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战之殇

zhǐ zhàn zhī shāng [zhi zhan zhi shang]

词语释义

为了停息战乱而唱的悼念战死的人的歌。殇在这里是殇歌的意思,悼念战死的人的歌。止战是指唱这歌曲的目的,希望平息战乱。

汉字详情

zhǐ [zhi]
部首: 447
笔画: 4
五笔: HHHG
五行: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YLM
四角: 21100

详细解释

名词

(“趾”的本字。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脚趾头,下象脚面和脚掌。本义:脚) 同本义

止,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说文》

北止。——《仪礼·士昏礼》。注:“足也。”

屦校灭止。——《易·噬嗑》

举止高。——《汉书·五行志》

四之日举止。——《汉书·食货志》

当劓者,笞三百,当斩左止者,笞五百。——《汉书·刑法志》

动词

(1) 停住,中断进程

止,停也,息也。——《广韵》

亦可以止矣。——《吕氏春秋·下贤》。注:“止,休也。”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韩诗外传》

羽飞乃止。——《三国志·诸葛亮传》

雪止。——《资治通鉴·唐纪》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聊斋志异·狼三则》

絮絮不止。——《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2) 又

渐拍断止。

(3) 又如:止步;止怒;止泻;止戈(停止干戈,平息战争);止止(犹止之;停止,止住);止雨(使雨停止);止泊(停息);止军(让军队停止前进)

(4) 阻止,不让进行

笑而止之。——《列子·汤问》

相如止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 又

相如固止。

使人止晋鄙。——《史记·魏公子列传》

年兄肯出一言止了此事。——清· 狄夷散人《玉娇梨》

(6) 又如:止遏(阻止;抑制);止哭(止住哭声);止善(阻止别人做好事);止节(阻塞;节制,抑制);止塞(阻止,堵塞);止暴(制止暴戾行为)

(7) 驻守 。如:止壁(顿兵扎营);止舍(驻扎宿营);止守(留守);止次(驻扎)

(8) 居住

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诗·商颂·玄鸟》

止文殊院。——《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9) 又如:止息(住宿;休息);止居(安居;定居);止托(寄居)

(10) 停留,逗留

南阳西郊有一亭,人不可止,止则有祸。——《搜神记》

止子路宿。(止,使……留下。)——《论语·微子》

(11) 又如:止顿(止留。停留);止泊(停息);止于至善(处于最完美的境界)

副词

(1) 仅;只

技止此耳。——唐· 柳宗元《三戒》

止印二三本。——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只十有一日。——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止增笑耳。——《聊斋志异·狼三则》

(2) 又

止露尻尾。

(3) 又

止有剩骨

(4) 又如:止衣(只穿);止可(只能;只可);止剩下一篇文章还没有抄完;止有此数了

在句末可表肯定陈述语气,相当于“呢”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景行:大道。)——《诗·小雅》

英文翻译

stop, halt, desist; detain

方言集汇

◎ 粤语:zi2
◎ 客家话:[东莞腔] zi3 [海陆丰腔] zhi3 [客英字典] zhi3 [沙头角腔] zi3 [客语拼音字汇] zi3 [宝安腔] zi3 [梅县腔] tje3 [陆丰腔] zhi3 [台湾四县腔] zih3
◎ 潮州话:zi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六止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諸市上聲開口三等cjix/tjiiotɕĭə
zhàn [zhan]
部首: 412
笔画: 9
五笔: HKAT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YRI
四角: 2365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戈,单(占)声。本义:作战,打仗)

(2) 同本义

战,斗也。——《说文》

皆陈曰战。——《左传·庄公十一年》

春秋敌者言战。——《公羊传·庄公三十年》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左传·庄公十年》

将军百战死。——《乐府诗集·木兰诗》

脱我战时袍。

挟矢以助战。——明· 魏禧《大铁椎传》

技击利巷战。——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普法交战图。—— 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3) 又如:征战(出征作战);战阀(战功);战垒(战争中用以防守的堡垒)

(4) 泛指搏斗,争斗,争胜负,比高低

龙战于野。——《易·坤》

下骑搏战。——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5) 又如:文战;酒战;西瓜战

(6) 后作“颤”。发抖

战栗,惧也。——《尔雅·释诂》

股战而栗。——《汉书·高五王传》

使民战栗。——《论语·八佾》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小雅·小旻》

闻鸣镝而股战。——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7) 又如:战欣欣(战兢兢);战钦钦(战兢兢);战笃索(战抖);战笃速(战抖);战都速(战抖);战恐(恐惧发抖);战动(颤动;抖动);战悸(惶恐发抖)

名词

(1) 战争;战事

王师非乐战,之子慎佳兵。——陈子昂《送别崔著作东征》

普法之战。——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2) 又如:战史(记载战争情况的史书或文章);战多(战功);战征(征战;战争);战讯(战事的消息);战道(战争的规律或法则)

(3) 姓

英文翻译

war, fighting, battle

方言集汇

◎ 粤语:zin3

宋本广韵

zhī [zhi]
部首: 108
笔画: 3
五笔: PPPP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INO
四角: 30302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代词

(1)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 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3)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 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 又

蹇叔哭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 韩愈《师说》

(5)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6)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助词

(1) 的

(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3)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4)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5)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形容词

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之”字形 。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

英文翻译

marks preceding phrase as modifier of following phrase; it, him her, them; go to

方言集汇

◎ 粤语:zi1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zi1 [梅县腔] tje1 [陆丰腔] zih1 [客英字典] zhi1 zih1 [东莞腔] zu1 [海陆丰腔] zih1 zhi1 [宝安腔] zu1 [沙头角腔] zi1 zu1 [台湾四县腔] zih1
◎ 潮州话:ze1 (tsur)【潮阳】zu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七之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止而平聲開口三等tɕĭəcji/tjio
shāng [shang]
部首: 406
笔画: 9
五笔: GQTR
五行:
仓颉: MNONH
四角: 1822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歺( è),伤省声。“歺”是剔肉剩下的骨头,与“死”有关。本义:未成年而死)

(2) 同本义。亦称“殇折”、“殇夭”

殇,不成人也。——《说文》

年十九至十六为长殇,十五至十二为中殇,十一至八岁为下殇,不满八岁以下为无服之殇。——《仪礼·丧服传》

未家短折曰殇。——《周礼·谥法》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亡作。——晋· 王羲之《兰亭集序》

(3) 又如:殇折,殇夭(夭折)

(4) 横死,非正常死亡 。如:殇亡(横死)

名词

(1) 未成年而死的人。亦称“殇子”

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吕氏春秋·察今》

(2) 又如:殇服(古代为殇亡者居丧的服制);殇宫(殇者的灵魂)

(3) 死在外面的人;战死者

无主之鬼谓之殇。——《小尔雅》

禁迁葬者与嫁殇者。——《周礼·媒氏》。注:“谓嫁死人也。今时娶会是也。”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

(4) 又如:国殇(为国牺牲死于战场的人)

英文翻译

die young; national mourning

方言集汇

◎ 粤语:soeng1

宋本广韵