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波不惊

shuǐ bō bù jīng [shui bo bu jing]

词语释义

原意为水上没有泛起波纹,没有惊起一点波浪。常用来形容人遇事镇定,心理素质好。

汉字详情

shuǐ [shui]
部首: 434
笔画: 4
五笔: IIII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E
四角: 12900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中间像水脉,两旁似流水。“水”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水的字,或表示江河或水利名称,或表示水的流动,或水的性质状态。本义:以雨的形式从云端降下的液体,无色无味且透明,形成河流、湖泊和海洋,分子式为 H 2 O,是一切生物体的主要成分)

(2) 同本义

水,准也。——《说文》

水,准也。准,平也。天下莫平于水。——《释名》

积阴之寒气为水。——《淮南子·天文》

五行一曰水。——《书·洪范》

凡平原出水为大水。——《左传·桓公元年》

水曰清滌。——《礼记·曲礼》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3) 又如:水铫(烧水用的小型器具);水头儿(风波);水湿(水气;潮气);水蛊病(水臌病);水中丞(砚台旁边用来贮水磨墨的小水盂);水落归槽(比喻心里踏实安定);水喷桃花(比喻脸色好看);水镜先生(指三国时的司马徽,清明如水和镜);水陆杂陈(水陆毕陈。山珍海味一齐陈列出来);水廓(傍水之城廓);水涡(水中漩涡);水馆(临水的馆舍或驿站)

(4) 特指河流

在水之湄。——《诗·秦风·蒹葭》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5) 又如:水口(渡口);水汊(河的支流);水志(记载河道水系的书籍);水牒(指记述河道水系的文献);水谷(山间河沟);水尾(江河的末端);水老鼠(专在船上偷窃的贼);水事(关于江河水利的事宜);水禁(有关河川方面的禁令);水会(河流汇合处)

(6) 泛指一切水域

水府幽深,寡人暗昧,夫子不远千里,将有为乎?——唐· 李朝威《柳毅传》

刘备、周瑜水陆并进。——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7) 又如:水陆(佛教中的水陆道场);水泊(湖泽);水居(居住于水乡);水隍(水沟);水王(海的别称);水伯(传说中的水神;大河流);水宿(水上宿夜;水中住宿);水脉(水路,地下的伏流);水潦(因雨水过多而积在田地里的水或流于地面的水)

(8) 汁、液的通称 。如:水礼(果饵等礼物);水果糖(掺用果汁制成的糖果);墨水;口水;泪水;药水;汽水

(9) 大水;水灾

故尧 禹有九年之水, 汤有七年之旱。—— 汉· 晁错《论贵粟疏》

曰:天地有法乎?曰:水旱疾疫,即天地调剂之法也。——清· 洪亮吉《治平篇》

(10) 又如:水备(防止水患的设施);水墉(防洪墙)

(11) 星名 。如:水宿(星座名。古代天文学家对北方列星七宿的总称)

(12) 官名 。如:水虞(古代官名。掌管川泽的政令);水官(掌管治水、征收鱼税的官)

(13) 货币中银的含量。银子的成色,转为货币兑换贴补金及汇费之称 。如:贴水;扣水;汇水;水丝(成色低劣的银子)

(14) 五行之一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书·洪范》

(15) 水生动植物 。如: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

(16) 旧指尼姑和娼妓的痛苦生活境遇 。如:水局(旧指妓院娼家);水客(跑码头的商人,也指人贩子)

(17) 额外收入或附加费用。又“发水”就是“发财”

(18) 指水军

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19) 水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居住在贵州省

(20) 姓

动词

(1) 泅水,游泳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2) 又如:水式(指游水的技能);水行(谓游水);水事(指驾船、泅水之类的事情)

(3) 哄诱探询 。如:连水带拍,把他问的三心二意

(4) 用水测平

匠人建国,水地以县。——《周礼》

(5) 〈方〉∶不成功,败了

我这个月,水啦。——《伐木人传》

形容词

〈方〉∶马虎的,不负责任的

这个办事的太水了!事情没办妥,还损坏了一辆车子。——《常用东北方言词浅释》

英文翻译

water, liquid, lot5on, juice

方言集汇

◎ 粤语:seoi2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sui3 [梅县腔] shui3 [沙头角腔] sui3 [客语拼音字汇] sui3 [陆丰腔] sui3 [东莞腔] sui3 [宝安腔] sui3 [客英字典] sui3 [海陆丰腔] sui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五旨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式軌脂B合上聲合口三等脂Bsjyix/sjwyyɕwi
[bo]
部首: 331
笔画: 8
五笔: IHC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EDHE
四角: 3414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水,皮声。本义:波浪,水自身涌动而成波动的水面)

(2) 同本义

波,水涌流也。——《说文》

规有摩而水有波。——《韩非子·八说》

起波涛。——《淮南子·人间》。注:“波者,涌起。”

河渭为之波荡。—— 张衡《西京赋》

扬素波而挥连珠兮。——《文选·王褒·洞箫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苏轼《赤壁赋》

洪波涌起。——《乐府诗集·曹操·步出夏门行》

(3) 又如:波磔(向右下捺的一笔叫磔,波浪形的叫波磔);波查(苦难;折磨);波平如镜(水面平静如镜);波臣为虐(指水灾);波骇(水波激烈动荡。引申为受到震撼);波峭(指岩石或屋宇的曲折峻峭。后用以形容人物的威仪俊伟有风致)

(4) 涌流的水;流水

长桥卧波。——唐· 杜牧《阿房宫赋》

(5) 又如:波路(水路;航路);波流(水流;支流);波神(水神)

(6) 风波。比喻事情的意外变化 。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轩然大波

(7) 目光流转;流转的目光

目流睇而横波。——傅毅《舞赋》

(8) 又如:眼波(形容流动如水波的眼睛);秋波(比喻美女的眼睛);波俏(俏丽)

动词

(1) 激荡,起水波

洞庭波兮木叶下。——《楚辞·九歌·湘夫人》

(2) 又如:波腾(波浪涌起的样子。多比喻众议激烈);波靡(随波起伏,顺风而倒);波荡

(3) 波及,推而及之。扩散 。又如:波及无辜(牵连到无罪的人);波累(连累;牵累);波害(扩散其害);波扰(波动烦扰)

(4) 奔;逃跑

各自波逃,信脚而走。——敦煌本《张义潮变文》

(5) 又如:波波(劳苦奔波的样子);波波碌碌(奔走忙碌的样子);波逃(逃跑)

英文翻译

waves, breakers; undulations

方言集汇

◎ 粤语:bo1
◎ 客家话:[梅县腔] bo1 bo5 [宝安腔] bo1 [东莞腔] bo1 [台湾四县腔] bo1 [客语拼音字汇] bo1 [海陆丰腔] bo1 [客英字典] bo1 [沙头角腔] bo1 [陆丰腔] bi1 bo1
◎ 潮州话:bo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八戈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博禾戈一合平聲合口一等puapuɑ
[bu]
部首: 105
笔画: 4
五笔: GII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MF
四角: 10900

详细解释

副词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事(不好的事情)(4)两者中既非这个也非那个 。如:不男不女;不明不白;不知不觉

(5) 无须前面的先决条件而出现后面的行为和状态 。如:不问而知;不寒而栗;不翼而飞

(6) 作为虚词,表示缺乏或忽视某种行动 。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7) 用在叠用的相同的词之间,前面常加“什么”,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 。如:道理不道理,他一点都不往心里去

(8)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不以累臣衅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9) 又如:不客气,不客气;不谢,不谢

(10) 用在动词后,表示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或目的 。如:我呆不下去了;吃不了;办不到

(11) 单用,表示否定对方的话或提问 。如:他知道吧?不,他不知道;别提那件事。不,我要提

(12) 用在句末,构成问句 。如:不知小何在家不?;奶奶说的对不?

古词

同“否”(fǒu)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唐·韩愈《师说》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助词

(1) 用来加强语气。如:好不吓人;不几(岂不是)(2) 用来调整音节

徒御不惊,大庖不盈。——《诗·小雅》。毛传:“不惊,惊也;不盈,盈也。”

形容词

(1) 通“丕”()。大

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诗·周颂·清庙》

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管子·侈靡》

道其本,至也。至不至无。——《管子·心术》

(2) 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英文翻译

no, not; un-; negative prefix

方言集汇

◎ 粤语:bat1 fau2
◎ 客家话:[宝安腔] but7 [梅县腔] but7 [东莞腔] but7 [客英字典] but7 [陆丰腔] but7 [沙头角腔] but7 [台湾四县腔] but7 [海陆丰腔] but7 [客语拼音字汇] bud5
◎ 潮州话:bug4 (puk 旧时:put) houn2(hóuⁿ)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八尤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甫鳩平聲開口三等pĭəupiu/piou
jīng [jing]
部首: 339
笔画: 11
五笔: NYIY
五行:
仓颉: PYRF
四角: 90096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马,敬声。本义:马受惊)

(2) 同本义

驚,马骇也。——《说文》

襄子至桥而马惊。——《战国策·赵策一》

(3) 又如:惊嘶(马受惊而嘶叫);惊尘(车马疾驶所扬起的尘土);惊镳(惊马)

(4) 惊动;震惊

宫庭震惊。——《楚辞·招魂》

其生若惊。——《吕氏春秋·慎大》

震惊百里。——《易·震卦》。郑注:“惊之言警戒也。”

皆惊忙。——《乐府诗集·木兰诗》

月出惊山鸟。——唐· 王维《鸟鸣涧》

惊问信之。——明· 魏禧《大铁椎传》

惊为生人。——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5) 又如:惊唬(惊动,吓唬);惊耍(用惊吓的办法开玩笑;耍笑);惊闺(惊闺叶。货郎为招徕顾客而使用的一种手摇响器)

(6) 动

波澜不惊。——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7) 惊慌,恐惧

秦王惊,自引而起。——《战国策·燕策》

闻人声亦惊起。——苏轼《石钟山记》

(8) 又如:惊恍(惊慌,害怕);惊怖(惊慌恐怖,惊吓);惊报(灾祸的先兆);惊疑(惊慌疑惑);惊嘬嘬(非常提心、害怕的样子);惊怖惕息(战战兢兢,恐惧不安的样子)

(9) 惊讶;惊奇。如:惊厄(惊险;惊困);惊诧(惊讶诧异);惊乍(惊恐不安);惊悼(惊异痛伤)

(10) 纷乱

莫敢直言,其生若惊。——《吕氏春秋》

细尘障路起,惊花乱眼飘。——北周· 庾信《侠客行》

英文翻译

frighten, surprise, startle

方言集汇

◎ 粤语:ging1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