类》卷七二:“药中用商陆治水肿。”
周作人《知堂回想录·父亲的病(中)》:“不过于实际毫无用处,结果与‘水肿’的服用‘败鼓皮丸’一样。”

水肿的国语词典

因液体在身体的细胞组织中发生异常的积聚现象,而引起全身或局部的肿胀症状。通常心脏病、肾脏病患者会引起水肿症状。

水肿的网络释义

水肿 科普中国

  • 组织间隙过量的体液潴留称为水肿(edema),通常指皮肤及皮下组织液体潴留,体腔内体液增多则称积液。根据分布范围,水肿可表现为局部性或全身性,全身性水肿时往往同时有浆膜腔积液,如腹水、胸腔积液和心包腔积液。全身性水肿主要有心源性水肿、肾源性水肿、肝源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黏液性水肿、特发性水肿、药源性水肿、老年性水肿等。根据水肿的程度可分为轻、中、重度水肿,轻度水肿仅见于眼睑、眶下软组织,胫骨前、踝部的皮下组织,指压后可见组织轻度凹陷,体重可增加5%左右。中度:全身疏松组织均有可见性水肿,指压后可出现明显的或较深的组织凹陷,平复缓慢。重度:全身组织严重水肿,身体低垂部皮肤紧张发亮,甚至可有液体渗出,有时可伴有胸腔、腹腔、鞘膜腔积液。
  • 水肿造句

    主要表现为患肢水肿,肤冷,全身畏寒,舌淡,苔白润或白腻,脉沉弱等。
    水肿、高血压、慢性肾炎患者可作为食疗饮料。
    颈部淋巴结,纵隔淋巴结和肠余膜淋巴结极度增大,水肿,罕见性充血。
    结果光镜观察粘液细胞水肿且凋亡增加,电镜观察除见有凋亡细胞、凋亡小体外,粘液细胞还出现微绒毛丢失、粘液颗粒减少、细胞内出现多少不等的空泡等改变。
    结论视网膜细胞间水肿与玻璃体收缩有相关性,玻璃体胶原的相互交连并导致支架稳定性的破坏是其主要原因。
    分离菌制成油佐剂灭活菌能有效预防猪群再次暴发仔猪水肿病。
    还有一位得了水肿病,为了自我治愈,将粪便涂抹全身并躺在集市上。
    泵可有效促进下肢长管状骨术后水肿消除。
    神经毡中可见树突和轴突不同程度水肿,尤其是树突呈现极度扩张形成不规则的“气球”,其中含有许多大小不等的薄膜空泡。
    应用技术原理,研究建立了仔猪水肿病检测方法。
    接诊的耳鼻喉科医生倪平敏仔细检查后发现,老人咽部充血,左侧前弓及悬雍垂水肿,左侧咽侧壁肿胀,咽腔被堵塞了三分之二。
    谷类中的薏仁、红豆、绿豆等有利水之功效,亦可帮助水肿型肥胖者代谢水分。
    坏死性仓皮炎以育牛场的阉牛和公牛中所出现的仓皮外翻性肿胀,水肿和坏死为特征。
    薏米是最能去湿气的食物,可以治湿痹,利肠胃,消水肿,健脾益胃,久服轻身益气。
    经综合诊断确证,某集约化猪场流行着仔猪大肠杆菌水肿病。
    脾虚病情比较繁杂,主要有呕吐、泄泻、水肿、出血、经闭、带下、四肢逆冷、多涎等临床表现。
    主治水肿,脚气,小便不利,脾虚泄泻,湿痹拘挛,肺痈,肠痈;扁平疣。
    当年谷文昌和村民一起劳动,一起喝地瓜汤,原本就有胃病、肺病的他,得了水肿病,痛得在床上打滚。
    流体静力性肺水肿常趋向于肺门及重力性分布,但这些表现并不总是可见。
    赤小豆甘酸咸冷,功能下水肿利小便,解热毒散恶血,而鲤鱼亦能利水消肿,两者同煮,利水作用更强。

    汉字详情

    shuǐ [shui]
    部首: 434
    笔画: 4
    五笔: IIII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E
    四角: 12900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中间像水脉,两旁似流水。“水”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水的字,或表示江河或水利名称,或表示水的流动,或水的性质状态。本义:以雨的形式从云端降下的液体,无色无味且透明,形成河流、湖泊和海洋,分子式为 H 2 O,是一切生物体的主要成分)

    (2) 同本义

    水,准也。——《说文》

    水,准也。准,平也。天下莫平于水。——《释名》

    积阴之寒气为水。——《淮南子·天文》

    五行一曰水。——《书·洪范》

    凡平原出水为大水。——《左传·桓公元年》

    水曰清滌。——《礼记·曲礼》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3) 又如:水铫(烧水用的小型器具);水头儿(风波);水湿(水气;潮气);水蛊病(水臌病);水中丞(砚台旁边用来贮水磨墨的小水盂);水落归槽(比喻心里踏实安定);水喷桃花(比喻脸色好看);水镜先生(指三国时的司马徽,清明如水和镜);水陆杂陈(水陆毕陈。山珍海味一齐陈列出来);水廓(傍水之城廓);水涡(水中漩涡);水馆(临水的馆舍或驿站)

    (4) 特指河流

    在水之湄。——《诗·秦风·蒹葭》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5) 又如:水口(渡口);水汊(河的支流);水志(记载河道水系的书籍);水牒(指记述河道水系的文献);水谷(山间河沟);水尾(江河的末端);水老鼠(专在船上偷窃的贼);水事(关于江河水利的事宜);水禁(有关河川方面的禁令);水会(河流汇合处)

    (6) 泛指一切水域

    水府幽深,寡人暗昧,夫子不远千里,将有为乎?——唐· 李朝威《柳毅传》

    刘备、周瑜水陆并进。——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7) 又如:水陆(佛教中的水陆道场);水泊(湖泽);水居(居住于水乡);水隍(水沟);水王(海的别称);水伯(传说中的水神;大河流);水宿(水上宿夜;水中住宿);水脉(水路,地下的伏流);水潦(因雨水过多而积在田地里的水或流于地面的水)

    (8) 汁、液的通称 。如:水礼(果饵等礼物);水果糖(掺用果汁制成的糖果);墨水;口水;泪水;药水;汽水

    (9) 大水;水灾

    故尧 禹有九年之水, 汤有七年之旱。—— 汉· 晁错《论贵粟疏》

    曰:天地有法乎?曰:水旱疾疫,即天地调剂之法也。——清· 洪亮吉《治平篇》

    (10) 又如:水备(防止水患的设施);水墉(防洪墙)

    (11) 星名 。如:水宿(星座名。古代天文学家对北方列星七宿的总称)

    (12) 官名 。如:水虞(古代官名。掌管川泽的政令);水官(掌管治水、征收鱼税的官)

    (13) 货币中银的含量。银子的成色,转为货币兑换贴补金及汇费之称 。如:贴水;扣水;汇水;水丝(成色低劣的银子)

    (14) 五行之一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书·洪范》

    (15) 水生动植物 。如: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

    (16) 旧指尼姑和娼妓的痛苦生活境遇 。如:水局(旧指妓院娼家);水客(跑码头的商人,也指人贩子)

    (17) 额外收入或附加费用。又“发水”就是“发财”

    (18) 指水军

    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19) 水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居住在贵州省

    (20) 姓

    动词

    (1) 泅水,游泳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2) 又如:水式(指游水的技能);水行(谓游水);水事(指驾船、泅水之类的事情)

    (3) 哄诱探询 。如:连水带拍,把他问的三心二意

    (4) 用水测平

    匠人建国,水地以县。——《周礼》

    (5) 〈方〉∶不成功,败了

    我这个月,水啦。——《伐木人传》

    形容词

    〈方〉∶马虎的,不负责任的

    这个办事的太水了!事情没办妥,还损坏了一辆车子。——《常用东北方言词浅释》

    英文翻译

    water, liquid, lot5on, juice

    方言集汇

    ◎ 粤语:seoi2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sui3 [梅县腔] shui3 [沙头角腔] sui3 [客语拼音字汇] sui3 [陆丰腔] sui3 [东莞腔] sui3 [宝安腔] sui3 [客英字典] sui3 [海陆丰腔] sui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五旨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式軌脂B合上聲合口三等脂Bsjyix/sjwyyɕwi
    zhǒng [zhong]
    部首: 444
    笔画: 8
    五笔: EKHH
    五行:
    仓颉: BL
    四角: 75206

    详细解释

    名词

    (形声。从肉,中(重)声。本义:痈) 同本义

    肿,痈也。——《说文》

    肉暴长曰肿。——《论衡·状留》

    肿疡。——《周礼·疡医》。注:“痈而上创者。”

    郁处头,则为肿为风。——《吕氏春秋·尽数》

    疡医掌肿疡。——《周礼·天官》。郑玄注:“肿疡,痈而上生疮者”

    动词

    (1) 浮胀;肿胀

    看那店主人,打的半边脸都肿了,半日挣扎不起。——《水浒传》

    (2) 又如:肿泄(病名。腹泻及手足浮肿);肿哙(虚肿);肿疡(痈;毒疮);肿病(病名。即水肿。通称浮肿)

    英文翻译

    swell; swollen; swelling

    方言集汇

    ◎ 粤语:zung2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