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气

zhèng qì [zheng qi]
繁体 正氣
注音 ㄓㄥˋ ㄑ一ˋ
词性 名词

词语释义

正气 zhèng qì

1.  同真气。生命机能的总称,但通常与病邪相对来说,指人体的抗病能力。

vital-qi;

2.  四季正常气候,即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等。

正气者,正风也。——《灵枢·刺节真邪》

3.  正常气色。

complexion; color;

4.  光明正大的风气。

正气上升、邪气下降。
open and aboveboard; just and honorable;

5.  刚正的气节。

正气凛然。
upright;

词语解释

  1. 充塞天地之间的至大至刚之气。体现于人则为浩然的气概,刚正的气节。

    《楚辞·远游》:“内惟省以端操兮,求正气之所由。” 晋 孙绰 《太傅褚褒碑》:“公资清刚之正气,挺纯粹之茂质。” 宋 文天祥 《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赵朴初 《寄赠大谷莹润长老》诗:“挟持正气健为雄,羣力何难制毒龙?”

  2. 指光明正大的作风或纯正良好的风气。

    《文子·符言》:“君子行正气,小人行邪气。内便於性,外合於义,循理而动,不繫於物者,正气也;推於滋味,淫於声色,发於喜怒,不顾后患者,邪气也。”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二:“ 欧公 非特事事合体,且是和平深厚,得文章正气。” 毛泽东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二:“总结经验,发扬正气,打击歪风。”

  3. 正派;正经。

    《西游记》第四三回:“我才见那个掉船的有些不正气,想必就是这厮弄风,把师父拖下水去了。”《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四:“﹝此女﹞仍留我庄上住下,等你会试得意荣归,他髮已尽长,此时只认是我的继女,迎归花烛,岂不正气!”《儒林外史》第九回:“先年东家因他为人正气,所以托他管总。”《儿女英雄传》第三四回:“难道 安老爷 那样个正气人,还肯找熟人?”

  4. 正常气色。

    茅盾 《子夜》十九:“ 吴荪甫 忽地站起来说;他那脸色和眼神的确好多了,额角却是火烧一般红。这不是正气的红。”

  5. 谓纯阳之气或纯阴之气。

    汉 董仲舒 《雨雹对》:“ 敞 ( 鲍敞 )曰:‘雨既阴阳相蒸,四月纯阳,十月纯阴,斯则无二气相薄,则不雨乎?’﹝ 董仲舒 ﹞曰:‘然。纯阳纯阴,虽在四月、十月,但月中之一日耳。’ 敞 曰:‘月中何日?’曰:‘纯阳用事,未夏至一日;纯阴用事,未冬至一日。朔旦夏至冬至,其正气也。’”

  6. 谓春由东方直出不偏之气和夏由南方直出不偏之气。

    《艺文类聚》卷三引《易纬通卦验》:“震,东方也。主春分,日出青气,出直震,此正气也。气出右,万物半死;气出左,蛟龙出。”《艺文类聚》卷三引《易通卦验》:“离,南方也。主夏,日中赤气出,直离,此正气。出右,万物半死;气出左,赤地千里。”

  7. 中医学名词。指人体内的元气。即人体的防御、抵抗和再生的功能。与邪气对言。

    《素问·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花月痕》第四六回:“今日之事,必先激浊扬清,如医治疾,扶正气始可御外邪。”

  8. 中医学名词。指正常的气候。

    《灵枢经·刺节真邪》:“正气者,正风也。”

引证解释

⒈ 充塞天地之间的至大至刚之气。体现于人则为浩然的气概,刚正的气节。

《楚辞·远游》:“内惟省以端操兮,求正气之所由。”
晋孙绰《太傅褚褒碑》:“公资清刚之正气,挺纯粹之茂质。”
宋文天祥《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赵朴初《寄赠大谷莹润长老》诗:“挟持正气健为雄,羣力何难制毒龙?”

⒉ 指光明正大的作风或纯正良好的风气。

《文子·符言》:“君子行正气,小人行邪气。内便於性,外合於义,循理而动,不繫於物者,正气也;推於滋味,淫於声色,发於喜怒,不顾后患者,邪气也。”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二:“欧公非特事事合体,且是和平深厚,得文章正气。”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二:“总结经验,发扬正气,打击歪风。”

⒊ 正派;正经。

《西游记》第四三回:“我才见那个掉船的有些不正气,想必就是这厮弄风,把师父拖下水去了。”
《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四:“﹝此女﹞仍留我庄上住下,等你会试得意荣归,他髮已尽长,此时只认是我的继女,迎归花烛,岂不正气!”
《儒林外史》第九回:“先年东家因他为人正气,所以托他管总。”
《儿女英雄传》第三四回:“难道安老爷那样个正气人,还肯找熟人?”

⒋ 正常气色。

茅盾《子夜》十九:“吴荪甫忽地站起来说;他那脸色和眼神的确好多了,额角却是火烧一般红。这不是正气的红。”

⒌ 谓纯阳之气或纯阴之气。

汉董仲舒《雨雹对》:“敞(鲍敞 )曰:‘雨既阴阳相蒸,四月纯阳,十月纯阴,斯则无二气相薄,则不雨乎?’﹝董仲舒﹞曰:‘然。纯阳纯阴,虽在四月、十月,但月中之一日耳。’ 敞曰:‘月中何日?’曰:‘纯阳用事,未夏至一日;纯阴用事,未冬至一日。朔旦夏至冬至,其正气也。’”

⒍ 谓春由东方直出不偏之气和夏由南方直出不偏之气。

《艺文类聚》卷三引《易纬通卦验》:“震,东方也。主春分,日出青气,出直震,此正气也。气出右,万物半死;气出左,蛟龙出。”
《艺文类聚》卷三引《易通卦验》:“离,南方也。主夏,日中赤气出,直离,此正气。出右,万物半死;气出左,赤地千里。”

⒎ 中医学名词。指人体内的元气。即人体的防御、抵抗和再生的功能。与邪气对言。

《素问·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花月痕》第四六回:“今日之事,必先激浊扬清,如医治疾,扶正气始可御外邪。”

⒏ 中医学名词。指正常的气候。

《灵枢经·刺节真邪》:“正气者,正风也。”

正气的国语词典

天地间至大至刚之气。

正气的网络释义

正气 (汉语词汇)

  • 正气,是指正直、传播正能量的风气。网络又称正能量。
  • 正气算是正能量的一种类型,体现在人的浩然正气。
  • 正气就是要走正道,就是充满积极向上、正义公平的阳刚之气象。
  • 例:养天地正气,浩然正气,君子董道不豫就是一种正气。
  • 正气造句

    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正气凛然,决不投降。
    他无私无畏,一身正气,深受人民的爱戴。
    我喜欢仰望青松的挺立,因为它有伟岸的神驱凛然的正气。
    人不可有傲气,但可有正气。
    公道来自公心,正派源自正气。
    梅花般的浩然正气,任风雪冰霜之欺凌依然傲然挺立!
    她的爸爸是领导干部,为官清廉,一身正气,从不用小恩小惠笼络人心。
    它谆谆告诫我们必须培养正气,以身示范。
    是非明于学习,名节源于党性,腐败止于正气。
    我们用浑身正气维护一方安宁,我们用担当负起沉甸甸的责任。
    您永远是激荡于天地间的一股正气。
    他正气凛然地说:“我们一定要支持一切正义的行动。”。
    几个拿枪的敌人被方志敏的凛然正气吓呆了。
    正气凛然的革命志士即使被捕入狱,也使敌人吓得发抖。
    学习先辈们的浩然正气,对捍卫革命事业和民族尊严,有重要的意义。
    当我回顾,十年,不断地胸中便有一把正气之剑,叶着自己的叶花自己的花结自己的果子,所坚执的也便是,生命成自己的生命。
    要正气不要霸气;有骨气而无傲气;靠志气不靠运气。
    天地有正气,人间有正义,事业有正道。
    一身正气人长久,一日得失看黄昏。
    思想斗争的开展是培养正气压倒邪气。

    汉字详情

    zhèng,zhēng [zheng]
    部首: 447
    笔画: 5
    五笔: GHD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MYLM
    四角: 10101

    详细解释

    zhēng

    名词

    (1) 农历一年的第一个月

    正,岁之首月,夏以建寅月为正, 殷以建丑月为正,周以建子月为正。——《集韵·清韵》

    (2) 箭靶的中心

    终日射候,不出正兮。——《诗·齐风·猗嗟》

    (3) 引申为目标

    刑(形)名已立,声号已建,则无所逃迹若正匿。——《马王堆汉墓帛书》

    动词

    (1) 通“征”

    (2) 征税

    正其货贿。——《周礼·地官·司门》。郑注:“正,读为征。”

    唯加田无国正。——《周礼·夏官·司勋》

    谨正盐筴。——《管子·海王》。李哲明云:“正,税也,正、征古字通用。”

    (3) 出兵,征讨

    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书·汤誓》

    故诸侯服而无正。——《管子·山至数》

    司马弗正。——《礼记·燕义》

    (4) 另见 zhèng

    zhèng

    形容词

    (1) (指事。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号表示方向、目标,下面是足(止),意思是向这个方位或目标不偏不斜地走去。本义:不偏斜,平正)

    (2) 同本义

    席不正不坐。——《论语·乡党》

    有绳不以正。——《吕氏春秋·君守》。注:“正,直也。”

    稍稍正坐。——《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泰山正南。——清· 姚鼐《登泰山记》

    正则无景。——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斫其正。

    (3) 又如:正门;正厅;正殿;正宫;正所儿(正屋);正阳(日中之气);正锋(中锋);正院(正中的院子);正分(正半,恰好一半);正胁(三分牲牛之胁,中胁为正胁);正位(中正之位);正东;正上方;正前方;正南;正交;正情(端庄的情态)

    (4) 图形各边、角都相等 。如:正印(正方形的官印);正方形;正多边形;正方体

    (5) 正直,正派

    平心持正。——《汉书·李广苏建传》

    (6) 又如:正人君子;忠正;廉正;正明公道(正大光明,不偏私);正明交易(正大光明的事);正士(正直之士);正人(正直的人;品行端正的上等人)

    (7) 纯正不杂(多指色、味)

    古书之正。——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正而不至焉。

    正赤如丹。(纯红得像朱砂。正:纯;丹:朱砂。)——清· 姚鼐《登泰山记》

    (8) 又如:正一(纯真之一);正意(纯正的心志);正黑(纯黑色);正风(纯正的民歌;纯正的风气);正性(纯正的禀性);正味(纯正的滋味);正青(纯青)

    (9) 作为主体的,与“副”相对

    而十四司正副郎好事者。——方苞《狱中杂记》

    (10) 又如:正职;正角;正团长;正房大院(院落中的主要房舍及较大活动场所);正赋(主要的赋税。指地丁税)

    (11) 正当;合适

    虽成败事异,而同居正号者,竝列于篇。——《后汉书·皇后纪序》

    名不正则言不顺。——《论语·子路》

    (12) 又如:正号(正当的名号);正条儿(比喻正经、非淫乱之事);正用情借(正为有正当用途托情借债)

    (13) 有关正电,由正电组成,或带正电 。如:正电子;正离子

    (14) 代数上为正号;大于零的 。如:正数;正号

    (15) 正点 。如:十二点正;正午

    (16) 正面,面对观察者或对手的一面

    从搭连中取出个正反两面皆可照人的镜子来。——《红楼梦》

    (17) 又如:这张纸正好都很光洁

    动词

    (1) 通“整”( zhěng)。使正;整理;端正

    立必正方,不倾听。——《礼记·曲礼上》

    正尔容。

    正冠而缨绝。——《庄子·让王》

    (2) 又如:正家(端正家风);正襟(端正衣襟);正德(端正自己的德行);正己(端正自己的思想、言行)

    (3) 整治

    居者思正其家,行者乐出其途。——柳宗元《全义县复北门记》

    (4) 又如:正世(整治世道);正域(整治封疆);正治(治理;整治)

    (5) 纠正;改正,匡正

    以正晋国。——《国语·晋语》

    正法则,选贤良。——《荀子·王制》

    政以治民,刑以正邪。——《左传·隐公十一年》

    就有道而正焉。——《论语·学而》

    正身以黜恶。——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6) 又如:正历(改订历法);正订(订正;改正著作中的谬误);正俗(匡正风俗);正曲(矫正枉曲);正主(匡正君主)

    (7) 正法,治罪

    贼杀其亲,则正之。——《周礼·夏官·大司马》

    (8) 决定,考定

    以土圭正日景。——张昭远《旧唐书》

    名词

    (1) 官长;君长

    昔先正保衡,作我先王。——《书·说命下》

    (2) 又如:正受(编制以内的官员);酒正(酒官之长)

    (3) 正常情况,正命,正常寿限

    百岁之命,是其正也。——王充《论衡》

    (4) 嫡长子,与“庶”相对

    诸侯与正而不贤也。——《谷梁传》

    (5) 妻,旧时代敬称人妻为“令正”

    不得登用妾媵以为嫡正。——房玄龄《晋书》

    (6) 又如:正头娘子(正妻;大娘子);正头妻(正式的、合法的妻子);正夫人(嫡妻,正房夫人);正嫡(正室,嫡妻;又指正室之子)

    (7) 道理,规律

    尽璇机之正。——《后汉书·张衡传》

    (8) 通“政”。政治,政事

    有不贡士谓之不率正者。——《尚书大传·皋繇谟》

    古者文武为正均分。——《墨子·兼爱下》

    虽天子三公问正。——《荀子·大略》

    (9) 通“证”。凭证,证据

    必有正焉。——《仪礼·士昏礼》

    指九天以为正兮。——《楚辞·离骚》

    指苍天以为正。——《楚辞·九章·惜诵》

    (10) 姓

    副词

    (1) 正好,恰好

    六合正相应。——《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 又如:正称下情(正合心意;正中下怀);正没理处(正在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正未有艾(正无穷期);正如你所说的;大小正合适;正要(刚要;正预备)

    (3) 表示动作、状态的进行,持续,正在

    中儿正织鸡笼。——宋· 苏轼《浣溪沙》

    见王夫人正和 薛姨妈长篇大套的说些家务人情话。——《红楼梦》

    (4) 又如:正然(正在);正下着雪

    (5) 仅;只

    乃自吴寻二 陆, 平原不在,正见 清河。——《世说新语·自新门》

    (6) 端正地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7) 方,刚刚

    我思舜,正郁 陶。——《史记·五帝本纪》

    (8) 公然;显然

    正告天下。——《史记·苏秦列传》

    (9) 总是

    何以正善人少而恶人多。——《世说新语》

    代词

    (1) 这么;这样

    今年怎正利害?——《老残游记》

    (2) 又如:怎正大;怎正多

    (3) 另见 zhēng

    英文翻译

    right, proper, correct

    方言集汇

    ◎ 粤语:zeng3 zing1 zing3
    ◎ 客家话:[东莞腔] zin5 zang1 ziang5 [海陆丰腔] zhin5 chang5 | chang1 [梅县腔] zhang1 zhang5 zang5 zhin5 [宝安腔] zin5 | zang1 | zang5 [客英字典] zhin5 chang5 | chang1 [沙头角腔] zin5 zang1 zang5 [陆丰腔] chang1 zhin5 [客语拼音字汇] zang1 zang4 zin4 [台湾四县腔] tsiin5 zang5 | zang1 [梅县腔] zen5
    ◎ 潮州话:之影3 之影1 ,zian2(chiáⁿ) zian1(chiaⁿ)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四清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諸盈清開平聲開口三等jĭɛncjeng/tjeng
    [qi]
    部首: 426
    笔画: 4
    五笔: RNB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OMN
    四角: 80017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小篆字形。象云气蒸腾上升的样子。“气”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云气)

    (2) 同本义

    气,云气也。——《说文》。按,云者,地面之气,湿热之气升而为雨,其色白,干热之气,散而为风,其色黑。”

    天气下降,地气上腾。——《礼记·月令》

    地有气。——《考工记·总目》

    望其气。——《史记·项羽本纪》

    此天子气也。

    窗以达气。——清· 方苞《狱中杂记》

    (3) 又如:气朔(指显示吉凶的云气和每月的朔日);气祲(古代泛指据以占卜吉凶的云气);气纬(指云气星象);气晕(日、月四周所生的晕气)

    (4) 气体的通称 。既没有独立的形态又没有固定的体积而趋向无限膨胀的流体。如:气蚀。又指天然气。如:气田

    (5) 空气

    气谓嘘吸出入者。——《礼记·祭义》注

    (6) 又如:气球(一种供游戏用的足球,用皮革制成,内充空气)

    (7) 气象

    故在天为气。——《素问·天元纪大论》。注:“谓风热温燥寒。”

    天有六气…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左传·昭公元年》

    山气日夕佳。——晋· 陶渊明《饮酒》诗

    春气动。——清· 方苞《狱中杂记》

    (8) 节气;节候 。如:气序(节气;季气;气候);气和(气候调和);气劲(气候寒冽)

    (9) 气味

    香气环旋。——唐· 李朝威《柳毅传》

    恶气袭衣裙。——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与饮食之气相薄。——清· 方苞《狱中杂记》

    (10) 又如:气子(气味);气韵

    (11) 呼吸;气息

    武气绝半日复息。——《汉书·李广苏建传》

    缢即气绝。——清· 方苞《狱中杂记》

    启时气绝。——清· 袁枚《祭妹文》

    (12) 又如:气命(性命);气歇(缓一口气);气疾(呼吸系统疾病);气凑(呼吸急促)

    (13) 声气,语气 。如:气长(理直气壮);气拍(醒木;惊堂木);气竭声嘶(气力竭尽,声音嘶哑)

    (14) 景象;气氛

    以达秋气。——《礼记·月令》

    (15) 指社会风气和习俗 。如:气土(犹风土);气尚(风尚,气节);气俗(风气习俗);气脉(风气,习俗);气习(风气习俗)

    (16) 指人、物的属性或一地的天然特点 。如:气秀(气质优美);气昏(气昏混浊);气品(指万物);气习(气质,习性);气孱(气质虚弱)

    (17) 气运 。如:气脉(犹气运)

    (18) 指人的元气

    气者,体之充也。——《孟子》

    气母(元气的本原)

    (19) 指精神状态,情绪

    恢弘志气。——诸葛亮《出师表》

    敢以矜气。——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其气浩然。——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气叹(泄气);气不忿(不甘心;不服气);气不愤(气不忿);气合(意气相投);气志(指精神、意志)

    (20) 气派;气概 。如:气色(气势;气派);气性(气势;威风);气傲(气高;意气高傲)

    (21) 义气 。如:气谊(情谊;交情);气侠(义气豪侠);气义(义气;情谊)

    (22) 气焰;权势

    一鼓作气。——《左传·庄公十年》

    以厉其气。——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气吞万里如虎。——宋·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豪民气尽。——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气沮(气势衰弱);气魄(气势)

    (23) 指作家的气质或作品的风格,气势 。如:气格(指诗文的气韵和风格);气习(诗文的风格)

    (24) 作风;习气 。如:气重(气性大);气信(意气)

    (25) 中医学术语。指脉气和营卫

    五气、五声、五色。——《周礼·疾医》。注:“肺气热,心气次之,肝气凉,脾气温,肾气寒。”

    气疫(谓染疫气而得病);气脉(血气与脉息)

    (26) 指效力,作用 。如:气业(功业)

    (27) 通“器”。用具,工具

    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从之。——《礼记·乐记》

    动词

    (1) 使生气;使气恼 。如:气人;他故意气她一下

    (2) 愤怒;气恼;生气 。如:气闹(气恼;恼怒);气蛊(气恼);气寒(气恼至极点);气不舍(生气不过);气虎虎(气愤);气狠狠(形容生气发狠的样子)

    (3) 通“乞”。向人求讨

    是若人气。——《墨子·非儒下》

    后缀

    (2) 用在形容词后,相当于“样子” 。如:秀气,俊气,美气

    英文翻译

    steam, vapor; KangXi radical 84

    方言集汇

    ◎ 粤语:hei3
    ◎ 客家话:[客英字典] hi5 [宝安腔] hi5 [台湾四县腔] hi5 ki5 [陆丰腔] hi5 [海陆丰腔] hi5 ki5
    ◎ 潮州话:ki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八未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去旣微開去聲開口三等khioih/qioykʰĭə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