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遇

shū yù [ shu yu]
注音 ㄕㄨ ㄩˋ

词语释义

特别的恩遇。多指帝王的恩宠、信任: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词语解释

  1. 特别的知遇。多指帝王的恩宠、信任。

    三国 蜀 诸葛亮 《前出师表》:“侍卫之臣不懈於内,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於陛下也。” 宋 苏轼 《谢失察妖贼表》:“臣早蒙殊遇,擢领大邦。” 明 吴承恩 《元寿颂》:“ 承恩 蒙公殊遇,垂二十年。”京剧《渡阴平》第九场:“臣父子蒙先帝厚恩,陛下殊遇,虽肝脑涂地不能补报。”

引证解释

⒈ 特别的知遇。多指帝王的恩宠、信任。

三国蜀诸葛亮《前出师表》:“侍卫之臣不懈於内,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於陛下也。”
宋苏轼《谢失察妖贼表》:“臣早蒙殊遇,擢领大邦。”
明吴承恩《元寿颂》:“承恩蒙公殊遇,垂二十年。”
京剧《渡阴平》第九场:“臣父子蒙先帝厚恩,陛下殊遇,虽肝脑涂地不能补报。”

殊遇的国语词典

特殊的宠遇。

殊遇的网络释义

殊遇

  • 殊遇,汉语词语,
  • 拼音为shū yù,
  • 释义:指特别的知遇。多指帝王的恩宠、信任。
  • 殊遇造句

    其他在场记者面面相觑,不知他送了什么东西,才得到这种殊遇。
    对于先辈们,他生起一种殊遇之情。
    皇上又加授右屯卫大将军,家父对皇上的殊遇可谓是肝脑涂地,在所不辞。
    然侍卫之臣不懈於内,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
    今吾幸以凡庸,滥蒙殊遇,固其穷困,非慕名也。
    呃,听调不听宣,大隋朝只有北平王罗艺一人有此殊遇啊!不过,嘿嘿,小王想要的是皇帝宝座。
    这三个人平时能见上一个就不容易了,更不用说是特别等候在此,一齐会见,可以说以前从未有人得到过如此殊遇。
    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风因得竹若殊遇,水不在山无激流。

    汉字详情

    shū [shu]
    部首: 406
    笔画: 10
    五笔: GQRI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
    仓颉: MNHJD
    四角: 1529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歺( è),朱声。小篆字形。攴,分解后剩下的骨头。隶变为“歹”。本义:斩首,断其首身而死)

    (2) 同本义

    殊,死也。——《说文》。汉令曰:蛮夷长有罪当殊之。

    其赦天下殊死以下。——《汉书·高帝纪》。注:“斩刑也。”

    今世殊死者相枕也。——《庄子·在宥》

    (3) 引申为死

    太子即自刭,不殊。——《史记·淮南王刘安列传》

    (4) 又如:不殊(不死)

    (5) 断绝

    殊,断也。——《广雅》

    断其后之木而弗殊。——《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6) 分开;离开

    官而衣食之,殊身而后止,此之谓养疾。——《管子》

    (7) 分;区别

    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史记·太史公自序》

    (8) 超过

    母氏年殊七十。——《后汉书·梁统传》

    形容词

    (1) 异;不同

    而万殊为一。——《淮南子·本经》。注:“异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汉· 贾谊《过秦论》

    (2) 又如:殊等(指人或事物的不同等级);殊方(异域;他乡);殊文(不同形体的文字);殊文别语(不同的文字与语言);殊类(不同的类别);殊礼(不同的礼制);殊称(不同的名称;特殊的名称);殊心(异心。不同的志趣、认识和思想感情);殊目(不同的名称);殊俗(不同的风俗习惯)

    (3) 特异;出众;突出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乐府诗集·陌上桑》

    (4) 又如:殊观(奇观;异观);殊庭(异域。指神仙居住的地方);殊胜(特异;绝佳);殊乡(异乡。多指仙乡);殊形(奇异的形状);殊奇(奇特);殊相(奇异的状貌);殊翁(文采奇特的雁颈毛)

    (5) 特别,独特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诸葛亮《出师表》

    (6) 又如:殊觉(特别觉得);殊礼(特殊的礼遇);殊渴(特别渴望);殊遇(特殊的待遇;破格重用);殊奖(特别的奖励);殊选(破格选用);殊赏(特别的赏赐);殊态(特殊的姿态);殊量(特殊的才能。即大器);殊容(特殊的容貌)殊恩(特别的恩惠)

    副词

    (1) 很;甚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战国策·赵策》

    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宋· 沈括《梦溪笔谈》

    (2) 又如:殊难相信;殊久

    英文翻译

    different, special, unusual

    方言集汇

    ◎ 粤语:syu4
    ◎ 客家话:[海陆丰腔] shu2 [客英字典] shu2 [台湾四县腔] su2 [东莞腔] su2 [宝安腔] su2 [梅县腔] shu2 chu2 [陆丰腔] shu3 [客语拼音字汇] su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虞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市朱平聲合口三等zjyo/zjuʑĭu
    [yu]
    部首: 306
    笔画: 12
    五笔: JMHP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YWLB
    四角: 36302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辵( chuò),禺( )声。本义:相逢,不期而会)

    (2) 同本义

    遇,逢也。——《说文》

    遇主于巷。——《易·暌》。崔注:“遇者,不期而会。”

    乃遇汝鸠汝方。——《书·序》

    诸侯未及期相见曰遇。——《礼记·曲礼》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

    夏,公及宋公遇于 清;遇者何?不期也。——《公羊传》

    (3) 又如:遇庭(和父母相见);遇人不淑(指女子嫁了不好的丈夫);遇缺补正(指遇到员额出缺时,得补任为官)

    (4) 遭受

    遇人之艰难矣。——《诗·卫风·中谷有蓷》

    (5) 又

    遇人之不淑矣。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史记·陈涉世家》

    (6) 又如:遇厄(遭逢灾难);遇疾(生病);遇谗(遭受谗言的陷害);遇谴(遭到谴责);遇难(遭到灾难);遇谤(遭到毁谤);遇乱(遭遇战乱)

    (7) 对待、相待

    衔恩遇。——《广绝交论》

    公子遇臣厚。——《史记·魏公子列传》

    (8) 又如:冷遇(冷淡的待遇);礼遇(尊敬有礼的待遇);优遇(优待)

    (9) 抵挡;对付

    无用吾之所短,遇人之所长。——《荀子·大略》

    (10) 又如:遇敌(抵挡敌军;对付敌方)

    (11) 遇合;投合

    王何不与寡人遇。——《战国策·秦策》。注:“合也。”

    善仕不如遇合。——《史记·佞幸列传序》

    (12) 接触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不以目视。——《庄子·养生主》

    木遇之而叶脱。——欧阳修《秋声赋》

    名词

    (1) 际遇;机会

    百世之良遇也。——三国吴· 韦昭《博弈论》

    (2) 又如:机遇(好的境遇;机会);良遇(好机会)

    (3) 酬金,薪水 。如:厚遇;遇待(待遇)

    (4) 姓

    英文翻译

    meet, come across, encounter

    方言集汇

    ◎ 粤语:jyu6
    ◎ 客家话:[海陆丰腔] ngi6 [东莞腔] ngi5 [沙头角腔] gni5 [陆丰腔] gni6 gni3 [宝安腔] ngi3 [客英字典] ngi5 [梅县腔] ngi5 [台湾四县腔] ngi5 [客语拼音字汇] ngi4
    ◎ 潮州话:ngo6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十遇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牛具去聲合口三等ŋĭungyoh/ngiu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