毡包
词语释义
毡包
(1) 毡房;我国北部少数民族居住的篷帐
(2) 毡制的包儿
词语解释
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篷帐。古代文献中多称穹庐、毡帐(旃帐)。今 蒙古 族居住区称“蒙古包”。一般为圆形,多用条木结成网壁与伞形顶,上盖毛毡,用绳索勒住,顶中央有圆形天窗,易拆装,便游牧。
兽毛编织的或用毛毡缝制的包,外出时用来盛放衣物。
《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绢衫毡包,极其华整。”《儒林外史》第二二回:“当下叫了两乘轿子,两人坐了,两个长随跟着--一个抱着毡包--一直来到河下。”《红楼梦》第八七回:“ 雪雁 走去,将一包小毛衣裳抱来,打开毡包,给 黛玉 自拣。”
引证解释
⒈ 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篷帐。古代文献中多称穹庐、毡帐(旃帐)。今蒙古族居住区称“蒙古包”。一般为圆形,多用条木结成网壁与伞形顶,上盖毛毡,用绳索勒住,顶中央有圆形天窗,易拆装,便游牧。
⒉ 兽毛编织的或用毛毡缝制的包,外出时用来盛放衣物。
引《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绢衫毡包,极其华整。”
《儒林外史》第二二回:“当下叫了两乘轿子,两人坐了,两个长随跟着--一个抱着毡包--一直来到河下。”
《红楼梦》第八七回:“雪雁走去,将一包小毛衣裳抱来,打开毡包,给黛玉自拣。”
毡包的国语词典
中亚游牧民族用以居住的帐篷。以木条支撑,上覆兽皮、手织品等,顶部中央有圆形天窗,易于拆装。
毡包的网络释义
毡包
毡包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毛,占声。本义:加工羊毛或其他动物毛而成的块片状材料) 同本义
氈,撚毛也。——《说文》
共其毳毛为毡,以待邦事。——《周礼·天官·掌皮》
(2) 又如:毡单(毡垫);毡布(指毛织成的布);毡车(以毛毡为篷的车子);毡衫(毡制的衣衫);毡屋(即毡帐);毡席(毡制的铺垫用具);毡帽(毡制的帽子);毡毯(毛毡制成的毯子)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小篆字形,外边是“勹”。中间是个“巳”(
)字,“象子未成形”。“勹”就是“包”的本字。本义:裹)(2) 用纸、布等裹东西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诗·召南·野有死麕》
草木渐包。——《书·禹贡》
包有鱼。——《易·姤》
包之以虎皮。——《礼记·乐记》
(3) 又如:纸包不住火;包缠(包裹缠绕)
(4) 包含,包容。里面含有
举一滴可包陵谷。——唐· 李朝威《柳毅传》
皆包在诸谷中。——宋· 沈括《梦溪笔谈》
(5) 又如:把小费包在内;包函(包有,含有);包吞(包含);包荒(掩饰;遮盖;原谅,宽容)
(6) 包围。四面围住
河水分流,包山而过。——《水经注·河水》
(7) 又如:包络(包围环绕)
(8) 保证,担保
包你没事。——萧德祥《杀狗劝夫》
(9) 又如:包换;包退;包赔;包管(保证;保险;保单);包票
(10) 约定专用
烂倾新酿酒,包载下江船。——梅尧臣《村豪诗》
(11) 又如:全包(全部占有);包饭;包厢;包程;包机
(12) 承担,即答应负责办好 。如:包销;包办;包产;包工;包医;包教
(13) 镀上一层 。如:包金;包银
(14) 做 。如:包饺子
名词
(1) 装东西的袋子 。如:书包;旅行包;行李包
(2) 包裹起来的东西 。如:药包;邮包;包复(包袱。用布包起来的包裹)
(3) 因碰撞而引起的肿块 。如:脑门儿上碰了个包;脚上起了个包
(4) 一种带馅的蒸熟的食物 。如:菜包;汤包
(5) 毡制的圆顶帐篷 。如:蒙古包
(6) 姓
量词
(1) 包装好的一堆单件
五官掾献橘数包。——《后汉书·杨由传》
(2) 又如:一包香烟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bau1 [台湾四县腔] bau1 [客英字典] bau1 [陆丰腔] bau1 [客语拼音字汇] bau1 [东莞腔] bau1 [沙头角腔] bau1 [宝安腔] bau1 [海陆丰腔] bau1
◎ 潮州话:bau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包 | 布交 | 幫 | 肴 | 平聲 | 肴 | 開口二等 | 效 | 肴 | pau | prau/pea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